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地理教学 >开发中学天文科技STSE校本课程实践查抄袭率

开发中学天文科技STSE校本课程实践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4-12 点赞:14408 浏览:5942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如何通过课程渗透STSE教育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方向。本研究基于国内外有关STSE教育研究的现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开展了中学天文科技STSE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开发出版了天文科技校本教材系列丛书《星空奥秘》、《星空探秘》、《天文科技DIY》,并进行了有效的推广应用。本研究创设了系列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策略,分别是:完善基地,规范管理——优化有效的保障措施;专家引领,培训研讨——充实研究的理论支撑;开发课程,学科渗透——构建STSE特色的校本课程框架;拓展平台,激发兴趣——创设开放的天文科普活动体系;社团运作,竞赛辅导——鼓励创新实践的个性发展。策略可操作性较强,尤其第三、四策略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实践价值。在省市区天文教育专业团体及兄弟学校中有广泛影响,并获得高度评价。
关键词:天文科技;STSE;校本课程
1002-7661(2012)16-184-08

一、课题的提出

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逐步转向以计算机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社会,科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鉴于此,世界各国都将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作为共同的科学教育目标。传统的科学素养观念多强调的是对科学知识和科学能力的衡量标准,缺少对科学、技术的价值判断,对决策、的思考等方面的标准。在汹涌而来的世界科技大潮面前,各国都在调整教育的目标,从而丰富科学素养的内涵,重新认识科学技术,理解科学、技术、社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科学的精神与态度;运用科学技术解决日常生活及社会问题。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的科学教育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使学生能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全面提升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探索STSE课程形式,寻求对应的教学策略已成为实现新课程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天文学(Astronomy)是一门古老的科学,是研究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牛顿力学的出现,核能的发现等对人类文明起重要作用的事件都和天文研究有密切的联系,极大地推动现代科学的发展。在天文科技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激活储存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性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懂得科学知识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意义和价值,关心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端正科学理念、明确社会责任。中学天文科技活动,以观测和探究为主导,能培养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还能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与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与国家强调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新课程改革目标不谋而合。
因此,本课题组开展中学天文科技STSE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研究,在提

源于:查抄袭率毕业论文理工www.udooo.com

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的同时,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并且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现状分析

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与社会(Society)教育,即“STS教育”是当代科学教育实践的重要理念,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科学教育的思维模式与观点,对传统的科学课程与教学产生了积极的推动和影响,得到了世界各国科学教育者的广泛认同以及社会的强烈关注,逐渐成为科学教育结构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20世纪60一70年代,美国许多著名大学如哈佛、斯坦福和麻省理工都先后成立STS教育研究组织,并提出了专门的“科学一技术一社会研究计划”。这一时期,STS思想的课程也初见端倪。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范围的科技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各国政府继调整科学教育改革政策,并将科学、技术、社会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在这政策环境的支持下,一些具有影响的STS课程也纷纷出台或者加以改进。这些课程以STS理念为核心,以新的课结构、新的教学方式为特色,构建了一幅STS教育的愿景。90年代,STS课程改革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教育改革,由国际科学教育联合会(ICASE)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1993年共同设计了一项科学教育改革计划“2000+”项目,这个项目把STS教育的目标融合到提高公众的科学和技术素养的目标中,它既强调与发展科学素养有关的课程改革,也强调改进与发展科学素养有关的评价系统、政府政策和教师培训等等。至此,STS教育目标已经渗透到科学教育和课程改革之中。
然而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环境教育(Environment Education)也成为公民科学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因此,美国在1996年颁布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STSE教育观念。随后多数国家在制订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时将STS进一步发展为STSE教育思想。1997年加拿大教育委员会颁布了第一个国家科学教育纲要《科学学习目标公纲要》,纲要的制定代表着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模型的建立,旨在通过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教育提高加拿大公民的科学素养,STSE教育在科学教育中逐步凸现出来。
我国的STS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2年,王觉非撰文“STS—英国学校中一门课程”,介绍STS教育思想。1987年,STS教育课题被纳入国家教委“七五”计划,组织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学校作为试点。新世纪以来,在课程改革中,STSE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为理科教育内容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领域。当前我国教育研究面临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如何使STSE课程中国化。STSE教育是以学科为依托,综合渗透STSE教育思想的教育活动,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产物。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来说,STSE教育是一种课程观念,因此只有通过课程,才能够将STSE教育思想渗透其中并为师生所接受。当前STS教育仍然受到高考制度的限制以及客观条件和师资的影响,开展并不十分理想,这与当前新课程对STS教育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STSE教育思想也才刚刚进入国门,在科学教育领域还有广阔的实践空间。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置专门的STSE课程,也没有指定明确的STSE教育内容,这就向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选择STSE教育内容和如何渗透STSE教育思想。
天文科技活动近年来也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广,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起来。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校园天文台纷纷应时而起,一个个漂亮的超半球圆顶高高悬挂在校园的一角。但是其中大多数只是作为学校硬件达标要求和装饰功能,并没有承担起教育、引导学生的作用。国内不少中学也重视各类科普、实践活动,但研究系统性不够,实践性不强,本土化的成果较少,开发天文科技STSE校本课程方面的研究尚为空白。

