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大学德育 >视角走向人生通识教育:一种课程实施视角

视角走向人生通识教育:一种课程实施视角

收藏本文 2024-04-02 点赞:34645 浏览:15917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通识教育致力于培养整全的人,使其拥有值得过的完满人生。在通识教育理念的这一理念日益明晰的情况下,从课程实施的视角,以吴宓的“文学与人生”为例阐明通识教育只有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改变教育传授知识的被动性和技能性,才能在师生的深度交往和精神对话中,获得自我的整全,过一种丰富生动的完满人生。
关键词:通识教育;人生;课程实施;文学与人生
1671-6124(2013)01-0012-03
“各种成就都在表明设计良好的机器比人类能干,而教育的主要作用,即获得意义丰富的人生,却被弃诸一旁。”
——杜威

一、通识教育:教育理念和通识课程的统一体

当下高等教育的主体是指向就业的专业教育,而现今的课堂,在专业教育的主导下,各个学科及其领域切割了社会现象,没有针对社会整体学问的学科。然而各个学问领域的进步必须由整体问题所引导,却并不必然地推进对整体问题的理解。学问分门别类只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学习,而任何的专业导向的学习则分裂了人之为人的整体性,变得片面了。在这样的教育指导下的人生,也很难说是完整的。
而通识教育是针对专业教育所造成的知识的狭隘性、人格的片面性弊端而采取的应对举措。它具有非专业性和非职业性的特点,但并不排斥专业和职业教育。通识教育的原点是人,以“整全”的人为出发点,以广博的知识为内容基础,追求知识间的融合和综合性的理解,但其目的并不在于此,而是通过综合知识的学习,获得一种独立的判断能力和整体思维方式,从而保持澄明的理性与人之为人的完整性,达到心智的自由和灵魂的高贵。通识教育就是要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有美感、有品位、精神世界丰富的人。这样的人对纷繁复杂的事物和现象具有深刻和广阔

源于:普通论文格式范文www.udooo.com

的理解力,从而保有自我思考的清醒和独立,形成反思的习惯,建立自身合理的核心价值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拔于世俗与物欲之上,让自我当下的生活变得丰富而生动,从而由一个个丰富而生动的“当下”过程连缀成一个完整善好的人生。
通识教育作为着眼于人整体发展的教育而言,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它并非要取代专业教育,因为人们要生存,必得有技能,但不能因此就役于物。通识教育不是拼盘式教育,不是要培养多功能复合人才,不是仅仅为了找到好工作,拥有更好的物质基础。通识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心智与精神的培育,使人更文明、更好地过一种有价值的人生。
通识教育的核心虽然在于理念的建设,但随着教育的发展,逐渐成为教育理念和通识课程的统一体,即通识教育本身已从单纯的教育理念发展成为融教育理念与科学化、系统化的课程设置模式于一体的通识教育体系。通识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而为贯彻这种理念,则需要设置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共同知识的通识教育课程作为载体和相似度检测。也就是说,大学教育最终需要通过课程来落实,通识教育也必须通过通识教育课程来完成。

二、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的误区:被动性和技能性

当前,在我国大学中通识教育的意义已得到普遍认同,许多大学也开设了通识教育的课程。但所开设的通识课程存在着问题,如果不明晰这种问题,那么通识教育的开展很可能“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教育是一个让人富有人性的过程。通识教育虽然是为了纠正专业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但无论如何理解“通识”,最终的落脚点仍在“教育”,而教育最重要的不在于学习了什么内容,甚至不在于获得什么能力,它是一种心灵的习惯或者思维方式的养成,是智慧的养成。智慧的养成需要人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而我国的教育从课程实施层面而言根本上还是一种传统的被动功利的技能性教育。
“杜威认为,传统教育方式的核心弊病,就是鼓励学生的被动性。学校被看做了听课和吸收之地,重视听讲甚于重视分析、考察和积极地解决问题。”这种教育对人生是极为不利的。此教育方法基本上让学生习惯于抱有一种这样的想法:到学校去就是学习固定的知识,学会一些现成的结论和答案,这种做法让自己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书袋子和书呆子,遮蔽了人灵魂的眼睛。
当下高等教育的主体是指向就业的专业教育,而这种专业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技能训练,将人制造成具备相应技能、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在这种技能教育理念下,本应指向人的内心品格与精神养成的通识教育也可能变成一种技能训练,在这种机能主义理念的指引下的通识教育课堂,使得本来是化育人的心灵的通识教育人文课程也丧失了其本来的作用:哲学成为仅供背诵与默写的教条,历史成为事件的机械堆积,文学只是文学家生平加上标准化的作品概括,只要练出一套掌握这些“知识”的功夫,照样可以在竞争残酷的就业市场谋得一份体面差事,然而那些化育心灵的人类智慧、历史记忆、情感体验无论如何不是这种技能训练所能涵括的。没有人的内在主动参与的对象性的技能训练缺乏化育人心的教育本质,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若让其充斥于整个教育,那么所导向的只能是人的异化,心灵的封闭与思维的固着,从而造成整个人灵魂的粗鄙。
我国当前有许多通识教育精品课程,但绝大多数仍然是大课的形式、照本宣科的讲解。老师们的知识广博,风度也佳,但课堂基本上是缺乏学生参与的“一言堂”,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育实质仍然是技能性的和被动性的,对通识教育的目的而言,充其量至多在知识的广博性上有些效果。人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需要人的内在主动把握,但在长期的被动性的技能教育中,内在主动性的丧失让其很容易迷失在当世的成功学中。这种成功学鼓吹人要充满地投人世俗的物欲洪流,获取人生的胜利。但越是充满技能性的,人生道路越危险。我们的教育让人如同一架失控的“灵魂马车”,偏离了善好人生的道路。

三、“文学与人生”:一种通识课程实施的典范

通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教育的主动性和人文性,这种情况下,虽然也讲通识,但很难达到教育的效果。因为整体思维方式的获得,价值领域、意义世界以及审美的境界都不属于可以教授的知识,它们不能满足知识的量化和确定性要求,不能简单地被传授。智慧的养成需要人的整体参与,和生命经验相关,和生命情景相联系,是活生生的,它是建立在老师和学生双方的体验性反思和对话的基础上的,是需要人参与其中的心灵成长。

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