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医学 >> 中医学 >分析中药大黄抑制早期人工根面龋作用实验

分析中药大黄抑制早期人工根面龋作用实验

收藏本文 2024-02-22 点赞:6942 浏览:2287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目的:根面龋是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作用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的一种慢性破坏性疾病,是牙齿对牙菌斑及代谢产物的反应,老年人是根面龋的主要患病人群。根面龋的发病部位比较特殊,多沿牙骨质板层结构进展,所形成的龋洞多为浅碟样,难以取得良好的固位形;另外,老年人的身体情况较差,临床配合能力不佳也无形中也增加了其治疗难度。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如何有效地防治根面龋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不足。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探讨,发现许多中草药对口腔感染性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且副作用较小,其中大黄由于能抑制细菌糖代谢,抑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而具有抗菌活性,运用于口腔疾病的治疗,具有抗龋,有益牙周组织,推动口腔粘膜溃疡愈合等作用,但关于中药大黄抑制早期根面龋作用及效果的报道并不多见,本实验用不同浓度的大黄免煎颗粒溶液处理早期根面龋,以钙溶出量的检测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初步探讨大黄对早期根面龋的抑制作用,为临床上采取大黄防治根面龋提供论述依据。策略:1预备离体牙选择60岁以上老年人因牙周病松动Ⅲ°拔除的上颌磨牙40颗(根面无龋坏,无裂痕),刮除牙周膜及牙石,于釉牙骨质界处去除牙冠和牙髓组织,在腭侧根面形成4×4×2mm3的牙组织块,除根面外其余涂双层耐酸指甲油以保护,将制备好的牙组织块浸于10%甲醛溶液中消毒备用。2制备菌液将复苏48h后的变形链球菌(国际标准菌株)在脑心浸液培养基(BHI)厌氧条件下【f(N2)=85%,Φ(CO2)=10%,Φ(H2)=5%】培养,传代培养三次后涂片,生化鉴定确定为变形链球菌后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用无菌生理盐水将菌液调整为OD=1.0的菌悬液备用。3建立根面龋模型将消毒好的牙组织标本置于37℃人工唾液中24h,使其形成获得性膜后再置于制备好的新鲜菌液中,每48h更换一次菌液,20d后随机抽取牙组织标本观察确定是否形成早期龋损。4制备大黄溶液将大黄免煎颗粒按两倍稀释法用灭菌蒸馏水配置成最终浓度为16g/L,8g/L,4g/L,2g/L,1g/L的溶液备用。5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采取琼脂稀释法测定大黄对变形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6药物处理早期根面龋将形成早期根面龋的牙组织标本随机分成五组,每组8个标本。分别用三个浓度(MIC和两个低于最低抑菌浓度)的大黄溶液,20g/L氟化钠溶液,去离子水对其进行药物处理:把牙组织标本浸泡5分钟后再放回37℃人工唾液恒温箱水浴,每天三次,如此循环7天。7钙离子溶出量测定将五组药物处理后的牙组织标本分别放于新鲜菌液中48h,分别于1h,6h,24h,48h四个时间点取培养液2毫升用原子吸收光度仪测量其中钙离子浓度。8扫描电镜观察将菌液中取出的牙组织标本(每组取两个标本)经0.1%PBS缓冲液漂洗三次后浸入2.5%戊二醛内固定24h,1%锇酸内固定2h,再次放入0.1%PBS缓冲液漂洗三次,50%至无水乙醇逐渐脱水干燥后镀金膜,扫描电镜观察标本并拍照。9数据浅析用SPSS13.0软件对各组脱矿即钙离子溶出量及其差值进行方差浅析,组间比较利用snk-q检验,a取0.05。结果:1大黄免煎剂对变形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8g/L。2钙离子溶出量的测定结果选用不同浓度大黄溶液处理牙骨质标本7天后,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Ca~(2+)溶出量结果显示:2.1在脱矿0-48h内,各组Ca~(2+)溶出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2.2在1h,6h,24h,48h四个时间点,8g/L的大黄溶液和NaF组Ca~(2+)溶出量与空白对照组之间的差别有显著性(p0.05),8g/L的大黄溶液和NaF组Ca~(2+)溶出量少于2g/L的大黄溶液和4g/L的大黄溶液(p0.05)。2g/L大黄溶液与4g/L大黄溶液以及空白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别(p0.05),NaF组与8g/L的大黄溶液之间抑龋效果无显著差别(p0.05)。3扫描电镜观察空白对照组:牙体表面粘附大量细菌,牙体表面形态消失,硬组织脱矿形成大小不等的空隙和陷窝,呈典型的蜂窝状结构;高倍镜下可见胶原纤维的断裂和降解。20g/L的NaF组:牙体表面较对照组细菌显著减少,可见少量陷窝形成;牙体表面形成大量球状矿物质沉积。8g/L的大黄溶液:牙体表面粘附的细菌数量较少,表面结构破坏较轻,仍可见牙骨质的层状结构以及少量的陷窝。2g/L的大黄溶液和4g/L的大黄溶液:牙体表面粘附细菌较多,结构破坏显著,成蜂窝状,但其破坏程度较对照组较轻。结论:1大黄免煎剂在浓度为8g/L时可以抑制变形链球菌的生长。2大黄免煎剂对早期根面龋有抑制作用。关键词:大黄论文变形链球菌论文根面龋论文钙溶出量论文扫描电镜论文

    中文摘要4-7

    英文摘要7-11

    前言11

    材料与策略11-16

    结果16-17

    附图17-22

    附表22-23

    讨论23-28

    结论28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