三、课题的价值与意义

1、本项目对STSE教育理念的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校科普教育突出STSE教育理念,在STSE目标体系下设计相应的具体内容形式:
(1)科学、天文技术与社会、环境及其他学科领域的相互关系。
(2)科技在社会生产、生活环境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3)当今与科技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如气象灾害等)。
(4)理解科学知识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意义和价值。

2、本项目是对校本课程的创造性研究,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课程体系的持续发展

(1)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即属于新课程综合实践的范畴。目前,我国对开发地方课程、学校校本课程,给予很大的重视。国内不少中学也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展。但主题鲜明、形成体系的校本课程较少,系统性不够,实践性不突出。我校的STSE校本课程将致力于开发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校本课程,将深入研究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所困惑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问题,和教师的角色转换问题,是对新课程改革的课程体系的深入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性和时代性。
(2)研究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其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这与国家强调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新课程改革目标不谋而合。
(3)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组织有特长的学生开展某些具体课题的探究,使研究更为深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也有利于特长生的培养,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本项目能促进教师的课程整合能力,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课题研究过程,教师们以实施新课程标准为契机,积极探索把STSE教育贯穿于学科教学中,积极挖掘学科知识的自然生长点,适当延伸和拓展,并寻找与其他各学科的接合点(课程生长点),把教材(学材)中隐含的固有的STSE教育内容和因素挖掘出来,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让学生体验到,感受到,从而获得价值认同。它是教师的课堂能力、课堂艺术、课堂智慧、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教师们在不断探索把STSE教育渗透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把个人课堂教学的独特魅力和本质特点发挥到极致,从而有效提高了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4、本项目能引导、支撑、保障师生和谐发展教学文化,具有学校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我校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自主教育”研究,逐步形成了“师生自主互动发展”的学校文化(该项研究成果已获广东省第六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本项目符合我校“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既面向全体,又强调个性,基于天文台等优质资源开展的探究活动,如星空营地、星星联盟俱乐部、天文科普大篷车等,内容和形式上都强调自主性、开放性。
同时,本项目探索有效的社团运作机制,使社团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同时发掘培养学生领袖,让社团的运转逐步自主化。希望教师能从幕前退到幕后,最后仅起到必要的引领、协调和监

摘自:论文查重站www.udooo.com

督作用,学生成为各项定期或不定期天文活动的主体参与者、发起者和组织者。有利于师生的自主互动发展,因此我校学校文化建设不可分隔的部分。
另外,如前所述,本项目研究围绕STSE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学科综合意识能力,形成一定的科学价值观。随着活动的开展,科学价值观逐步内化,学校将积淀出普遍的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文化共识,并能不断传承。这是对我校现有学校文化的演绎和充实,是我校学校文化构建蓝图中的一个重要项目。

