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政治教学 >简论缄默学生缄默知识和教学革新信

简论缄默学生缄默知识和教学革新信

收藏本文 2024-02-04 点赞:11241 浏览:4542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学生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白的头脑、而是带着丰富的缄默知识来到课堂的。学生的缄默知识必然会影响自身的学习。积极的缄默知识有利于学习,而消极的缄默知识会阻挠学习。由此给教学改革的启示是:改变传统的学生观;改变传统的师生、生生关系;重新理解学生的学习;重新审视对学生的评价。
关键词:缄默知识;显性知识;教学改革
1671-0568(2012)35-0119-03
当代知识理论将知识分为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前者指不能清晰反思和陈述的知识,后者指那种能够清晰反思和陈述的知识。1958年,英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M.Polanyi)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缄默知识”的概念。他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缄默知识占据了绝大部分,显性知识只占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我们所认识的远远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① 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深刻的影响,并有助于理解学习中存在的一种“奇怪”的现象:学生对当时弄懂的学习内容很容易忘记,而对于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却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磨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在于学习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缄默知识。
学生缄默知识是在实践中、生活中累积而成的。从其个人的生成资源来说,学生的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和学校生活给予了丰富的体验、经历等经验,早已被深深地纳入到学生的认知模式中。这种内化的认知存在于学生的个人知识中,自然而然地支配着他现在的行为方式,而且几乎是自动化的,无需任何的思考。与显性知识相比,由于它的实践性、生活性,缄默知识具有更大的亲和性,也就更能支配、控制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方式。而且,在起作用的时候,很可能不在学生的意识范围内,但它又顽固地影响着人的行为。
然而,在现在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这种缄默知识的视而不见现象仍到处可见。教学中,仍然坚持着这样的知识观:知识是客观的、价值是无涉的,是无需检验只需记忆的绝对真理。坚持这样的学习观,并在这种知识观的支配下,学习就是知识由内到外的输入过程。教师的嘴是知识的源泉,学生就是盛装知识的容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只是基于对显性知识的重视,而不重视通过学生的生活以及活动所获得的体验使他们形成的缄默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对大量缄默知识的存在和发挥的作用的忽视,导致缄默知识自发地产生影响,那些有利的缄默知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对学习活动

源于:论文封面www.udooo.com

不利的可能产生干扰的缄默知识,则没有很好地控制。于是,学生头脑产生了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分裂,且显性知识不断地受到缄默知识的干扰甚至歪曲。不仅使学生意识不到知识的用途,感到学习的迷茫,同时也不能依靠显性知识完善自己的缄默知识,提升缄默知识的水平,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他们拥有很多的显性知识,头脑中塞满了大量的科学知识,这正是我们灌输教育所津津乐道的。然而他们在实践中应用的仍是缄默知识和缄默力量,并没有显示出所受教育的力量和优势。
因此,认识和理解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缄默知识,对当前深化教学改革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为其提供了新的视角。
首先,改变传统的学生观。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学生缄默知识的存在。学生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白的头脑走进教室的,而是带着对这个世界丰富的背景和经历来到课堂的。学生作为生活在世界中的人、文化的人、时代中的人,必然受到生活背景、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的熏陶。这些背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各个方面。它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容纳新知识的相似度检测。进入教育过程的个体如果是一个具有文化遗产的儿童,他会具有特殊的心理特征,在他的内心有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四周经济状况的影响。② 所以,学生带到课堂的不仅有眼睛、耳朵和记忆力,而且还有大量的缄默知识。尽管这些缄默知识不完善、不清晰,但对于学习具有基础性作用。检测如没有这种缄默知识为基础,学习者的思想就会迷失在大量的显性知识“丛林”之中,就无法在自己的精神中进行显性知识的建构,显性知识因而也就无法表现出“理智的力量”,也就无法促进体的和谐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对相应问题可能存在的缄默知识及其影响,要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的缄默认识模式。对于这些缄默知识,教师应给予认同、尊重和关注,才有可能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
其次,认识与理解学生的缄默知识,就要改变传统的师生、生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就是授受的关系,教师授予学生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然而,教学作为传递、掌握显性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缄默知识显性化并得到检讨、修正和应用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内在统一的,发生在学生学习的同一过程中。因而,教师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习惯,使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之间真诚的、自由的、平等的对话过程。对话意味着双方(师生),不是我——它的关系而是你——我的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缄默的观点、认识立场及模式“显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正、批判或利用。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教师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学生关于具体学科知识、认知模式等缄默知识的存在,在以后的教学中才能更好地照顾到学生,通过对话帮助学生反思学习活动中使用的、但并没有意识到的缄默知识,使他们学会不断地从自己显性的思想和观点中分析所使用的缄默知识,尤其是那些缄默的认知模式,从而使学生不断地审视、反思并提高认知水平,提升分析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同时,要鼓励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沟通、互助和合作,这样,学生才能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思维方式,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在这种以“对话”为基础的教育情景中,教师和学生都作为整体的、独特的个体在教学中相遇,在相互对话与理解中接纳、尊重和信任对方。课堂有的是师生、生生之间的问辩、质疑、宽容和接纳,有的是心与心之间的敞亮和开放、碰撞和激荡。

源于:论文的基本格式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