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服装 >越剧传统文化基质和审美价值

越剧传统文化基质和审美价值

收藏本文 2024-03-31 点赞:33333 浏览:15596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我国300多个地方性剧种中,越剧是具有较大影响的剧中之一。在短短数十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年来,随着流行音乐的盛行、现代文化的冲击,作为传统艺术的越剧,也面临着与其他剧种相同的消亡危机。本文将从越剧传统文化基质以及审美价值研究两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越剧;非物质文化;文化基质;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法:J61

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2)02-

一、越剧传统文化基质

所谓基质,是指能影响事物产生、发展的,对事物的产生、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和指向作用的,决定着事物由来和前景的根源性元素。而文化基质,则是指相对于生物基因而言的非生物基因,主要指先天遗传和后天习得的,主动或被动,自觉或不自觉而置入人体内的最小信息单元和最小信息链路,主要表现为信念、习惯、价值观等。越剧传统文化基质,是指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基因;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一定影响的历史基因;几千年中国文化传习下来的,需要继承和以此为基础发展的基因。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县,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越剧曲调抒情婉转,旋律质朴流畅、清新优美而带有乡土味,扮相美丽且不妖艳,文武戏各有千秋,引人入胜,题材内容多以描述“才子佳人”为主。主要伴奏乐器是二胡,一人为主胡,二到三人为二胡。越剧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在曲调的组织上,各派根据手法和技巧的不同,在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上,都有着各自的基本风格。越剧流派众多,大致有袁雪芬(袁派)、尹桂芳(尹派)、范瑞娟(范派)、徐玉兰(徐派)、毕春芳(毕派)、陆锦花(陆派)、傅全香(傅派)、王文娟(王派)、戚雅仙(戚派)、吕瑞英(吕派)、金采风(金派)、张桂凤(张派 老生)、张云霞(张派 花旦)、竺水招(竺派)等。其风格各异,各有所长,大有“百家争鸣”之势。各流派唱腔艺术特点的核心和关键主要体现在拖腔、旋律反复、变化的特征乐汇和惯用音调上。在演唱方式上,各流派根据唱字、唱声、唱情等方面的不同特点,通过发声、音色以及润腔装饰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韵味美。越剧的主要声腔是“尺调腔”和“弦下腔”。
一种艺术形式的影响不光在促进经济发展或者是保护文化上,也在于它能弘扬民族自豪感。正如署名为锦涛的作者对当时女子戏班的评价“上海的女子越剧(即的笃戏)风靡一时,到近来竟有凌驾一切之势。” 由此可见作为中华民族戏剧的重要代表之一——越剧魅力的所在。通过当地人民群众积极的宣传和推广,以及越剧自身不断的改良和创新。现今,越剧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地方剧种,它的影响力逐渐在全国广泛的传播。
“文化是一切文学艺术的灵魂,也是所有文学艺术的生命。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正因如此,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直接影响中国戏剧——使其显示出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 越剧作为传统文化艺术,虽起源不久,但实则它的题材、曲调已是历来已久。 “绍兴小百花”这样的剧团积极地参与演出,以及国家提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些举措不仅有利于越剧传统文化的遗传,也凸显出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越剧文化基质的审美价值

越剧自1906年搬上舞台,经历了小歌班、绍兴文戏男班、绍兴文戏女班、女子越剧等几个阶段,一度从嵊州、绍兴、宁波、杭州、上海等省市,发展成为全国性影响的地方戏曲。早前,在绍兴、嵊州一带的民间婚丧和重大节庆场合就曾邀请越剧剧团演出。
越剧的过去是辉煌灿烂的,根据记载“1927年,女子越剧第一副班子由屠杏花、施银花、赵瑞花领衔进入宁波东大路国贸商场演

摘自:毕业论文 格式www.udooo.com

出,剧目为《双珠凤》、《玉蜻蜓》、《玉连环》等,颇受欢迎 ” 2006年5月20日,越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初步统计,全国约存在有280多个专业剧团。此外,更有成不胜统计的业余剧团。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为流传最广之地方剧种之一,越剧正努力创造下一个“百年辉煌”。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现代文化对越剧的冲击,西方音乐、流行音乐的发展,使得越剧这一传统戏剧也面临了同其他戏剧一样的消亡危机。如何在现代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使越剧得到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已经变得刻不容缓。值得一提的是,对越剧传统文化发展基质的发掘不仅能继承和发扬越剧文化,扩大和发展越剧这个市场,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醒要固守传统,为越剧在更高层次的发展画龙点睛,使越剧能“取其精华,拒其糟粕”,与时俱进。
越剧艺术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国家以及人们对“非物质文化”的重视和保护,使得越剧备受喜爱和关注。但是事物的发展都是把双刃剑,更好地发展越剧,应积极采用越剧现代文化中的有利部分,避免不利部分的危害。

