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交通工程 >> 道路工程 >简论地铁出入口活动雨棚载荷与计算策略

简论地铁出入口活动雨棚载荷与计算策略

收藏本文 2024-04-10 点赞:34303 浏览:15797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地铁是城市重要的交通工具,地铁的出入口是地铁交通的组成部分,在很多城市成为标志景观。现有地铁出入口分为有棚式和无棚式两种。有棚式地铁出入口拥有在风雨天为行人旅客遮风挡雨的优点;无棚式地铁出入口造价低,结构简单,建造方便。这两种雨棚结构都被不同的城市采取,各自优缺点显著。本论文所探讨的雨棚结构为有棚式,同时兼顾现有雨棚结构的优点,在安全性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本论文所探讨的两种雨棚结构都将投入到实用阶段,对其进行的安全性浅析成为项目成功的保证。本论文中两种地铁出入口活动雨棚,既可以在天气良好时将雨棚全部收回,形成无棚式地铁出入口,创造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条件;又可在雨雪天气时,将活动雨棚展开,为行人旅客挡雨遮风。本论文对实际雨棚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的相关浅析验算,利用论述力学以及材料力学的的相关知识进行校核,然后对关键零部件进行了ANSYS浅析,将浅析结果和论述计算结果进行了比对,有效的支撑了论述结构设计。案例一利用了曲柄摇杆机构有着死点的特性,即在升降历程中,支承杆主动,此时四杆机构不有着死点;而在雨棚处在最高点时,如果非正常滑落,横梁稳定,此时四杆机构有着死点。即在此位置时,无论在横梁上施加多大的力矩四杆机构都不会运动。使得升降雨棚具有电气自锁、摩擦自锁和机构死点三重安全措施,具有极高的安全性。案例二利用重力特性,以及吊架横拉结构,合理有效的增加主体结构的承载能力。当雨棚需要收缩的时候,将动力输入逐渐减小,雨棚会由于重力作用向下降。当处于工作状态时,雨棚结构由拉索结构作用,处于平衡状态。本论文采取武汉市近十年最恶劣的气象资料数据,对雨棚所受载荷进行了浅析验算,对雨棚结构进行了静力学有限元浅析。关键词:活动式地铁雨棚论文载荷论文ANSYS浅析论文安全系数论文

    中文摘要4-5

    Abstract5-9

    第1章 绪论9-20

    1.1 载荷及载荷浅析9-13

    1.2 安全系数及安全性浅析13-14

    1.3 有限元浅析14-18

    1.4 国内外雨棚结构探讨近况18

    1.5 课题的探讨目的和内容18-20

    第2章 雨棚的基本机构形式的确定20-25

    2.1 案例一——四杆式升降活动雨棚20-22

    2.1.1 智能式升降雨棚的优点21

    2.1.2 智能式升降雨棚的缺点21-22

    2.2 案例二——吊架式活动雨棚22-23

    2.2.1 吊架式活动雨棚度的优点22-23

    2.2.2 吊架式活动雨棚的缺点23

    2.3 案例的确定23

    2.4 本章小结23-25

    第3章 四杆机构升降式雨棚的安全性浅析25-39

    3.1 四杆机构强度校核25-33

    3.1.1 四杆机构的结构参数设计25

    3.1.2 雪载荷的计算25-26

    3.1.3 风载荷26-33

    3.2 中间横梁的浅析校核33-35

    3.2.1 PC板支撑架结构强度校核33

    3.2.2 支撑杆结构ANSYS浅析33-35

    3.3 PC板两侧拉钩强度校核35-36

    3.3.1 拉钩载荷计算35

    3.3.2 拉钩模型ANSYS浅析35-36

    3.4 传动系统设计校核36-38

    3.4.1 载荷计算36-37

    3.4.2 电机减速器选型37-38

    3.5 本章小节38-39

    第4章 吊架升降式雨棚的安全性的浅析39-52

    4.1 吊架主体结构强度校核39-46

    4.1.1 吊架的结构参数设计39-40

    4.1.2 雪载荷的计算40-41

    4.1.3 风载荷计算41

    4.1.4 大梁载荷浅析计算41

    4.1.5 大梁主体有限元浅析41-46

    4.2 中间横梁的浅析校核46-48

    4.2.1 PC板支撑架结构强度校核46

    4.2.2 支撑杆结构强度校核46-48

    4.3 PC板两侧拉钩强度校核48-49

    4.3.1 拉钩模型ANSYS浅析48-49

    4.3.2 拉钩模型ANSYS浅析结论49

    4.4 传动系统设计校核49-51

    4.4.1 载荷计算49-50

    4.4.2 电机减速器选型50

    4.4.3 链轮设计50

    4.4.4 传动链选型50-51

    4.5 本章小节51-52

    第5章 总结与展望52-54

    5.1 总结52-53

    5.2 展望53-54

    致谢54-55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