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广播电视史 >色彩配置在电视包装中重要作用设计

色彩配置在电视包装中重要作用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2-06 点赞:23744 浏览:10700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当下,电视包装已成为节目制作或媒体广告宣传等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成功的电视包装就如同一件合身的衣服,能强调频道及节目的个性特征,使之能从众多频道节目中脱颖而出,并建立观众对频道及节目的正面认知与识别。电视包装所涵盖的要素大致有音乐音效、标识设计、版式安排、镜头剪辑、色彩配置等诸多方面。这些要素对有机构成一个整体电视节目包装起着互为辅助,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从我们人类需要快捷认知事物的方式而言,色彩的刺激及其识别机制是最高效的。例如,在一个高速运动过程中,我们眼睛用不到一秒的时间接收到来自某事物的色彩讯息,我们的大脑就能迅速识别,然后和我们过去的

源于:论文 范文www.udooo.com

视觉经验产生联系并作出反应和判断。本文将对电视包装中色彩配置的重要作用进行研究归纳。

一、运用简单色彩体系是主流

色彩系统(Color System)是指电视包装的整体配色方案。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两种色彩配置的方法:复杂色彩体系与简单色彩体系。
复杂色彩体系,又称多色彩体系,它不以某一两种颜色搭配而成的主色调作为频道或栏目的识别机制。这种色彩配置方法放弃了单一色彩对频道或栏目的视觉传达的限制与约束。由于颜色多样,富于变化,使得其色彩配置的思路非常开放,能够满足更丰富多变的频道定位及栏目需求。?譹?訛最为典型的例子有MTV、Channel V、BBC2等频道包装,在它们大量的宣传片系列中,我们很难归纳出这些频道的电视包装运用了哪些有代表性的统一的色彩。而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各种各样的事物通过丰富的造型变化,最后落版到频道LOGO的形状。
虽然复杂色彩体系能够满足丰富多变的频道定位和栏目需求,并形成赏心悦目的视觉体验,但在当下的电视包装领域,其运用仍在少数。首先,人们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色彩认知及其象征意义已形成了如条件反射似的生理机制,而我们对个体特征更具唯一性的“形状”识别,却要慢半拍。其次,要做出具有丰富形状变化且赏心悦目的电视包装,对制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及素养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制作人员对色彩的把握和控制都达到了相对成熟的水准,而且修改起来也较为方便。而形状的变化,更多需要人工的参与,不能简单依靠电脑的运算,修改起来也较为复杂。所以,考虑到时间和人力成本,目前在电视包装中,运用简单色彩体系仍是主流。
简单色彩体系大多属于单一色彩体系,即以某一两种颜色作为主色调,配以其它辅助色的搭配方法。简单色彩体系比较容易产生频道色彩的符号感、标识感。实践证明,这种色彩配置的方法能够快速地建立起频道的识别机制。我们快速浏览电视里的频道或栏目包装时,当鲜艳的橙色调映入眼帘,观众的视觉经验和记忆被调动,立识别到这十有是湖南卫视的节目。无论是频道的台标、片花、宣传片、预告片的整体包装,还是部分栏目的包装,都统一使用了芒果的橙色。它带给观众时尚、活力、娱乐的视觉感受,这与湖南卫视所倡导输出“快乐中国”的理念是协调一致的。还有早前的《超级女声》节目,无论是在播包装还是离播包装,都选配了统一的粉红色调,在传播和营销方面都取得了成功,甚至被形容成“粉红色经济”。简而言之,电视包装制作人员应在设计制作初期,根据频道、栏目的定位和气质,构思确定包装的主色调,主色调尽可能为一两种单色,单纯的色调最能直接且统一地传达出节目内容的意识形态,然后搭配少量的辅助色。为避免呈现出简单的画面,需要在色彩的面积、明暗、渐变包括音乐、节奏、分镜头等其他元素上设计出差异化,这样才能做到变化与统一的和谐。

