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初中德育 >杂谈我对室外科学课探究

杂谈我对室外科学课探究

收藏本文 2024-03-18 点赞:5663 浏览:2083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是长期的过程,但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他的科学素养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小学生正处于打基础的阶段,知识积累与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极其有限,传统死板的课堂教学模式约束着学生的智力发展。因此,小学科学教学不可能以系统的知识学习与方法训练为主,只能根据小学生的经验,在他们熟悉的周围生活中选取有关的内容,让他们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从中学到知识,培养兴趣,练习方法,为后继的科学学习打好基础。
活动性是科学课的特点之一,这是由科学启蒙这一特点决定的。科学课中有很多内容在教室里教学是很难达到如期效果的,要让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课中,就得改变死板的以教室为课堂的形式,如现场考察、气象观察、参观访问、种植饲养等教学活动,这都与室外活动有密切联系,需要我们到大自然中去探究、发现。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地学习,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现在的孩子太需要这样的经历了,而科学课的室外体验就给孩子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要争取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美好记忆。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从课外课堂内容和地点的选择及活动过程或环节的安排上说点肤浅体会。

一、精心选择室外课活动的内容和地点

1.内容选择的必要性。如观察植物、小动物、天气、环境与我们等,离开了自然条件就不真实,就应尽量组织室外探究。三年级:校园的树木中的《大树和小树》《寻找小动物》等;四年级:天气中《云的观测》《风向和风速》、新的生命中《各种各样的花》等;五年级:时间的测量中《太阳高度的测量》《太阳钟》、生物与环境中《蚯蚓的选择》等;六年级:生物的多样性中《校园生物大搜索》、能量中《电从哪里来》、环境与我们《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等很多课文,如果用室内课取代,纸上谈兵,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大打折扣。如《电从哪里来》,小学生对这一课的内容非常感兴趣,课前我先让他们自行去探讨,再到课堂上交流。教师从最基本的书本知识开始,课堂上让学生从电池点亮小灯泡到打开开关高压电点亮我们室内电灯,学生讲述不同的电分别从哪里来。结合时怎么发表展、科技进步引导学生认识新能源的发电,让学生利用太阳能板、小风车电机到室外进行实验观察,知道电还可以从太阳能板或小风车中来,知道这是一种清洁绿色环保能源,同时还可以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节能、环保的意识和习惯。
2.内容选择的可行性。某一教学内容只有同时具备教学时间可行,教学投入可行、教学内容可行,才能有效地进行室外探究活动。教学时间可行就是这堂课能够在四十分钟内完成预定的任务,探究过程较简单。教学投入主要是室外探究活动所需的材料、场所、探究的对象可以达到教学的要求,学校也有相应的条件满足,如《大树和小树》《寻找小动物》《蚯蚓的选择》《校园生物大搜索》《太阳高度的测量》等均可能达成。如《蚯蚓的选择》,室外的直观性是任何一种教学媒体所无法替代的。此时,蚯蚓的一切尽在学生眼前,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用自己的头脑来想,哪儿有蚯蚓,哪儿没蚯蚓;哪儿的蚯蚓多,哪儿的蚯蚓少;又是什么样的环境,学生自然会理解,根本用不上教师去讲解,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自然而然。
3.地点选择的科学性。首先要考虑安全问题,一般而言,地点局限在校内,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内的每一寸土地、一草一木作为科学课探究的对象。除了特定的生物和环境外,室外课探究的对象都是我们比较常见的,如太阳、风、云、水、树木、土壤、建筑物或常见的小动植物等,教师要善于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室外探究活动。如确实要在校外,要选择活动性较小、学生参与性少,集中度相对较高的内容,如:环境与我们《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只需老师带领学生排着队考察学校附近水域,这样教师容易操控学生,避免了室外课的安全隐患。通过学生的看看、找找、讲讲环境污染的来源,结合课本分析说说怎样从源头上清除这些污染,让我们的水域变得清洁干净。同时教育学生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保护环境从小做起。

二、合理安排室外课活动的过程或环节

室外课的教学与室内课最大的不同在于地点的变化所带来的不可控制因素。室外教学的灵活性,包括教学时间灵活性和教材处理的灵活性。教学时间的灵活性,一是不被40分所束缚,在控制学期科学课教学活动时间的前提下,教学时间由教师自主决定;二是根据实际情况提早或推迟某一内容教学时间,有的则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编排顺序进行调整。室外课活动不一定是一整堂课,可以是课的开始、引言,如《大树和小树》,可在学生排队进专用教室前,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园内观察、讲解、讨论,然后回到教室进行交流汇报;或是课中间的一个环节,如《太阳高度的测量》,学生在通过知识的传授后,进行室外的实际操作,再回教室进行讨论交流;也可以是课结束前的一个收场,如天气一课中《云的观测》,可利用课结束前几分钟时间带学生去室外,巩固课堂所学内容,随之结束本课。室外课的过程应趋于简单,易操作,减少环节,增加自主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摘自:毕业论文结论范文www.udooo.com

,对知识掌握的达成度要高,效果才能明显。室外课的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程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以教学内容、学生实情、学习条件、外界环境等因素为依据,实事求是的设计教法,处理教学中产生的问题,推进科学室外教学的顺利开展。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上课的特点,每一堂课都有自己不同的处理方式。科学课程资源是丰富的,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科学过程中众多资源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供己所用,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使我们科学课的学习充满生机。科学课程对于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新兴的学科,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肯定会有许多困难,正像郁波研究员在一次报告中所说的那样:“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另人困惑的阶段,对于新理念的把握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漫长的过程,是新理念与旧观念交织在一起难分难解的过程,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反复体验去‘悟’它,如果想法只停留在表面,没有经过磨砺是不可能获得真‘经’的”。科学室外课相对于室内课来说,是课本资源和社会资料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上,应更加讲究效率。科学教师在机遇与挑战共存的课程改革中,要坚持不懈,励精图治,力争早日取到科学教学的真“经”,培养出具有科学素养的一代新人。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以学生为主体逐渐被广大教师所认可,然而真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老师还是没有充分地信任学生,总是为学生做太多的准备,我认为在室外探究课的教学中,应把大部分的时间让给学生,简化课堂过程,让学生充分地展开自主探究。
总之,学生的探究活动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课堂是学生探究的主阵地。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组织学生进行室外活动,同样是科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学生可以亲眼目睹大自然的真实面貌,体验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尽享探究大自然成功的快乐。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