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管理 >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流动妇女育儿环境与其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流动妇女育儿环境与其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收藏本文 2024-03-19 点赞:6665 浏览:1641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通过对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流动妇女的育儿环境进行观察和研究,发现她们的子女均在标签脏、乱的城中村、治安较差的环境中生长,并形成了一些不良行为,对于她们子女身心发展不利的现状,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以全面促进妇女及其儿童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流动妇女;育儿环境;社会保障制度
1674-9324(2012)09-0268-02
当前,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民工问题早已是社会所关注的一个焦点。在这些农民工身后,还有这样一群农村流动妇女,她们跟随丈夫,带着孩子也来到城里,形成了外来务工的农民家庭,入住在城中村这样的一种“城乡结合部”的地方。在进城务工的农民家庭里,由于生活压力的增大,使农村流动妇女有更大的和动力出去找工作。同时由于农村家里也无地可种,她们随丈夫到城里,妇女出来的话就会把孩子带出来方便照料,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流动妇女为了兼顾自己的工作,则把孩子放在自己工作的地方照顾,她们工作的地方其实就成了她们育儿的环境。那么,农村流动妇女是如何兼顾打工和照顾自己的孩子?农村流动妇女的育儿环境对儿童的发展又产生哪些不良影响?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城中村的理论基础上,以性别的视角,站在妇女的立场上观察和研究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流动妇女的育儿环境现状,以及对儿童发展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要改善海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流动妇女的育儿环境,加大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促进妇女与儿童的全面发展。

一、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流动妇女的育儿环境现状

一是育儿环境与工作环境的重叠。据调查,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流动妇女一般是多个且年幼孩子的母亲。由于身边带着孩子,一方面她们要适应城乡交叉的生活,另一方面又要在城市中获得谋生的机会,都面临着重重的困难。所以她们能够找到的工作主要是临工或零工,例如在闹市区的街边擦皮鞋,在公共场所做清洁怎么写作,在街道人群聚集处摆小摊卖东西等。这些农村流动妇女从这样的工作中得到兼顾带孩子的空间,即把离不开母亲身边的、年龄较小的孩子放在工作中照顾,如有一些农村流动妇女一边擦皮鞋,一边把她们的孩子放在擦皮鞋的街区中照看。有一些农村流动妇女则自己带着孩子出来,在市中心的街道边坐着间断性地做针线活,以这样的劳动挣一点家庭津贴,所做的这些就成了她们的工作。她们的劳动环境往往处于市中心的闹区,人来人往,人群混杂。这样的工作环境也常常成了这些农村流动妇女照看她们孩子的环境和地点,即农村流动妇女所能提供的育儿环境。二是育儿环境和居住地的重叠。如前所述,农民工的家庭大多数居住在城中村。关于城中村,有的学者所下的定义是:“城中村即城市中的村庄,在城市化发展过程当中,由于城市建设急剧扩张和城市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的矛盾造成的特殊现象”。“城中村,是急剧城市化过程农村居住区域(包括土地、房屋等要素)、人员和社会关系等就地保留下来,仍然以土地及土地附着物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初级关系(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而不是以次级关系(业缘关系和契约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社区。它的基本特点是:(1)结构性非农化,表现为产业结构的非农化和居民职业结构的非农化。(2)地理上已被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发展区内,都靠近市中心,甚至其中一部分就位于市中心,区位优势显著,地段土地市场大大高于城市规划区域。(3)居住区已完全成为城市建筑的一部分,具备城市社区的外形;但居住环境脏、乱、杂、拥挤的问题突出,与城市总体形象极不协调。(4)社会发展与社区管理严重滞后,农村社会制度痕迹明显,具有明显的二元社会特质,居民身份虽然有的发生转变,但习惯上仍被称为农民。(5)居住的人口不像传统的农业社区那么单一,它的构成复杂,异质性强,最大的特点是外来人口多。综上可见,城中村既非农村社区,也非城市社区。当前,由于农民工及其家庭是形成城中村的一个重要主体,居住的地方也常常成了这些农村流动妇女照看孩子的环境。受着这种居住环境的限制,她们被迫天天在人群杂乱的环境下工作,也只能给她们的孩子们提供这样的所谓的“育儿环境”。三是育儿环境的流动与不稳定性。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流动妇女在城里大多数打的是临工、散工,或者在四处奔波拾荒,住所也不断地在变换,孩子的养育在她们搬家、迁移中产生了流动,她们的不稳定性局面也促成了不断流动育儿的处境。这种流动与不稳定性的育儿环境,使妇女与儿童过早地承担家庭分工的角色,如有的农村流动妇女在喧闹的市中心做小写卖、擦皮鞋,其孩子就在她们工作环境范围内的街边熟睡,成为城市流动人口现象中的另一道主要的风景线。有的拾荒家庭,农村流动妇女常把孩子背在背上或放在一旁,边捡垃圾边分类,还兼顾照看孩子,儿童就在充满着垃圾和异味的环境中喂养、玩耍和成长。

