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工程质量 >探究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建筑环境与精神作用学位

探究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建筑环境与精神作用学位

收藏本文 2024-02-22 点赞:34762 浏览:15809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文学作品是无法摆脱建筑空间环境的。这是因为建筑空间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组织着我们的生活,承载着我们的生活。而反映生活的文学作品自然离不开建筑环境。《西游记》中的建筑环境的描写也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的想象与夸张,总之还是反映人们对建筑环境的精神要求。
【关键词】 西游记 建筑环境 对比 精神意义
《西游记》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就是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境界。在这里,环境是天上地下、仙居妖洞;形象多神通广大,变幻莫测;故事则上天入地,翻江倒海;作者将这些奇人、奇事、奇境熔于一炉,构筑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展现出一种奇幻美。这种奇幻美,看来“极幻”,却又令人感到“极真”。因为那些变幻莫测、惊心动魄的故事,或如现实的影子,或含生活的真理,表现得那么入情入理。那富丽堂皇、至高无上的天宫,就像人间朝廷在天上的造影。那黑暗阴险,骷髅若岭的妖洞,就像在人间苦难破败的牢狱。因此,这些建筑环境的描写也正是作者在感受现实生活中的所思所想和所做所谓时的精神领悟。

一、仙居与妖洞的对比

西游记中的神仙的居住环境大多超凡脱俗,但作为神仙的聚居地天堂更是雄伟壮观。试读对天堂的描写:“初登上界,乍入天堂。只见那南天门,碧沉沉,琉璃造就;明幌幌,宝玉妆成。外厢犹可,入内惊人:里壁厢有几根大柱,柱上缠绕着金鳞耀日赤须龙。”天堂看是虚幻的美景,却也是现实建筑环境的修饰。“南天门,碧沉沉,琉璃造就” 其中碧沉沉的琉璃就是对但是人们建筑中认为美好建筑材料的借用。琉璃作为一种建筑材料,起源于北魏。大约自唐始,琉璃烧制的各种建筑饰件开始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的装饰。遂逐渐形成了琉璃艺术在建筑中的独特而壮观的历史和文化。琉璃在中国的广泛影响,得益于佛教。佛教认为,在西方“极乐”世界之外,有个东方“净琉璃”世界,被称作“净土”乐园。佛教在中国兴盛的时期,正好是琉璃作为饰件被应用于建筑的南北朝时期。所以天堂的美景用琉璃就正反映了《西游记》中的建筑的材料选用也十分注意,意在构造出人们对美好建筑的精神要求。“里壁厢有几根大柱,柱上缠绕着金鳞耀日赤须龙”也正是对中国建筑文化立柱形象的反映,柱上缠绕着金鳞耀日赤须龙显得至尊至贵,象征王权威风八面君临天下。
天堂的美好是人们对自身居住环境的夸张,甚至可以说的对人间之皇的宫殿的另类写照。那对于平民窟,以至对于监狱、荒芜之地的感受也反映在了西游记的妖怪藏身的洞穴中。通过对比妖怪的居住环境的描写。就更能看出人

源于:查抄袭率论文www.udooo.com

们对于建筑环境的精神要求,对于好环境和坏环境的元素感知。试读:“周围杂树万万千,来往飞禽喳喳噪。虎豹成阵走,獐鹿打丛行。崎岖峻岭,削壁悬崖。骷髅若岭,骸骨如林。真个是尸山血海,果然腥臭难闻。”其中“杂”“噪”显出人们对不安宁环境的排斥。“虎豹”“獐鹿”“峻岭”“悬崖”表现了人们对“山高原有怪,岭峻岂无精”的原始恐惧,“骷髅”“骸骨”“尸山血海”便是人们出于对死亡原始恐惧而想象的最不适宜居住的环境要素。
同样是妖居但却也有所不同,但还是人们由于精神上对妖的感情不同。便对妖怪的居住环境有了不同的感受。如后来皈依佛门的黑熊精,是看:“琼香缭绕,瑞霭缤纷,瑶台铺彩结,宝阁散氤氲。凤翥鸾腾形缥缈,玉萼影浮沉。菩萨看了,心中暗喜道:“这孽畜占了这座山洞,却是也有些道分。”因此心中已是有个慈悲。通过这些也可以感受到对于人善居善,心改景变的意境。
看来无论是仙居与妖居,还是人们对本身建筑环境情感意志的反映。一个环境中的情况若与人们肯定的预测很符合,并能引起感情上的积极反应时,那么这个环境就被人们看作是亲切的,有吸引力的,愉快的,让人向往的,人们会感到这个环境很好,既上升仙居。但是这个环境与人们肯定的预测相抵触并证实为否定的预测时,这个环境中的情况将在感情上唤起一个消极的反应。人们会感到这个环境是不亲切的,不愉快的,便下降为妖洞。

二、花果山的不同对比

吸收原始先民的山水有神思想、山水崇拜观念和古代神话仙话的观念,以自然山水和海市蜃楼现象为模式,构造出昆仑、蓬莱等神山仙境,将高山幽谷视为实现其得道成仙理想的极佳修炼之地。《道迹经》中引有《福地志》和《孔丘福地》,始见“福地”一词。“福地”则意谓得福之地,认为此地有真人主治,居此可受福祗,修成地仙。
看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的出生的花果山正是福地。文曰:“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山,唤为花果山。有词赋为证。赋曰: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如此美景也不是空有的幻想。将凡世中的名川大山扩展到神话传说的“仙境”。自然的青山秀水成为仙境在人间的落实形态,更具有现实性和人间性。
西游记这种通过仙真世界的主观营造而实现了对自然、人文的宗教处理,建构了宗教性人文诠释系统。洞天福地中的“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把自然山水转化为神仙的居住地,这是以一种神学的视角对自然山水进行改造和重构的神圣化过程。自然不再是纯粹的现实存在,它与神仙融为一体,更具有了人们对建筑环境所追求的超凡脱俗的意境。自然因此获得了灵性的生命,拥有了它超自然的价值。可以说,花果山体现了西游记站在人文的立场上对自然进行的一种独特的宗教的把握,表现了西游记在处理人与建筑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上所持有的深刻独到的见解。
人们对建筑环境总是有美好的向往,但人与建筑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上也会因自然和人为因素出现不和谐,从而是环境的破坏,出现一些不协调的景象。西游记中的花果山也在孙悟空走后有了改变: “野禽凭出没,沙鸟任沉浮,眼前无钓客,耳畔只闻鸥。青石烧成千块土,碧砂化作一堆泥。想是日前行恶念,致令目下受艰难。”
可人们对空间环境的改造是永不停止的,人们在不断的努力,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满足人们对建筑环境的精神要求。而西游记中也接孙悟空之力,表达其意。花果山自是那大圣回家,收拾得复旧如新,但见那:“青如削翠,高似摩云。周围有虎踞龙蟠,四面多猿啼鹤唳。朝出云封山顶,暮观日挂林间。洞天福地人间有,遍山新树与新花。”
人是通过感官来感知世界的,人是通过看,听,摸,闻,产生感觉和知觉进而产生情感和意志。西游记正是利用空间环境的多次对比来反应人们在感知世界的基础上,在精神上又了新的想法,从而产生了幻想世界,并不断的努力来实现。
参考文献
《建筑装饰设计》.沈百禄,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宫室之魂——儒道释与中国建筑文化》,王振复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 《名家点评西游记》,詹红旗,新华出版社,2001
[4] 《表述空间》 刘元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5] 《试论《西游记》的自然环境描写及其文化意蕴》
[6] 李宇林.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01期
[7] 《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 李刚.《宗教学研究》1998年01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