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中职教育 >简述腾飞给思维插上腾飞翅膀学年

简述腾飞给思维插上腾飞翅膀学年

收藏本文 2024-04-18 点赞:28558 浏览:13130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有效的化学教学就要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教师的有效启发是关键,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是保证,学生要学会用已有的化学知识把化学现象和本质说清楚是根本。
关键词:思维能力;启发教学;有效学习
1674-9324(2013)03-0098-02
“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的核心内容是:“化学教学要坚持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切入点,以观察实验(事实)为基础,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以提升学生探究能力为重点的基本特征。”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是前提,教师进行有效的启发是关键,让学生经历一定思维过程是保证,让学生“实践阐述”才能够凸显效果。

一、“思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教学中真正意义的学习活动,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如何使学生在内驱力的作用下进行主动地思索和探究?实践表明,创设问题情境是使学生进行主动思考的触发器。
【案例】在“铁离子和亚铁离子性质及相互转化”复习,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请想一想什么物质可以和三氯化铁反应生成赤、橙、黄、绿、青、蓝、紫颜色的物质?并请写出相应的方程式。答案:赤(KSCN、KOH);橙(橙);黄(K2S);绿(Fe);青(铜);蓝(KI淀粉溶液);紫(苯酚)。通过对上述反应的讨论,Fe3+化学性质首先被梳理出:具有络合性、沉淀性、水解性、氧化性。然后类比分析Fe2+化学性质:沉淀性、水解性、还原性为主。拓展上述性质并应用:(1)关于FeCl2、FeCl3溶液配制和保存问题;(2)关于Fe3+、Fe2+共存问题;(3)关于加热蒸干FeCl2溶液和FeCl3溶液问题;(4)关于Fe3+和Fe2+的检验问题;(5)关于亚铁离子(Fe2+)和铁离子(Fe3+)的除杂问题;(6)关于亚铁离子(Fe2+)和铁离子

源于:大学毕业论文www.udooo.com

(Fe3+)的氧化还原问题。

二、“启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1.教师的启发式问题能促使学生深入地思考。教学过程中是否能让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深入思考问题是评价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使学生变得聪明、智慧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恰当的启发式问题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面对问题,学生积极、自觉地调用自己储备的知识,与新问题发生作用,做出推理和判断,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得出相应的结果。
【案例】在学习《硫酸》时,我设计如下问题:[问题1]Cu与稀硫酸不反应,Cu与浓硫酸在加热下却反应,其原因是什么?其产物有可能是什么?如何设计实验验证产物?(根据重点提问)[问题2]浓硫酸中溶质是什么?起氧化作用的是什么元素?(根据难点提问)[问题3]实验过程中观察到铜片先变黑,溶液逐渐变蓝,怎么解释实验现象?(根据实验提问)[问题4]在加热条件下0.9mol的铜与足量的浓硫酸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是0.9mol吗?足量的铜与100mL18mol/L的浓硫酸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0.9mol吗?二者有何不同,为什么?(根据学生的思维习惯提问)[问题5]浓硫酸能用Al制或Fe制的槽车装运的原因是什么?[实验](根据STS提问)[问题6]在加热条件下Zn与浓硫酸反应能发生几种反应?收集的气体分别是什么?相同条件下Zn、Cu与浓硫酸反应的速率哪个快?[实验](根据知识间的联系提问)[问题7]在加热条件下足量的Zn与100mL18mol/L浓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是0.9mol吗?为什么?(“空白”性提问)面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理性思考,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学生的思维火花碰撞后有了很多大胆猜想。这种思考显示思维的力量,对学生来说,这种思考是提高思维能力的很好经历。课堂上问题情境的设列,使学生思路大开,一些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知识容量大增,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教师的有效启发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启发,就是要在学生达到了“愤”、“悱”状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开其意”,使其明白和理解学习的内容。启发,就是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达其辞”,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对学习的内容进行解释和说明。启发,就是要在学生处于“迟疑不决”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解其惑”,即学生能够正确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些体验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有积极的、有效的作用。
【案例】在学习了二氧化硫的性质之后,在进行小结和复习时,我尝试先撇开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还原性、氧化性这些化学性质,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二氧化硫本身是一种无色有毒的气体,但是任何物质都有两面性,有功有过,二氧化硫也不例外,只不过比例侧重不同而已。那么,通过二氧化硫的参与,能发生下列多彩的颜色变化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呢?①棕—无色;②黄绿色—无色;③红色—无色;④棕褐色—无色;⑤棕—浅绿色;⑥紫红色—无色;⑦无色—无色;⑧无色—浅。(答案:①溴水;②氯水;③品红溶液;④碘水;⑤FeCl3溶液;⑥KMnO4溶液;⑦双氧水溶液;⑧氢硫酸溶液)通过师生互动得出上述结论,并指导学生按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特殊性质进行有序思维方法。这样,既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了有机整合,又使学生的思维合理地收敛,还使学生领悟到了学有所得的成功喜悦和掌握了有序思维的学习方法。
通过教师的“启”和“发”,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走向深入,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答案,有了良好的心理体验,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三、“经历”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保证