二、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流动妇女的育儿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流动妇女的育儿环境现状,对儿童的行为、身心发展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第一,导致儿童乞讨行为的形成。根据霍利的“环境”理论分析,因为实物不能产生其本身,因此,当把一个群落视作在其物理的、社会的和生物的环境中的一个整体来审视,霍利的方法强调,变化更多地来自这些环境系统,而不是整体内部组织的过程。可见,在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流动妇女提供的育儿环境下成长的儿童,从小就跟随着母亲在流动,其母亲在流动中工作,不能有太多的时间与自己的孩子接触,孩子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接触了社会和成人群体,容易学习成人的不良行为,并在流动的工作环境中进行乞讨,街头和市区中心都有这些孩子的身影,如在市中心嘈杂的地带,年幼的小孩在乞讨一些吃的或零食,而适龄的儿童则在一边乞讨钱财,她们的母亲就在不远处在给客人擦皮靴,这样的一幕令人不解与震撼。第二,不利于儿童的教育和身心的发展。在嘈杂与恶劣的育儿环境里,由于大多数的儿童在认知上不具备判断能力,所以对许多成年人的恶习进行模仿并习得,并且对这些行为感到新鲜和刺激。在思想上,他们接受成年人所在的社会教育过早,而家庭教育在整个过程中逐步缩小,他们的父母为生计奔波无暇顾及到孩子身心的发展,忽略了育儿环境,她们所工作生活的环境如此恶劣。在生计、生存均没有保障的情况下,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流动妇女的育儿环境不仅无法获得,而且在她们所在的流动性强、无秩序和脏乱、嘈杂和治安不良的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中,间接地也成了她们养育孩子的环境,这样的育儿环境不仅对儿童

源于:大专毕业论文www.udooo.com

的身体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如何改变这样的育儿环境,为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流动妇女的子女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是现代文明社会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三,使儿童容易产生偏激的行为。目前,由于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还处在初级阶段,存在着覆盖范围窄、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许多农村家庭离开土地后,连基本的保障都失去了,生存和温饱都受到了威胁,更谈不上教育和发展。他们所从事的工种都是底层的工作,出卖苦力或做临工。离开农村的家庭也往往拖家带口地来到城市里租房,他们居住和工作都是在艰苦和恶劣的环境里。加上各种应有的权利被剥夺和被边缘化,农村流动妇女就像城乡结合部的环境一样,已被标签化为脏、乱和没素质的特殊群体。在这个环境里生长的孩子身心都没有得到一个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所接触的社会环境都是充满种种欺骗、诱惑和恶习的过程,他们时常持有敌视,感到不安全,容易染上酒瘾、赌瘾和毒瘾等不良习惯,导致行为容易偏激。这是儿童问题行为的一个隐患。

三、建立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农村流动妇女的育儿环境

我们都知道,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如何切实为祖国的未来不断提供安全、健康和良好的育儿环境,这是社会和国家的主要职责和迫切需要改变的重要内容。为了改变目前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流动妇女的育儿环境现状,全面促进妇女及其儿童的发展,必须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着手,努力改善农村流动妇女的育儿环境,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育儿保障环节,对农村家庭中由于打工在外的长期无返乡的夫妇提供育儿津贴和产检测,以此保障农村流动妇女在异地或流动地给她们的孩子提供安全健康的育儿环境。在农村当地,大力建设多种多样的育儿学校或托儿所,让儿童在早期就可以接受良好的有质量保证的正规教育,改善当地不良的育儿环境,而生育一胎的农村流动妇女家庭可优先获得这项制度保障;第二,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建设育儿福利津贴,以及相应的产检测。首先,对生育一胎或两胎的农村流动妇女家庭发放育儿津贴和可休较长的产检测,确保农村流动妇女的子女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中成长,改变由于农村流动妇女在流动中工作和生活对孩子的育儿环境不能够关注或照顾而产生的不良影响,或者避免直接对育儿过程中所提供的恶劣环境的产生对儿童成长所造成的伤害,使农村流动妇女在流动中育儿有了保障;第三,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建立育儿环境保障,直接给由于在城市中打工不得不居住在城中村中的农村流动妇女提供一个安定的环境和场所,在生育中实施一胎或少子女而获得生存保障的理念,破除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只有在一胎或两胎的生育过程中就能获得良好的育儿环境、教育和实施育儿保障制度,脱离艰苦、恶劣和不利于儿童生长的环境,对妇女和儿童实施健康和安全良好的环境保障。
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流动妇女的育儿环境现状亟需我们大力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只有社会和政府的关注,农村流动妇女才能在有生计、居住地和教育保障,尤其是育儿有保障的情况下,她们才能减少为达养儿防老之目在流动中不断生育的行为,才能够真正获得属于她们的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章立明.后现代女权主义视野中的性别分工和妇女解放[J].甘肃社会科学,2007,(1).
[3]郑真真.关于人口流动对农村妇女影响的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1,(6).
[4]周华山.女性主义田野研究的方法学反思[J].社会学研究,2001,(5).
基金项目:本文是海南省哲学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阶段性成果之二(HNSK10-39)
作者简介:陈诚(1965-),男,海南万宁人,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研究中国现当代史,海南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词www.udooo.com

经济社会史;陈张承(1971-),男,海南人,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研究社会工作。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