四、核心概念界定

1、STSE

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与社会(Society)教育,是当代科学教育实践的重要理念,环境(Environment)教育则是公民科学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STSE教育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环境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其显著特征是把当今与科技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及具有地方影响的问题纳入教育特别是科学课程之中,包括科技的应用问题、科技发展动向问题和科技的社会问题等。

2、天文科技校本课程

即以校本课程为实验区,开展STSE教育。结合本校的天文活动传统和硬软件优势,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围绕与天文科技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及具有地方影响的问题,开发和实施系列分年级、分层次的校本课程,其中不仅包括天文知识、天文观测活动的学习,更强调各类主题探究活动。以期培养学生天文科技素养,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从而能够以内化的科学价值观为基础,指导自己产生符合自然、社会发展的决策和行为。

3、天文科技STSE校本课程的功能定位

基于STSE理念下, 以天文科技为切入点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并以此指导和实施科学教育。
STSE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一种范式,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科学教育的思维模式与观,对传统的科学课程与教学产生了积极的推动和影响,得到了世界各国科学教育者的广泛认同以及社会的强烈关注,逐渐成为科学教育结构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虽然各国对STSE教育目标有不同的理解,但人们一直渴望将STSE教育理念通过课程的形式表达和呈现出来。只有通过课程,才能将STSE教育理念转化为真实的实践,为师生所接受。我们认为应该根据不同的课程主题要求,采取多样化的课程形式。
图1 天文科技STSE校本课程结构图
科学教育课程中的内容点缀
科学课程中的配角(贯穿于科学课程始末)
科学课程中的主角(统整科学课程)

4、天文科技校本课程的组织形式:“马赛克”课程板块

天文学是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涉及物理、数学、地理、化学、生物、历史等多门学科,专业性很强,在中学阶段还没有开设天文基础课程。因此我们课题组认为课程的组织应从学生兴趣出发,以主题的形式开发系列校本课程,我们称之为“马赛克”课程板块,便于组织和指导学生自选形成个性化的天文科技校本课程清单,这将对现实教育环境中课堂教学模式产生重大突破,现逐步设计有如下主题:
表1:天文科技校本课程主题板块
课程内容组织天文与社会天文与科学天文与技术天文与环境
概念为中心时间历法
……黑洞
太阳系空间站
航天员太阳风暴
……
方法为中心观测日食
……观天巨眼
……空间探索
……天象预报
……
问题为中心占星术法
……星空美图
黑洞宇宙太空生活
航天史话臭氧空洞
……
主题为中心奇星异象
时间简史
元素诞生
天文史话恒星世界
星系博览
地外文明
科学演史太空开发
载人航天
登月之旅
……宇宙演化
气象灾害
……
“马赛克”课程板块组成一个课程板块库,学校根据课程板块的内容,适用对象、评价方式等方面的考量,设置不同年级的课程板块库。学校设立六年级到八年级课程的课程板块空间,在此基础上可 两种可能的组合方式。组合方式A显示有板块向高低年级扩展,二组合方式B则显示在十年级有后续的板块。学生根据兴趣爱好从中选择板块,形成天文科技校本课程清单,进行个性化学习。
图1:“马赛克”课程板块

五、研究成果与分析

1、提出了开发中学天文科技STSE校本课程理论框架

本课题研究提出了一套开发中学天文科技STSE校本课程理论框架,体系相对完整,可操作性较强,为同类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给基础教育全面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参考。

1、开发中学天文科技STSE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

STSE(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与社会(Society)环境(Environment)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一种范式,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科学教育的思维模式与观点,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环境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是指导和实施学科教育的新理念。STSE教育的显著特征是把当今与科技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及具有地方影响的问题纳入教育特别是科学课程之中,包括科技的应用问题、科技发展动向问题和科技的社会问题等。通过STSE教育,学生在遇到相关问题时,能够以内化的科学价值观为基础,进一步寻找重要的信息、认知发现和评价,直到最后做出正确的决定。
对天文科技的学习与探究,是培养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天文科技校本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激活储存知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性活动,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懂得科学知识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意义和价值,关心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社交能力、合作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和提高。
(1)天文科技STSE校本课程的特征

