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编导 >谈谈花鼓戏花鼓戏传播活动中情绪转移有效运用

谈谈花鼓戏花鼓戏传播活动中情绪转移有效运用

收藏本文 2024-04-09 点赞:4775 浏览:1102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运用情绪转移的原理来解释传统民间艺术——花鼓戏,提出利用转移情绪的方法来解决受众对艺术现象存在的不良情绪,使传统艺术得以有效传播。
关键词:花鼓戏;情绪;情绪转移;分担载体
关于“情绪转移”的研究,马广武在《沟通中“情绪转移”问题的MBTI人格理论分析》中指出,沟通中的“情绪转移”是传递或交换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的过程。管健、柴民权于2011年的《刻板印象威胁:新议题与新争议》提出在影响因素中出现许多新议题,如外溢效应、交互作用力和系统性等。而本文从艺术传播学的角度切入,通过增加情绪承载体来分担受众情绪,以达到花鼓戏这一传统戏剧的有效传播。

一、花鼓戏的传播活动

2012年元月26日衡阳市花鼓戏剧团在岳屏公园上演了精彩的表演,围观群众络绎不绝。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在此地搭起了舞台,以“幸福衡阳,文明雁城”为主题举办了一台民俗风味浓郁的春

摘自:学年论文范文www.udooo.com

节群众文化活动。戏剧内容用当地湖南腔调讲述了古代子女孝顺父母的感人故事。节目引来当地游园的群众围观,不少观众拿相机拍下精彩的瞬间。有的观众甚至跟着哼唱起《卖妙郎》戏里的段子来“你的儿求官三载无音信,奉二老养娇儿靠俺一人。
活动丰富了春节气氛;同时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传承民族文化,是一次成功的艺术传播活动。

二、花鼓戏与受众情绪

湖南花鼓戏剧种起源于民歌,逐渐发展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触及形式,最初形式是演员在农闲从艺,后才成立专业剧团:伴奏主要以小唢呐、锣鼓为主,主要腔调以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为主;节奏活泼轻快,主要以民间戏剧散拍为主;戏曲内容主要讲述古代民间子辈间的忠孝义故事,以教谕传统道德为目的。
从以上主要特征我们可以看出,戏曲音乐形式表达较为自由而含蓄,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思想奔放有较大出入;另一方面,在内容上多以说教为主的古代故事,受众对于严肃摆道理的正面批判容易产生“倦怠”和“反感”的情绪;而情节与现代人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没有太大的交集,不容易产生共鸣。
那么什么是情绪呢?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行为在身体动作上表现的越强就说明其情绪越强,就是情绪在身体动作上的反应。普通心理学认为:“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相似度检测的一种心理活动。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
受众对于花鼓戏会产生一种消极情绪,这种消极情绪会直接影响着其演绎活动的有效传播。如何有效地消除或转移这种消极情绪,对于艺术的传播来说变得十分必要。花鼓戏在当地可谓家喻户晓,当地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随便跟着哼唱几句。但在平时,人们并不热衷于欣赏花鼓戏,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上面提到的,这一艺术形式由于太熟悉或者过于严肃,摆出陈长说教意义的说词会容易让受众对其产生一种“倦怠”和“反感”。例如,其中一段戏中媳妇为了治她公公的病,把自己的小儿子卖掉换钱,后被公公呵斥的戏中唱到:“若不是为救公爹命,儿媳怎肯舍亲生”。媳妇的做法是直接以理说服公公。这种方式并不见得奏效,因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受众,对于戏曲中前现代性的接受存在不对接的情况,也就有着选择接受和不接受的自由,最终形成一种潜在的抵制情绪。但对于花鼓戏的传播来说,我们应该尽量保护它的完整性,同时又兼顾能让观众喜欢欣赏花鼓戏。若采取弹论式的说服方式,并不一定能让受众从心理上真正接受;那么,我们可以从侧面切入,让受众自觉自然地接受这种讯息。总之,花鼓戏是一项民间艺术传播行为,传播时引起受众的不良情绪,而不良情绪是一种心理活动,如何淡化、消除、转移这种不良情绪,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将是下面要解决的问题。

三、情绪转移的原理

检测设情绪转移会分散受众对讯息的不良情绪,则达到良好传播效果。
关于情绪转移,心理学家认为,“在发生情绪反应时,大脑中有一个较强的兴奋灶,此时,如果另外建立一个或几个新的兴奋灶,便可抵消或冲淡原来的优势中心。”
心理学上的“情绪转移定律”,是指人们将自己的情绪转移给他人的特性。“情绪转移”是人们常用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通常是将自己对某一对象的愤怒或喜爱的感情,由于某种原因无法直接向对象发泄,将这种情绪转移到比自己级别更低的对象身上,从而化解心理焦虑,缓解心理压力。
情绪就像是一种传染病,甚至比传染病的传播时间更短,传播速度更快。在传播学中,一种印象在受众心理产生心理定势之后,在情绪形成的情况下,受众会因个人的喜好偏见对该事物产生一种情绪。综上所述,这里所指的情绪转移更多的是指一种印象分散。即受众对印象载体所产生的情绪是一种情绪,这种情绪是可以淡化或者转移的。

四、用增加载体来分担受众对花鼓戏的情绪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增加载体的方式来分担情绪、将全部或部分情绪加载到另一客体、以淡化甚至改变对原情绪载体的印象。
分担载体应该独立于情绪原载体而存在。首先,其不能是原载体的衍生事物,因为受众对原事物与衍生事物的情绪往往是相似甚至完全一样的,印象无法抽离则不无法实现对受众心理的情绪分散;其次,分担载体同时又要与原载体密切相关。
在花鼓戏的传播活动中,春节扮演着分担载体的角色,它给人的印象是传统节日,这个节日不会让人联想到花鼓戏,因此,春节对于受众来说,其情绪是独立于花鼓戏这个原载体而存在的;而春节是一个喜庆的传统节日,利用传统戏剧来丰富节日气氛,这时传播者会利用这个时机来组织这样的传播活动。在此类特殊的时间点上,受众心理会更容易接受具有“严肃”“说教”成分的传统戏剧。因此,春节与花鼓戏又密切相关,他们之间的链接点在于“节日气氛”,这种情况符合受众的猎奇心理,处于对节日凑热闹的心理,而聚集观看花鼓戏,那么,这时受众的不良情绪就部分转移或者全部转移到与花鼓戏本身无关的“春节”这一因素上去,转移的契机是“节日气氛”,转移的方式是潜在转移,转移的效果是受众接受并观看欣赏花鼓戏。分担载体不同,情绪的情绪分散情况又会有所不同,甚至产生反效果。
总而言之,花鼓戏在现代社会的受众传播中遇到一定的阻碍,而运用情绪转移的心理学手段,借助节检测日的社会文化大环境,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少花鼓戏的传播障碍,促进这项民间艺术的有效传播。
注释:
1.马广武.沟通中“情绪转移”问题的MBTI人格理论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8(1).
2.管健;柴民权.刻板印象威胁:新议题与新争议[J].心理科学进展,2011(12).

3.孙红侠.民间戏曲[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4.曾仕强.情绪管理[M].鹭江出版社,2008.

5.盂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刘京林.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3.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