美国华盛顿一家图书馆墙上贴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学习就是以掌握人类已知的文化科学和技术基础知识为主,通过教师的传授和引导,以求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当代科学文化水平的过程。每个人都要经过独立思考后才能建构和完善自己认知体系,别人代替不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让学生亲自感知,尽可能让学生观察,尽可能让学生独立思考,尽可能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遇到的问题。【案例】学习《元素周期律》时我们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式。学生通过Mg、Al分别与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来判断Mg、Al金属性的强弱。实验前笔者对B班级学生所用的铝片,没有帮助去除氧化膜,而是让他们亲自除。A班,为了节约实验时间,在做实验前帮其除去了铝表面上氧化膜,但在做实验时,反复强调如何除去铝片的氧化膜。后来,在一次小测验上有一道题:“怎样除去Al表面的氧化膜?”两个班得分率出现了很大差异,想到NaOH溶液浸泡Al片除去氧化膜的A班同学有11人(全班54人),B班同学有30人(全班56人)。
从上面案例看出,只有经历了,学生才能说真正意义上“懂”。因此一定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感知、思考、实践等过程,不能越俎代庖,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四、“阐述”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方法

在化学教学中,组织学生“实践阐述”,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阐述”就是“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把化学现象和本质说清楚”。“说清楚”是学会的最终表现,要想“说清楚”必须经历复杂的思维过程,因为思维的表现形式是借助语言而实现的。用“说清楚”的知识向别人去说,别人能听懂你的阐述了,那么说明你是真懂了,真懂才能真的“说清楚”。
【案例】Fe(OH)2教学的情境: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制备Fe(OH)2沉淀,学生用FeCl2和NaOH直接反应来制备Fe(OH)2沉淀,结果实验获得的沉淀为灰绿色而非课本描述的白色沉淀。我把灰绿色的沉淀放置一会儿,并振荡一下,发现灰绿色沉淀颜色变得越来越深,最后变成红褐色的沉淀。此时学生在下面议论纷纷,求知欲

摘自:毕业论文提纲www.udooo.com

被充分激发。我再乘胜追击,引导学生探究并试着解释下列问题:①红褐色的是什么物质?②“谁”是Fe(OH)2沉淀发生这样变化的“主谋”?③怎样改进实验操作或设计新的实验方案,获得白色的Fe(OH)2沉淀?通过讨论和探究,学生能把Fe(OH)2沉淀产生变化的原因“说清楚”了,在“说清楚”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总之,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尽可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问题情境具有探究性、发散性和有效性,使学生在获得正确结论的过程中,思维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实践能力等方面有所发展。实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化学卷[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王祖浩,等.化学问题设计与问题解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利,2003.
[3]全芙君.化学课堂上有效教学的提问策略[J].化学教育,2007,(2).
[4]相红英.化学教学中“有效教学”理念的探索与实践[J].化学教育,2005,(3).
[5]扬红霞.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9).
[6]李丽,年霞.化学讲评课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研视角,2007,(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