源于:论文摘要范文www.udooo.com

①校本课程相对于国家课程来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它不受内容、教学时间的严格规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和拓展教师能力和活动空间,因此,它必须具备层次丰富、综合实践性强的特点,宜综合采用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渗透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
②以天文科技为切入点进行课程的整合,体现STSE教育的元素。因为天文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源远流长。尤其在中国,“天、地、人”的关系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是国人的基本哲学思想。
③校本课程关键要体现学校的特色,广州市第四十一中学的校本课程应体现的特色主要有:
学校的传统特色:学校开展的科技活动、学生的兴趣特点。因此,需要开展学生问卷调查,基于严谨的数据分析,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特色资源进行开发实施。
跨学科的综合体系:寻找天文学与其他各学科的接合点(课程生长点)。
STSE的课程思想:体现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本质和价值。
(2)天文科技STSE校本课程的教材设计
校本课程的教材设计,可以粗略分为两大主题。
①“天文—地学—人文”系列
A、天文科技与人文思想的关系
天文现象、地球的四季更替以及风雨雷电自然现象等(如季节、节气、潮汐等)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古人正是通过“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经验总结而制定了相关的历法,并以此来引导人类族群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的开展。
B、天地人的关系(STSE)
地球的演化只是天体演变的一部分,有些是自然发生的,如地震、风暴、雷电等,但也有一些是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加剧的,如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的迅速扩大、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等都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做好防灾抗灾应该是人类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
②“天文科技与理化生等学科”的跨学科系列
A、天文学与物理科学的关系
天文学基本上是一门以观察为主的自然科学,天体的运行规律可以由物理学原理加以解释才变得较为完善。如“万有引力定律”既可以解释行星或彗星的运行轨迹,更为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为人类提供了气象资料和GPS全球定位怎么写作。还有,光、热、宇宙射线、太空垃圾……

职称论文范文www.udooo.com

4、对学生进行了天文科技素养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在开发和实施天文科技校本教材系列丛书的前期,课题组参考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主持的TIMSS调查问卷量表,在研究了我国科学教育的课程目标与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编制了一份关于《广州市第四十一中学学生天文科技素养调查表》

