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传播技术 >试议纪录片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理由和出路设计

试议纪录片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理由和出路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2-20 点赞:7239 浏览:2318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以当代中国社会为时代背景,以当代人的生活状态或社会发展的进程为主要拍摄对象,通过纪实的风格来反映当代人的思想感情或记录中国社会发展的状况。在纪录片产业化发展的引领下,此种类型纪录片的意义和价值更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本文的初衷和目的。
【关键词】社会现实题材 纪录片 创作

一、社会现实题材的定义

社会现实不仅包括社会中生活的人,还包括社会中发生的事,以及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方面面,所以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在创作中占有相当的分量,与自然科教类、人文历史类构成了纪录片的主要类型。它关注的对象多为发生于当代、当下社会生活的内容。
对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界定可以概括为它以当代中国社会为时代背景,以当代人的生活状态或社会发展的进程为主要拍摄对象,通过纪实的风格来反映当代人的思想感情或记录中国社会发展的状况,从而起到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一种纪录片样式。

二、社会现实纪录片的具体问题

从宏观的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社会现实纪录片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存在着诸多的问题,21世纪以来的多元化阶段更是表现得比较严重,而这使其社会价值未能真正的得到展现。

1、多元化阶段以来社会现实纪录片的数量少

中国的社会现实是丰富多彩的,其丰富性与纪录片的纪实追求也可以说是不谋而合,但是通过对电视纪录片发展的梳理,我们发现社会现实题材在创作上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视,所以在产量上是非常有限的,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到90年代中后期的这一阶段,留下了一些经典的片例,如《摩梭人》、《德兴坊》、《毛毛告状》、《十字街头》、《半个世纪的乡恋》、《远去的村庄》、《茅沿河的船夫》、《下岗以后》、《大动迁》等,但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纪录片明显将自己关注的视线密集转向历史文化题材。如1999年的《百年中国》、2004年的《幼童》《复活的军团》、2005年的《故宫》《郑和下西洋》、2006年的《圆明园》《大国崛起》、2007年的《复兴之路》、2009年的《大明宫》、2010年的《敦煌》《颐和园》《我的抗战》,真可谓满眼都是历史。而从播出平台的栏目设置来看,中国纪录片栏目主要类型主要是人文历史类,如《档案》、《往事》、《见证》、《大师》、《大家》、《人物》等。
不得不承认,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纪录片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不单单对国内观众有着非凡的意义,国外受众也同样表现出积极的兴趣,所以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创作规模较小、播出和放映数量偏少。

2、现实题材稍纵即逝,难以捕捉

现实类纪录片不可能像电视剧或者历史、科幻类纪录片等艺术样式那样通过前期策划、中期摆拍等形式来掌控剧情的发生发展,它的记录和事件的发生发展是同时进行的,一个即将发生的事件,一般人难以预知而

摘自:学士论文www.udooo.com

无法把握,一个正在发生的事件,人们受到反应速度和摄录技术的约束,有时事件虽然就在眼前却无计可施;对于事件的结局,虽然可以预设但结果仍然难以预料,对于一个持续性发生的事件,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技术支持,则很难保证事件记录的连续性。
所以,什么时间该拍、哪些事情该拍、哪些能够更好的用来支撑片子的主题,这些问题都是模糊的。在前期拍摄时,创作者可能是有一个大概的想法或概念,但在拍摄过程中根据事件的变化,片子的主题可能一直都在变化着,事情的发展不在创作者的掌控之中,这无疑给现实题材的创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处。所以在前期拍摄时,大部分人会选择多拍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这就又很容易做成原生态的新闻纪实,片断化、琐碎化的表达无法实现和拓展纪录片的深度和人文品质。
3、创作手法相对单

一、作品可视性略差

从创作手法上来看,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多以纪实主义为指导,相比历史题材纪录片经历了口述历史、情景再现、数字虚拟技术手法的运用等手段,现实题材的前期创作则多通过跟拍、采访的形式来展开进行,而后期的创作上也摒弃了故事化的结构、以及虚拟人物、场景设计等新潮的影像语言方式,这一方面降低了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可视性,另一方面又考量着现实题材创作者的功力,因为这种现实的情景是稍纵即逝的,发现和捕捉细节、情节、动人之处的能力又非一日两日练就的。

4、创作短平快,缺少有深度、有影响力的作品

纪录片不应该仅仅是记录历史,它还应该影响人们的思想,甚至影响历史的进程。责任与影响力,应该是纪录片的重要品性。①所以纪录片的价值不仅包括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其社会价值也应得到重视。一部纪录片的社会价值主要看其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力,它是在传播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当然,其前提是片子本身具有产生影响力的潜质,并具备大众传播的平台。
在当今纪录片逐渐萎靡的市场环境中,有许多执着的人拿起摄像机来表达个人对生活的感受和内心的体验,一方面这种精神是值得鼓励的,但另外一方面,许多人迷失了自我表现的手法,认为只要是不同于传统的表现手法,没有章法的构思,就是一种个性和独创。有纪录片编导为了追求片子的纪实性,而故意使用晃动的镜头,如《大学宿舍的门》,片中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只是展示男女宿舍的2个门,实在让人搞不懂编导要表达什么,可以说他们追求作品的立意已经大大超出了我们正常人的想象。

三、中国电视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出路

正是由于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存在着以上的问题与困境,使得国内观众对社会现实关注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而国外制作的反映中国社会现实的纪录片潜意识的带有本国的意识形态,跟真正的中国社会有一定的差距。如24集纪录片《激流中国》虽然提到了贫富差距、老龄化等社会问题,却并没有做到完全的客观、全面,一些极端、片面、断章取义的事例在某种意义上误导了受众,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②独立制作者又习惯于把目光放在边缘、弱势群体身上,以及通过揭露所谓的阴暗面之类的题材来吸引西方人的眼球,不利于展示一个更为真实、全面的中国。所以,对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健康发展提出可行性、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不仅仅是中国社会的需要,对国家形象的塑造、话语权的掌握等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源于:期刊论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