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物理教学 >探究情境巧用生活情境消除认知困惑封面

探究情境巧用生活情境消除认知困惑封面

收藏本文 2024-02-14 点赞:16744 浏览:7140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重要教育思想。在初中思品课堂中,由于学生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和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使得学生在思品课堂学习中还存在一定的认知困惑。巧用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设置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体悟,从而达到对思品知识的深刻理解,是消除学生认知困惑的有效方法。

一、课例再现

在学习苏人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第二框“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时,学生对我国“分配制度”的理解认识不清。教材对我国的“分配制度”是这样阐述的“我们还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对于什么叫做“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很多学生显得似懂非懂。

从学生疑惑的表情中,我察觉到了他们的困惑。这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检测设小明家里有五口人,小明的爷爷在某国有企业当工人,该企业每月发给小明爷爷工资4000元钱。小明爷爷的收入分配属于什么呀?”学生很快回答:“属于按劳分配收入!”

“很好!”我接着又问:“小明的奶奶从国企退休后受聘某私企人事科长,负责管理该私企的人员招聘和工作安排,该私企每月付给小明奶奶3000元钱。小明奶奶的收入所得属于什么呢?”很多学生回答:“属于按管理分配!”我在意到还有一些学生没敢开口,于是又追问:“为什么?”这时一位学生举手回答说:“虽然小明的奶奶不参加该企业的生产劳动,也没投资入股,但她主要负责该私企的人事管理,保证了企业的正常运转。因此,她也为该企业做出了贡献,所以她的收入属于按管理分配!”“回答得非常精彩!”我鼓励道:“那么还有按资本和技术参与分配的方式,同学们,你们是否能把小明家的故事继续编写下去呢?”5分钟的“小组合作讨论”后,有位男生举手回答说:“检测设小明爸爸与该私企业主合伙办厂,小明爸爸往那个厂投了资金,厂里每年到年底都要给小明爸爸一笔钱,我觉得小明爸爸的收入应该算作按资本分配。”我好奇,这个问题应该有点难度。我问道:“你对这个问题怎么认识得这么准确的?”这位学生回答:“因为我爸爸就是这样做的!”全班哄堂大笑。这时一位女生举手回答说:“那我也明白了,检测设小明的妈妈是个专职的服装设计师,很多服装厂购写小明妈妈设计的服装图纸,那他妈妈的收入分配就应该算作是按技术分配。因为,我妈妈就是位专职的服装设师!”全班再次哄堂大笑。

我继续设置生活情境:“同学们,检测设小明还有一位叔叔在私企里做普通工人,他的收入分配和小明爷爷的收入分配都属按劳分配吗?”学生们顿时愣住了,不知道怎么去回答这个问题,眼神中期盼着我给出答案。这时我做出了解释:“同学们,在我国,按劳分配是指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各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者不劳不得。小明爷爷所在的国企属于生产资料公有制企业,小明爷爷在国企当工人,其收入分配自然属于按劳分配。但小明叔叔的收入分配却不能算作按劳分配。这是因为,小明叔叔所在企业是私营企业,不属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在我国,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都算作生产要素,具体而言,小明叔叔的收入分配方式应该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学生们恍然大悟,我也如释重负。

二、课例给教学的启示

1.研究初中生的生活世界是消除学生认知困惑的前提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已经将初中思品课程定义为“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强调了初中思品课程生活实践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要研究学生的生活世界,而研究学生的生活世界是消除学生认知困惑的前提。

其一,我们要研究初中生生活世界的内容。初中生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从内容上来看可分为“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这三大类。在这三大类的生活中,初中生的“学习生活”和“家庭生活”时间占据了他们全部生活时间的绝大部分;“社会生活”时间占比相对较少,这使得初中生对社会生活知识相对而言比较缺乏,这与由初中生的角色特点和年龄特点有着很大的关系。

其二,我们要研究初中生生活世界的特点。初中生的生活世界具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真实生活与虚拟生活相结合;二是在“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这三大类生活中,“社会生活”时间的比重会随着初中生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扩大。网络世界的出现使得初中生多了一个虚拟的生活空间。在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不断交替转换中,初中生的道德认知、法律意识、心理状态往往会出现认知混乱和人格缺陷的状况。而随着初中生“社会生活”时间比重的逐步扩大,这种混乱和缺陷又使得初中生在处理具体的社会生活问题时显得思维混乱和手足无措。

2.研究初中生对生活问题的认知特点是消除学生认知困惑的关键

在整个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将逐步得到完善,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还显得不够成熟和理性,还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初中生对生活问题的认知特点,从而准确地加以把握和引导。

第一、要把握好初中生由认知的不全面向全面发展的特点。初中生的认知能力与小学生相比有了很大提高,初中生开始注重个人意识,对老师和家长的话产生了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分析。但由于生理、心理不成熟的特点,加之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初中生的认知还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对生活中现实问题的分析往往不够全面。思品教师要充分认识初中生的这一认知特点,在课堂提问中要巧设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的“

摘自:写论文www.udooo.com

补充回答”、“多角度回答”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要把握好初中生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发展的特点。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断发展,对问题的分析逐步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但在这一阶段,学生的理性认识还不够成熟,对很多问题的理性认识还处在“经验型”阶段。有时,学生对一个抽象概念的认识还需要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借助他人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分析。对于这种分析,“感性认知”的帮助很重要。这就启示思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抽象问题不能想当然的认为“这个问题不难,学生应该能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于成年教师所具有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抽象的问题“生活化”,借助于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设置逼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的角色融于其中,借助“感性认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第三、要把握好初中生由认识的单一性向认知的辩证性发展的特点。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不断发展,到初中阶段,学生在“感知觉”“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方面发展尤为迅速。初中生的认知能力也由认知的单一性不断向认知的辩证性方向快速发展。在初中阶段,思品教师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对问题进行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消除学生在思品课堂学习中的认知误区。

3.研究教材内容和课堂环节,将教材内容“生活化”、设置“生活化”的课堂环节是消除学生认知困惑的重要途径

其一、在对教材内容的研究中,要注重将教材内容“生活化”,让学生能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消除认知上的困惑。随着思品课程的改革不断推进,思品教材越来越“生活化”了。但思品教材中有关“法律”、“国情”等方面的知识由于其专业性较强或者学生缺乏相关知识的生活经验,这导致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一知半解,产生认识困惑。注重研究教材内容,巧妙设置生活情境,将学生不易理解的教材内容“生活化”是消除学生认知困惑的一条重要途径。

其二、在对课堂环节研究中,要注重设置“生活化”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能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深刻理解所学知识,消除认知困惑。“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节可以体现在“问题导入”、“合作探究”、“自主展示”、“巩固拓展”等环节中。每个环节的“生活化”没有固定的内容和模式,可以是教师讲的一则故事,也可以是大家都爱听的一首歌曲,可以是学生表演的一部小品,也可以是师生都爱看的一部影视作品。只要有利于学生对问题认识和理解的生活内容,都可以将其设置成具体的生活情景,内化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这是达到消除学生认知困惑的又一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