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图书馆 >> 博物馆学 >嵇康政治思想

嵇康政治思想

收藏本文 2024-03-22 点赞:29424 浏览:14062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汉末,天下大乱,曹操武力平定中国北方,而后曹丕建立魏朝。曹丕死后,明帝继位。239年,明帝崩,幼主继位,权臣辅政。由是上演了权臣争权篡位的大戏。对于向来保守的仕人来说,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思想混乱。摆在仕人面前的是辅、反、隐的问题。在当时那种“动者多累,静者鲜患”的政治环境中,传统儒家圣王理想使仕人们不能对时局置身事外,但又无能为力。面对现实,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去面对。本文立足于嵇康在各个时段出世入世的身心实践,自觉运用历史唯物史观,尊重史实,参阅历代学者们对其研究的成果,力求在不同的视角上更加深入、全面、深刻、精准的挖掘和剖析其政治思想。
[

摘自:毕业论文评语www.udooo.com

关键词]嵇康;政治思想;儒道思想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智慧,最具热情的一个时代。”(1)学者们很早就注意到魏晋思想家在我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中具有独特贡献与特征。所以,在后世的文字记载中多有论述。近代以来,有学者对嵇康及其庄学思想,进行了深度的分析。但是笔者认为,他是外庄内儒。历史好像有一个规律,集权力量削弱的时候,人们的思想必定会得到发展与解放。就像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清末民初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人们在这些时期,政治热情也会以某种方式得到极大提高。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追求和觉醒。”(2)那些一展仕途的人,他们的政治思想倒是很直接地体现在治理国家的方式方法上。恰恰是这种即远离政治又无不和政治相关的人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剖析与研究的。

一、历史背景

东汉汉末,天下大乱,曹操逐步武力统一了中国北方。220年,曹丕受汉献帝禅位登基称帝。226年,曹丕病故,诏令陈群、曹真、曹休、司马懿四人辅政魏明帝曹睿。231年,曹真逝世,曹爽承袭邵陵侯爵位。239年,魏明帝曹睿病重,任命曹爽为大将军,托孤曹芳于曹爽和司马懿,命二人辅政。由此,司马氏和曹氏宗亲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247年,曹爽软禁郭太后,独断朝政。5月,司马懿称病不朝。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诛杀曹爽等人,夺取了曹魏的军政大权。250年,令狐愚、王凌谋立曹彪未果,王凌被逼饮鸩而死,“收其余党,皆夷三族,并杀彪。悉录魏诸王公置于邺,命有司监察,不得交关。”(3)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把持朝政。254年曹芳联合李丰、张缉、夏侯玄等意图罢除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事败。司马师贬曹芳为齐王另立曹髦为帝。255年,母丘俭、文钦起兵讨伐司马师,兵败。司马师亦病死班师途中。257年,诸葛诞起兵讨伐司马昭,兵败,被斩,夷三族。260年,曹髦讨伐司马昭,途中被杀。同年,司马昭立曹奂为帝。265年,司马昭病死,司马炎继任晋王。同年,曹奂被迫禅位司马炎。自此,司马氏最终攫取曹氏政权。

二、 嵇康政治思想剖析

嵇康生于公元223年。主上奚氏因避怨而从会稽迁至嵇山之侧,因而得姓嵇。他幼年丧父,由母亲和哥哥抚养长大。无师自通,博览群书,才华横溢。据此可知,嵇康寒门中人,并非世家大族出身。文人向来对政治抱有热情。嵇康成年后来到了国都洛阳,积极游走太学。刘孝标在《世说·德行》注中引《文章叙录》“康以魏长乐亭主婿,迁郎中 ,拜中散大夫”。(4)这样他就攀上了曹魏宗室。其实如此也不失为文人参与政治的一种方式。但是,就是因为这个选择,也决定了他一生的政治立场和人生悲剧。嵇康先后做的这两个官职都是闲职,未被委以重任。据《宋书·百官志》载:“中散大夫,王莽所置,后汉因之……养老疾,无职事。”(5)在这里笔者认为,嵇康没有受到重用是因为,他的时期,实属曹魏末期,宗室尤不能掌控政权,况一远门外戚?若是曹魏政权能够延续的更久的话,他是完全有可能在政治上有大作为的。无固定职事,也为他们做竹林之游提供了时间保证。
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夺取了曹魏的军政大权,诛杀曹爽极其党羽。嵇康虽然在立场上倾向宗室,但是他既无刀兵又无钱粮,故幸免于杀戮。在当时那种“动者多累,静者鲜患”政治局面下,很多仕人不得不应召为司马氏集团所用。唯有嵇康向秀等人,依旧坚守在竹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和政治脱离。中国的隐士大抵有两种,一种是天生的隐士,其实这个不常有。常有的则是因仕途失意而去归隐的“迫隐”之人,存身以待时命,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笔者认为嵇康他们应该属于后者。人出生以来都是入世的,学步,学话,与社会在进行着物质和思想的交流。他们躲避的是当时司马氏篡夺谋逆的政治统治,并非真正的信仰老庄思想而入山林,尽管他们一直试图体验老庄一样的生活。相反,像商鞅,韩非子,董仲舒,墨子等都是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虽然我们把“商鞅,韩非子,董仲舒”归于法家,但是笔者认为“法”仅仅是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运用的手段。其目的无不在践行着儒家的“修,齐,治,平”的社会理想。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载:“叔夜情至之人,托于老、庄忘情,此愤激之怀,非其本也。”(6)纵观嵇康一生言行,儒家思想贯穿其中,外道而内儒。
嵇康不应司马氏征召,寓居河内郡山阳县。对于嵇康为何不应征召,吕兆禧《吕锡侯笔记》中有非常透彻的分析:“嵇叔夜以宗室联姻,一拜中散,便无意章绶者,诚见主孱国危,不欲俯首司马氏耳。故山涛欲举以自代,辄与绝交。观其书有非汤武之语,固有所指;而作《高士传》取龚胜者,岂非以其不仕新莽也。”嵇康为何选择山阳作为隐居之地,笔者认为这和汉献帝刘协禅位于曹丕后被曹丕封为山阳公于山阳县有关。山阳国“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京都有事于太庙,致胙”。(7)当时的山阳国,相对独立。所以,嵇康隐居山阳,不在司马氏的治下。这和政治流亡有相似点。另一个原因就是,山阳县流觞曲水,茂林修竹,环境宜人,贴近自然。正符合嵇康的道学价值取向的追求。
250年“兖州刺史令狐愚、太尉王凌贰于帝,谋立楚王彪。”(8)司马氏集团 “收其余党,皆夷三族,并杀彪。悉录魏诸公置于邺,明有司监察,不得交关。”就这样曹魏宗室被司马懿软禁于邺城,嵇康因而撰写《太师箴》,首先提出了先王君主之道“故君道自然,必讬贤明。”然后写“下逮德衰,大道沉沦……不友不师。“穆穆天子,思闻其愆。虚心导人,允求谠言。”进而提出臣道“师臣司训,敢告在前。”在这里,能够鲜明的体现出嵇康的政治观点。

源于:论文封面格式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