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广播电视播音 >央视夜间新闻栏目《24小时》特色、问题和对策学术

央视夜间新闻栏目《24小时》特色、问题和对策学术

收藏本文 2024-03-13 点赞:6238 浏览:1738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24小时》是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一档夜间资讯类电视新闻栏目,但学界和业界对该栏目的研究尚少。本文主要从实证与新闻理论双重角度全方位阐述该栏目,以期对未来的研究与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24小时》特色问题对策
《24小时》是央视新闻频道改版后,于2009年8月10日全新推出的一档夜间资讯类电视新闻栏目。首播时间是每晚23点,时长55分钟;每天两名主播,男女搭配,由和佳、邱启明、侯丰、李梓萌、肖艳等央视新闻频道主持人轮流担任;其栏目定位为“为观众梳理一天新闻”。

一、《24小时》的栏目特色

1、特色版块串联节目,新闻处理方式新颖

与央视新闻频道的其他资讯类栏目不同,《24小时》不是对每日重要新闻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梳理,而是通过设立特色版块,并嵌入多个热点专题报道,使得新闻条理化、系统化,方便观众轻松把握重要信息。具体来说,《24小时》包括“主播关注”、“声音”、“国内焦点”、“现场”、“视频连线”、“图说今天”、“国际焦点”等多个版块,且在各版块间插入栏目标志性的片花,不仅巧妙地达到自然转场的目的,而且强化了栏目的知晓度。
对于单条新闻的处理,《24小时》也是独具特色。在一般情况下,重要新闻都会采用专题、系列、连续等多种深度报道形式,通过多层次小标题进行全方位解析。例如2012年6月2日,节

自考论文www.udooo.com

目从五个角度对“平民英雄吴斌”事件进行专题式层层剖析:“吴斌最后六分钟”、“出事车辆挡风玻璃留巴掌大裂纹”、“乘客送恩人”、“不明金属块来自何处正在调查中”、“铁块速度或≥150公里/小时”。
另外,《24小时》的片尾新闻处理,也有别于央视同类栏目。“图说今天”是每期节目的最后一个版块,以图片新闻加解说词的报道形式回顾当天优秀或趣味新闻照片,尤其擅长运用小角度、小切入点来反映国内国际的重要新闻,达到以小见大的传播效果。一般来说,它每日都会选择5幅新闻图片,题材不分国界,且照片角度都很新颖。自2011年7月2日起,“图说今天”栏目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以主播共同探讨、评议当日某条争议性话题作为结尾。例如2012年3月9日,节目以两位主播评论“大学点名日趋网络化、高科技化”事件收尾;2012年6月4日的节目末尾,播放了网络视频“远光灯版‘菊花台’”,肖艳和侯丰各抒己见,评论夜间开车滥用远光灯的严重后果。这样的片尾处理,不仅丰富了节目样式,而且更符合“三贴近”的新闻原则。

2、关注网络热点,捕捉网民议题

对电视媒体来说,关注公众所关心的网络热点话题,是媒体的职责所在,也是电视栏目获得认可的关键。与央视传统新闻栏目不同,《24小时》每天都会关注1至2个网络热点事件,关注网络民声。例如2011年6月22日节目报道了互联网红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宿管员吴光华给大学毕业生的感人赠言”;2012年5月24日节目报道了当天新浪微博的热议话题“‘励志狗’千里奔赴拉萨”。可以说,《24小时》在新闻选题上实现了与广大网民、受众的良性互动。

3、主持人形象清新,采用口语化的新闻播报风格

从央视新闻频道早间新闻栏目《朝闻天下》首先启用主播胡蝶开始,主持人的战略就被广大受众所关注。在如云的央视新闻栏目中,《24小时》另辟蹊径,在主播难分伯仲的情况下启用了“新人”帅哥主播邱启明。其实邱启明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新人,在主持《24小时》之前,他曾是“南京十大新闻名嘴之首”,其主持风格诙谐幽默却又不失大体。加盟《24小时》后,他依旧保持着幽默轻松且口语化的语言风格,不仅打破了央视传统新闻主播“新闻联播式”字正腔圆的播报模式,而且增加了亲切感,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
《24小时》是一档深夜播放的电视新闻栏目,受众定位是以年轻人为主的高端知识分子。对于高端受众而言,《24小时》颠覆了传统而呆板的新闻播音方式,不要求新闻主播“念”新闻,而更注重“说”新闻,追求新闻语言的口语化、个性化和情感化,可谓央视新闻栏目的一大突破与创新。

4、新闻标题语言生动活泼

2011年6月22日的“最给力的潮人宿管阿姨”,2012年3月9日的“大学点名:猫和老鼠的游戏?”,2012年6月4日“你的远光刺眼中带伤”等标题设计不仅创新了电视新闻标题样式,而且使节目风格更为生活化,颠覆了央视传统电视新闻栏目严肃、庄重与刻板的固有风格。从一定程度上来说,《24小时》摆脱了央视传统新闻栏目高高在上的单向信息传播模式,以全新的、更为平等和互动的姿态面向广大受众。

5、字幕功能多样化

在《24小时》的每期节目中,字幕运用十分广泛且类型多样。具体包括屏幕下方的滚动信息字幕、强调解说词内容的文字字幕、说明电视画面地点的解释性字幕以及同期声字幕。字幕的大量运用,不仅使整期节目更具条理性,而且方便观众理解,避免观众因为电视的弱点例如声音稍纵即逝而对节目内容产生疑问。

二、《24小时》栏目所存在的问题

1、片头设计缺乏个性

虽然《24小时》的片头包括栏目的中文名称与英文名称,但是画面背景与配乐都与央视新闻频道的其他新闻栏目相同。这样的片头设计虽然可以强化央视新闻频道的整体性与统一性,但失去了个性与辨识度,如果不看名称,很难快速、准确辨识出现在收看的是什么栏目,不利于栏目的长期发展。

2、欠缺原创性国际新闻画面

虽然近些年央视在报道重大国际新闻事件时,会专门派新闻记者或利用央视驻国外记者进行现场连线报道,但是在电视画面的表现上,原创性仍显不足。例如报道日本大地震和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时,节目采用的基本上都是日本NHK电视台所提供的视频;报道利比亚局势时,大多采用的是美国CNN电视台提供的拍摄画面。

3、时政新闻报道方式老套

对于时政新闻的处理,《24小时》显得过于中规中矩,保持其“后期解说多、现场同期声少”的报道模式,不仅使时政新闻显得过于严肃和单一,而且削弱了新闻现场感。例如2011年6月17日的第一条新闻“出席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重要演讲”,长达5分钟的新闻,只引用了近30秒的同期声讲话,其余全部采用后期配音。这样的处理方式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提炼新闻核心、突出重点,却丢失了电视新闻的视听特色,与报纸新闻的表现方式趋同。

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