(一)文化创造价值

文化创造是指基于传统文化基质的影响和指引,在现代文化的影响下,博采众长汲取现代文化新的曲调、新的音响、新的舞美、新的题材、新的人才、新的音乐等,使之产生新一轮的文化浪潮,产生不同于以往的,适应性更加强的“新文化”。越剧“表现力丰富,旋律质朴流畅,清新优美而带有乡土味” ,曲调优美,语音婉转动人,扮相美丽又不妖艳,文戏和武戏各有千秋,它不同于京剧的柔美,也不同于婺剧的秀丽。它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这也是越剧为什么在近几年获得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的原因。

(二)文化传承价值

对越剧文化基质以及审美价值进行研究,以及从根本上了解越剧深受民众喜爱的原因,进而探索现代文化背景下越剧发展的新方式。现代越剧发展的方式既要从现代文化中汲取养料,又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使越剧能更加坚强,更加快速的发展下去。因此越剧审美价值以及文化基因的研究对越剧的传承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三)社会交往价值

在绍兴、嵊州一带男女老少都会哼唱越剧,越剧也已成为饭后茶余的话题,民间更是组织各种比赛来发展越剧,这时,越剧又成为社会交往的一种手段。越剧不仅在国内推动社会交往,近年来,越剧努力拓展“海外市场”。 国外有关越剧研究的资料十分有限,至今也尚未发现可据探究性的越剧传统文化基因或是审美价值的文章。虽是如此,中国的越剧音乐却在国外深得喜爱,例如著名的《梁祝》选段,有不少外国朋友因此感叹“原来是越剧,如此动人,凄婉而美丽。”由此话可见越剧在国外的发展前景是十分乐观的。

(四)审美娱乐价值

越剧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历史和文化给了它独具特色的灵气和强大的魅力。“戏剧中的这种‘逝将去女,适彼乐土’,是戏剧艺术的艺术形象和戏剧观众的一致要求。《牡丹亭》等一批中国戏剧的梦境处理,既是杜丽娘、柳梦梅等戏剧人物的需要,也是各种现实人的一种需要”。越剧给人带来了精神的寄托,是重要的娱乐身心的方式之一。
早前,人们通过剧团的演出和民间的传唱了解越剧进而喜爱越剧,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传播越剧的方式也丰富多样。成为高雅艺术的越剧,引得越来越多的喜爱和研究它。越剧也将发挥它强大的魅力,取材于民间为民间怎么写作,成为缓解人们工作压力、提高个人修养、丰富我们精神生活的主要形式之一。
后记:上述对越剧文化基质以及审美价值的研究表明证明越剧这一地方剧种的强大魅力和发展潜力。我们也由此看到在越剧获得“百年辉煌”和强大影响力背后的因素:根源性的“文化基质”和“审美价值”。两者在越剧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促使越剧产生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为越剧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后续的研究中本人希望进一步地分析文化基质对越剧剧目的影响,并且能很好的将文化基质和审美价值这些因素运用到越剧创作中。随着越剧艺术的不断改革和发展,越剧将继续在人类艺术的舞台上大放异彩。本人也希望通过对传统文化基因以及审美价值的研究,对越剧的发展和传承贡献绵薄之力;使得越剧这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长河里永放光芒;使越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民族的舞台上乃至世界的舞台上获得无尽的掌声。
责任编辑:朱婷(实习)
参考文献:
陈娅玲. 越剧的民间乡土情结[J].戏剧之家,2007(02).
高义龙. 论越剧的民间文化基因[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05(02).
[3]张配英. 浅论民间越剧的传承与创新[J].大舞台,2010(10).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www.udooo.com

[4]嵊州文化局越剧发展史编写组. 早期越剧发展史[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3.
[5]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新地方戏剧改革纪实上下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0.
[6]李玲. 越剧文化生态寻踪[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4(06).
[7]绍兴市委宣传部编. 绍兴历史文化[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8]张玉安. 绍兴文化杂谈[M]. 北京: 中华书局,2001.
[9]项竹成. 绍兴古今谈[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3.
[10]朱玉芬 ,史纪南. 漫谈越剧[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5.
[11]郑宪春. 中国文化与中国戏剧[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
[12]张松林.中国戏剧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7.
[13]连波. 越剧经典唱段100首[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
[14]吴自牧. 梦梁录[M].扬州:广陵书社, 2003.
[15]叶大兵. 浙江民俗[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16]余秋雨. 中国戏剧文化史述[M].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5.
[17]洛地. 戏剧与浙江[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1.
[18]《中国越剧大典》编委会编译.中国越剧大典[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6 .
[19]中国戏曲志.浙江卷.大事年表 中国ISBN中心 1997.
[20]俞苹. 祥林嫂. 世界晨报 194

6.5.8

[21]申报 1941. 8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