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经验 >探究语文“探究—体验”式学习课堂教学对策

探究语文“探究—体验”式学习课堂教学对策

收藏本文 2024-01-25 点赞:12144 浏览:4767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提要: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体验。“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正是在这种课程理念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学习方式,它强调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文本或情景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新的语文知识或技能。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本文试从四个角度提出这种新型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策略,即情境激发、活动拓展、问题引领、读写内化。
关键词:探究—体验 学习方式 策略

一、情境激发

“探究—体验”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主导设计仍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探究-体验”式学习的开端,也是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如我讲鲁迅的《风筝》。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1.激趣导入亲情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温情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我们来看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风筝》又将讲述一个怎样的亲情故事。2.整体感知:个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思考:本文所写的亲情是指什么情?本文所写的亲情体现在温情与和美中,还是误解和冲突中?3.探究体验:探究一:围绕“风筝”,兄弟俩发生了一场小小的冲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冲突?兄弟俩对放风筝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验一:你是怎样理解兄弟俩对待风筝的不同态度的?在生活中你有类似的事例吗?探究二:课文较为具体地叙述了“我”和弟弟冲突的过程。请仔细研读课文,然后以同桌为小组,站在哥哥或弟弟的角度,为课文设计一段对话。体验二:两组学生上台表演,并说说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设计,并请其他学生评论。体验三:速读补充材料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谈谈你读后的感受。学习了两篇文章后,此时此刻你最想对父母说的心里话是什么?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当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体验三”的时候,学生的表情严肃了,他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终于有两位学生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爸爸妈妈,今天我终于理解了你们的心,你们对我的教育是对的,以后我一定听你们的话……”时,早已泣不成声……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学生会情不自禁地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脑子去想,对文本和情境的体验、领悟,必然更加深入。这种整体和谐的情境的体验,使学生知识、能力、心理品质得到协同发展。

二、活动拓展

活动性是“探究—体验”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由于体验极具个体性、亲历性、创造性、情感性,因而教师应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自由创造空间。常常以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为基础,活动往往成为体验载体。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初中生好动、求知欲旺盛、渴望亲身实践的心理特点,适时地、有目的地、有指导地安排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探究,强化体验,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发展个性。“探究—体验”式学习中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课堂活动,二是课外活动。在教学《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两篇文章时,学生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缺乏感性的认识,对桥之美更是缺乏感受,因而对课文的探究也显得苍白和概念化。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学习态度,提高写作说明文的兴趣和能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我布置了一个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寻找一座或几座你最熟悉或喜欢的桥,用照相机将它拍下来,并附上300字左右的说明性文字。学生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两星期后,学生上交的作品异彩纷呈。尽管拍摄技巧犹显粗糙稚嫩,说明性的文字也不够准确,但每一份作业都做得很细心很精致,因为它是学生对生活用心体验的结果。

三、问题引领

传统语文教学的问题设计多“探究—体验”停留于内容主旨、层次结构、表达方式、人物性格、写作方法、修辞知识等;式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心理特点出发,注重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探究性问题,积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体验感悟。教师应依据教材的特点,设计教学思路,并依这条思路充分展开师生、生生之间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体验的碰撞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在上述《风筝》的案例中,我设计了四个探究性问题:问题一:围绕“风筝”,兄弟俩为什么会发生发生一场小小的冲突?兄弟俩对放风筝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读一读,说一说。问题二:课文较为具体地叙述了“我”和弟弟冲突的过程。请仔细研读课文,然后以同桌为小组,站在哥哥或弟弟的角度,为课文设计一段对话。问题三:文中为什么要用“掷”“踏”,而不用“扔”“踩”?问题四:鲁迅小时侯对弟弟的这一做法,你同意吗?为什么?作者称他当时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你赞同吗?改为“伤害”行吗?这四个问题从整体到局部,从易到难,依次展开,学生的探究和体验也逐层深入,水到渠成。由于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以及知识背景,他们的体验和感悟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力争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有话可说,说出自己对文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读写内化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功训练,也是培养语感,深入探究,强化体验的重要手段。通过朗读训练不仅能体验到课文中遣词造句的准确、形象、生动,标点符号的丰富内涵,而且会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体验、意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完成外化-内化-外化的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阅读中教师应善于抓住教学的契机,在学生探究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也能将学生在探究中的体验实现心理内化。在上《背影》一文时我作了如下教学设计:1.情境导入教师配乐朗诵诗歌《给父亲的诗》。2.整体感知:认识父亲a.让我们在孙道临先生的深情朗读中走进散文吧!b.在读了课文之后你觉得作者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3.探究品味:理解父亲a.如此平凡甚至有点迂的父亲,作者为何对他的背影如此动情而难忘呢?请同学们再次速读全文,划出文中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语句,并说说父亲的背影留给你怎样的印象?b.在生活中我多次见

摘自:毕业论文结论www.udooo.com

过父亲的背影,为什么这次的背影竟让我如此动情而难忘,以至流泪呢?结合全文再作深入探究4.真情抒写:体验父爱父亲也许是平凡的,但是他的爱却无时无刻不在。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有过这样的感动吗?请你学习课文写法把最让你动情的瞬间写下来。通过写作的方式,学生实现了对文本的体验和自己生活体验从外化—内化—外化的完整的心理变化过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究和体验往往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探究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探究的升华。通过探究学生产生众多的体验,通过体验学生对文本或情景有了更深的理解,获得更多的新知和技能。体验是以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是对经验的一种升华和超越,它是注入了主体强烈生命意识的活生生的个体经验。因此,“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必须以学生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同时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更要十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成为一个耐心的倾听者。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