源于:查抄袭率硕士论文www.udooo.com

,对学校2010学年初一、初二、高一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问卷分析,有力说明了开展本课题很有实践价值,并且极具迫切性。同时,为开发和实施天文科技STSE 校本课程系列丛书、确定研究方向、把握重点和制定途径提供了重要依据。
1、调查显示目前学生主要靠课外途径提升自我的天文科技素养,迫切需要学校以课程形式为发展学生的天文科技素养提供有效途径。
我国学校教育在天文科技素养方面没有作课程安排。本调查研究表明有66%的学生通过书籍和电视等传媒获取天文科技素养,其中25%的学生通过互联网,高达91%学生从课外获取天文科技素养。现代大都市网络信息传媒的迅速发展给中学生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新的认识空间,获得天文科技素养和方法的信息渠道大大拓宽。学生对天文科技素养获得的主要途径,见图2。
图2:学生对天文科技素养获得的主要途径
以上的饼型图百分比显示学生在课堂获得天文科技素养的只有7%,这说明了现在中国的学校教育在培养、提高学生的天文科技素养方面没有作系统的课程安排。但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科技领域的迅猛发展,学生对天文科技素养的需求和追求也不断提升。从饼型图百分比很明显看到66%的学生只能通过课外的书籍和电视等传媒来解决自我提高天文科技素养的需求。因此,作为学生提升各方面能力的主要场所——学校很有必要开发一系列的天文课程来满足学生对天文科技素养的追求。
2、调查表明不同学段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水平,开发实施天文科技校本课程应注重突显其校本化、多层次、多形式、可选择的特点。
从调查数据中看出初中学段与高中学段的学生对天文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从问卷总分的差异比较中可知高一学段的学生对天文知识的掌握要比初中好很多,这是由于两个不同学段原有知识背景的差异以及年龄差异所造成的,心理和智力水平、思维特点的差异导致的。面对这些差异,天文课程的设计应符合各学段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天文科技素养。
(1)原有知识背景的差异
学生主要是从地理课堂及历史课堂获取少量零散的天文知识。现时地理课程的内容更多关注的是地球这一天体自身的状况及现象。初中学段的课程主要是围绕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开展,只有在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中涉及地球自转公转的问题,这也是天文学研究的问题之一。而高中学段的课程主要是围绕经济地理开展,只在必修一采用一章的篇幅介绍地球在宇宙间与其它天体的关系及地球的运动,同样也是地理学与天文学的交叉处,而在历史课程的内容里,无论是高中学段还是初中学段对天文故事及天文学家的介绍都是分散在某一时期的文化介绍里。由于两个学段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未能建立连贯系列的天文知识体系,因此学生们对于这些知识的印象比较模糊,零碎。高中学段的学生因学习内容较初中学段的学生丰富,在原有知识背景方面显得略胜一筹。
(2)思维活动的差异
初中学段的学生伴随着自身生理、心理发生的显著变化,其思维活动中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还起作用。高中学段的学生经过初中学段生理及心理上的剧变及动荡,高中生的生理及心理均趋于成熟和稳定,抽象逻辑思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初、高中学段的学生虽然在抽象逻辑思维方面都得到了发展,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初中学段抽象逻辑思维在个体智力发展中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这时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的支持。然而进入高中学段以后,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属于理论型,高中生已能在头脑中进行完全属于抽象符号的推导,能以理论作指导去分析、解决各种问题,他们的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检测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而且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已经进入成熟期。因此对于一些未知领域的问题,高中学段的学生的解答明显优于初中学段的学生。
3、调查表明开发实施天文科技校本课程不能仅局限于个别学科或课外活动、社团活动中开展,它更需要多学科广泛合作,特别应该在常规教学中进行渗透。
目前,国家课程的各版本统编教材中有很多合适STSE教育的切入点和体现STSE教育的元素,在课堂教学中插入与社会、生活、新科技有关的内容,可让学生意识到学好相关知识可提高自己和他人的生活质量,对科学知识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科学意识更加浓厚。课堂是渗透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的最佳场所,当学生看见所学知识在许多方面都有应用时,就会涌现出一股强烈的求知,在学习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会增强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情感。
科学精神对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培养乃至人格的塑造等都起着巨大的作用,是全面提升个人科学素养的原动力和精神基础。我们教师都应该具有崇尚科学、弘扬科学精神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善于用适当方式联系和渗透STSE教育。因此,本课题需要强调各学科教师的共同参与,开展学科渗透的研究,探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STSE素养的有效渗透,研究学科渗透的目的意义、方法途径等。
(1)目前学生缺失各学科教师的共同关注
一些学者把科学素养内涵界定为:1、概念性知识———构成科学的主要概念、概念体系或观念;2、科学的理智———科学研究的方法论;3、科学的———科学所具有的价值标准,即科学研究中科学家的行为规范,又称科学态度或科学精神;4、科学与人文—科学与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文化要素的关系;5、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政治、经济、产业等社会诸方面的关系;6、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与差异。科学素养的内涵已经覆盖到科学和人文的各个学科。
黄小莲关于“教师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各科教学关系的认识”的调查显示:很多教师把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任务仅仅归结于科学课程和科学教师,从而使得学科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布鲁纳主张,在人的“学习方式”和“认识方式”中,存在“右利法”和“左利法”。所谓“右利法”是指合理的、演绎式的、直线式进行的方法,或谓之实质性方法;“左利法”则是指直观性的、检测设性的、游戏式的、想象式的富于机智的一种探究方法。“右利法”的训练主要依赖于理科教学,而“左利法”的训练离不开艺术类课程,而科学问题的解决,往往要在左右之间移动若干次。因此,提升学生的天文科技素养,不论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还是科学精神的培养,抑或者是科学方法的训练,亦需要各科教学的共同参与。

论文下载中心www.udooo.com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