二、把握彩的内在特性

电视媒体把需要传播的资讯和意识形态进行包装,通过视听语言的外在形式,到达观众的大脑,若得到大众长期的认同,便能树立品牌。在电视媒体与受众之间,合理地运用视听语言成为架构传播桥梁的重点。其最低的要求是能准确传达资讯,其次是使节目更有艺术创意,具有可看性,更高的要求是能在此之外提升频道节目的品牌价值。视听语言中的众多要素,与人类的感知的不同层面纷纷相对应,色彩配置是其中之一。掌握彩本身的属性,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视听语言的传达准确度和审美品味。
无论是纯粹的艺术创作(如绘画、舞蹈等),还是具有实用主义的设计(如广告、建筑等),创作者都有意或无意地,或多或少地使作品具有了象征性。人类的创作设计不再是仅仅愉悦感官,审美价值体现在能帮助人们去理解外部世界和自身。在包装设计里,色彩的象征、情感、联想等方面,也一直是创意思维的首要构想。色彩的象征体现了色彩联想中“共性与抽象”的一面,它与自然生态、地域文化、历史渊源、个人成长经验都有关系,例如红色有吉祥如意的象征,绿色有和平环保的象征等。我们观看央视综合频道的频道包装,以及世界上很多国家大台(例如CNN)的频道包装,大部分都选用了深沉稳重的蓝色。其作为主色调的原因在于,作为一个国家形象的第一频道,需要表现一种海纳百川般的宽广、包容、冷静、客观。作为自然界中大海与天空的颜色,蓝色的象征意味与国家频道的气质非常吻合,而这种专属的色彩象征性,是红黄等所不具有的。而央视新闻频道,是在蓝色的主色调上,大量添加了元素。其颜色的象征性为蓝色的冷静客观加上的迅速及时和警示批判。
除了色彩的象征性以外,还有色彩的嗜好、情绪、联想等方面也参与到受众的视觉体验。因为生理机制、地域文化、成长经历等多方面的差异,人们对色彩的体验必然有其独特性(个性)的一面,同时也有其社会性(共性)的一面。例如美国科学家F·威廉研究发现,低龄男童喜欢柠檬黄等明亮色彩,大龄男童喜欢绿色、蓝色等低亮度色彩,女孩则无论年龄大小均喜欢明亮色彩,如红色、淡黄等。?譺?訛所以,纵观我国以及世界的少儿电视节目,无不采用具有高明度高饱和度,丰富多彩的红黄蓝绿作为节目包装的配色,来获取小观众的喜爱。再比如,我国南北气候差异较大,人文气质也不尽相同,所以,对色彩的偏好也不同。可以发现,我国北方的电视节目包装以偏红黄的暖色居多,而南方的电视节目包装以偏蓝绿的冷色居多。通过色彩的象征、情感、联想等方面来选择电视包装的色彩配置看似很简单,但如若实际操作中控制不当,就很容易视觉传达不到位,产生歧义。例如,早前央视的两档节目“新闻调查”和“开心辞典”,其栏目包装的配色均采用的是黑白红三色简单配置,但传达出的气质截然不同。“《新闻调查”的栏目包装画面中,以大面积的黑白两色作为主导,体现了新闻的客观性和调查的严谨性,一丁点红色作为点缀,又增加了其象征的公正性,权威性和一丝人情味。“开心辞典”则以大面积的红白两色为主导,展现其节目的活泼性,趣味性,而黑色元素的点缀,使节目的调性更沉稳又不失时尚感。电视包装的视听语言形式中,通过对视觉和听觉的配合而形成一种通感,使观众获得对节目更立体的观看体验是极为重要的。一般来说,明度越高的色彩,感觉其音阶越高,而明度很低的色彩就有重低音的感觉。再比如,代表活泼之音;橙色代表欢快之音;红色代表之音;绿色代表闲情之音;蓝色代表哀伤之音等等。所以,在对一个电视节目做包装设计时,应把色彩配置和音乐音效综合起来考虑,设计不当,就会两相抵消,弱化传播,设计得当,便能互为辅佐,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传播效果。

三、色彩配置须与时俱进

近十多年来,频道纷纷上星,卫视发展迅猛,市场竞争白热化,收视率大战愈演愈烈。在前有传统媒体狙击,后有网络新贵蚕食的双重压力下,各大频道也都认识到需要加强电视包装,提升品牌价值,争取观众认同。
电视包装同样随着技术手段的发展而不断改良进步。技术上,从早期的手工绘制到字幕机制作,从全实拍到虚拟合成,从线性编辑到非线性编辑。而包装风格也经历从单一到整体,从共性到个性的发展过程。如果仔细研究“新闻联播”这20年来的三次重要片头改版,就能体会到随着科技的发展,色彩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变化。我们知道,影视制作和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密不可分。在上世纪80年代末,计算机普及程度还非常低,人们所面对的系统多为单调枯燥的DOS和黑白显示器。所以,现在来看1988年以红色中国地图为背景的“新闻联播”片头,画面构成较为简单,色彩过渡不自然,边缘生硬,手工痕迹较重。到了90年代中期,WINDOWS 95操作系统和彩色显示器的普及,一下子打开了人们的视野。所以现在观看90年代那一版的片头,会感觉人们从压抑的黑白世界突然跳到彩色世界里的一种感官释放,一种对色彩的贪婪。具体到画面上就是高度饱和的黄蓝色彩搭配,视觉冲击力非常强烈,色彩及造型都过于硬朗,过于清晰。进入21世纪,WINDOWS XP系统的普及和3D技术的日渐成熟,使人们对色彩的感知越来越微妙,对高对比的配色慢慢疏远,对具

源于:论文查抄袭率怎么发表www.udooo.com

有透明效果的立体感觉越来越偏好。所以在新版的片头中,颜色之间的对比明显减弱,色彩和造型都相对柔和,并添加了透明质感的字体。回顾总结,“新闻联播”的配色更替几乎与WINDOWS系统的视觉传达处在一个发展轨迹中,它们都代表了在某一个时间节点里的大众对色彩的审美取向。
在这个思想声音由单一到多元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文化思潮、大众的价值观以及审美情趣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电视包装的设计者在进行色彩配置时,一方面需要吸引观众而考虑其当下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作为一个频道或栏目的包装又不能过于频繁的更新换代,从而影响其在观众心中的符号感。这需要设计者运用智慧与敏锐的洞察力,使一个频道或栏目包装既符合当下时代的审美标准,也具备不因社会快速发展而黯然失色的超前性。目前国内的电视包装还处在向国外模仿拷贝的学习阶段,审美上也比较单一的趋向“大气”,制作者也经常喜欢把新技术不加节制地往一个视频画面上堆砌,刻意秀出“高”、“新”的科技感、时代感。随着观众的品味逐步提高,制作者必须更广泛快捷学习并进步,这样才能满足在新时期里大众对传播的要求。
注释:
?譹?訛罗军、范冬阳:《电视频道品牌营销与整体包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第90页。
?譺?訛张如画、张嘉铭、李鹏编:《构成基础》,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第58页。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