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政治 >> 党建 >接受视角下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学

接受视角下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学

收藏本文 2024-04-21 点赞:21261 浏览:9495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农村党员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农村地区的先进分子,他们在解决三农不足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革新开放逐渐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进展,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党员的存活环境也由此变得更加复杂。由于经济成分、社会活动、就业方式和生活经历的各不相同,农村党员的思想观念朝着多元化方向进展。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和各种西方思潮的腐蚀下,部分农村党员逐渐丧失了坚定的政治立场,丧失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怎么写作的宗旨,甚至丧失了为人处事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他们一切向钱看,把是否能获得或者维护个人利益当做一切行动的标尺。他们的行为举止严重地影响了党在广大农民群众中的威信,妨害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进行,阻碍了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事业的稳步前进,由此加强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变得刻不容缓。与东中部相比,西部地区无论是以地理生态环境,还是以政治经济文化的进展程度来说,都处于劣势地位,再加上地形复杂、人口散居、民族众多等诸多理由,使得西部地区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情况有着显著的地域特点和差别,它既是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关键点。本论文以甘肃省K县为例,深入探讨了西部地区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近况,指出了其中的优势与不足并详细地剖析了理由。虽然在新时期,西部地区农村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效,但是依旧有着着诸多的不足。其根本理由在于:当前西部地区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与复杂的现实环境之间有着着很大的脱节,以至于它无法完全适应现实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将接受论纳入西部地区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求我们以接受主体的角度出发,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个完整的接受历程来考察。这是一个在接受环体中的接受主体凭借自身条件,利用各种介体以教育主体那里接收并内化接受客体,进而外化自身的历程。由此,我们应充分重视教育主体、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介体和接受环体的这五大要素的地位及作用,并具体运用到西部地区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期取得新的、实质性的进展。关键词:接受论论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文西部地区农村党员论文改善措施论文

    摘要4-6

    ABSTRACT6-13

    第一章 绪论13-19

    1.1 探讨背景13-15

    1.2 探讨近况15-16

    1.3 探讨策略16-17

    1.4 探讨特点17-19

    第二章 接受论与思想政治教育19-29

    2.1 接受论19-22

    2.1.1 “接受”的词源19

    2.1.2 接受论的形成与进展19-22

    2.2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论22-29

    2.2.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含义22-24

    2.2.2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24-26

    2.2.3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方式26-27

    2.2.4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规律27-29

    第三章 接受论视角下农村党员教育的近况29-41

    3.1 西部地区党员及其思想观念29-33

    3.1.1 农村党员29-30

    3.1.2 西部地区农村党员30-31

    3.1.3 西部地区农村党员的存活环境31-32

    3.1.4 西部地区农村党员的思想观念特点32-33

    3.2 西部地区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效与理由浅析33-36

    3.2.1 西部地区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效33-34

    3.2.2 西部地区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的理由浅析34-36

    3.3 西部地区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的不足与理由浅析36-41

    3.3.1 西部地区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的不足36-37

    3.3.2 西部地区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足的理由浅析37-41

    第四章 接受论视角下西部地区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改善41-53

    4.1 改善西部地区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41-47

    4.1.1 认清教育主体既是教育者又是接受者的双重角色42-44

    4.1.2 健全接受主体的接受图式44-45

    4.1.3 重视接受主体的主体需要45-46

    4.1.4 优化接受主体的教育环境46-47

    4.2 改善西部地区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47-53

    4.2.1 准确把握西部地区农村党员的群体特点47-48

    4.2.2 客观浅析西部地区农村党员的接受心理48-49

    4.2.3 提升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可信度49-50

    4.2.4 重视多种教育策略的综合运用50-53

    第五章 结语53-54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