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工业工程 >孔隙非均质厚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点要求

孔隙非均质厚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点要求

收藏本文 2024-02-07 点赞:4953 浏览:1182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目前我国大多数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阶段,油田储量动用程度高,水淹情况十分复杂,剩余油分布难以预测。针对这一难点,本论文提出了储层非均质性综合探讨,以多个角度,动静态、微观和宏观相结合,定性、定量表征油藏非均质特点,浅析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制约因素,揭示其剩余油富集规律,为调整挖潜提供了科学依据。针对油层非均质性对采收率影响的近况,调研了国内外非均质性的分类,根据我国陆相储层的特点,将非均质性分为宏观非均质性和微观非均质性两大类,宏观非均质性又分为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以及平面非均质性,微观非均质性包括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在油藏非均质性的地质特点探讨中,以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油藏非均质性描述进行定性、定量表征。在微观非均质性探讨中,前人多是通过均质系数、结构系数、分选系数等参数对孔隙结构进行描述,而单一参数无法全面描述微观孔隙结构特点。基于此,本论文创造性的提出利用孔隙结构综合指数(SQRT(K/Φ))来探讨孔隙微观结构,根据赵凹油田H3IV2层的岩心资料浅析结果发现孔隙结构综合指数与平均孔喉半径呈指数递增联系,驱油效率与孔隙结构综合指数呈递增的联系,采出程度与孔隙结构综合指数呈递增的联系,表明它们有较好的相关性;并且孔隙结构综合指数的分维数与孔隙结构综合指数呈递减的联系,表明孔隙结构综合指数值越小,分维数则越大,其分形结构的复杂程度越大,储集性能变差。可见孔隙结构综合指数(SQRT(K/Φ))是一能够比较真实反映样品结构分布特点的参数,用它能更为准确的表征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程度。在宏观储层非均质性探讨中,由于目前孔隙结构微观参数与宏观特点之间的联系少有探讨,本论文创造性的提出将孔隙结构综合指数运用到宏观层内非均质性探讨。针对H3IV21(1,2)~H3IV23(1,2)三个层内的孔隙结构综合指数的浅析,探讨结果表明层内SQRT(K/Φ)的分维数越大,层内的非均质性越强;在平面非均质性探讨中,创造性的利用一种随机模拟技术浅析了粘性指进前缘的分形生长规律,发现指进现象的分形维数df随粘度比的增加而减少,驱扫效率随粘度比的增加而减小,表明指进现象越显著,df越小,对应的驱油效率也随之减小,这在油田现场往往会引起油田过早见水,或使油井含水量上升过快,驱油效率降低;并且指进历程中注采井间将大量剩余油沿流线方向分割成诸多小“孤岛”,这势必会造成油田高含水而采出程度不高的现象。针对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分布的探讨策略以及有着的不足,提出了基于地质构型剩余油分布预测的探讨策略,特别是将孔隙结构综合指数用来做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浅析和预测。在以赵凹油田安鹏H3IV2层为实例的剩余油预测的历程中,利用孔隙结构综合指数对剩余油在微观、平面、层内的分布进行预测与利用数值模拟出来的剩余油分布结果相一致。探讨结果发现剩余油一般在孔隙结构综合指数分布很不均匀的地方,并且多是富集在孔隙结构综合指数比较小的区域,这一点与利用随机模拟技术浅析粘性指进的探讨结论相一致。结合赵凹油田安棚区H3IV2层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期,而采出程度仅为22.64%的反常现象,由此我们可以通过降低并筒附近阻力的同时应强调降低阻力的均匀性,进行注采调整的同时还可转变井网来转变液流方向,来达到更好的剩余油开发效果。这种探讨策略为剩余油预测策略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关键词:储层非均质论文分形论述论文孔隙结构综合指数论文粘性指进论文剩余油分布论文

    摘要4-6

    Abstract6-11

    第1章 绪论11-17

    1.1 课题背景11

    1.2 国内外探讨近况11-15

    1.2.1 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探讨11-13

    1.2.2 分形论述在石油领域中的运用13-14

    1.2.3 剩余油分布探讨近况14-15

    1.3 本论文主要探讨内容、探讨策略及技术路线15-17

    1.3.1 主要探讨内容及技术15-16

    1.3.2 论新点16-17

    第2章 油藏非均质性探讨17-35

    2.1 油藏非均质性分类17-20

    2.1.1 佩蒂庄分类17-18

    2.1.2 威伯分类18-19

    2.1.3 Haldorson分类19

    2.1.4 裘怿楠分类19-20

    2.2 油藏非均质性地质特点20-28

    2.2.1 层间非均质性20-22

    2.2.2 平面非均质性22-24

    2.2.3 层内非均质性24-27

    2.2.4 微观非均质性27-28

    2.3 油藏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探讨28-33

    2.3.1 微观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28-31

    2.3.2 宏观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31-33

    2.4 本章小结33-35

    第3章 分形论述在储层非均质定量表征中的探讨35-49

    3.1 分形基本论述35-40

    3.1.1 分形几何的基本原理35-36

    3.1.2 分形维数36-37

    3.1.3 分形维数的测算策略37-38

    3.1.4 几种常见分形结构38-40

    3.2 地质现象的分形特点探讨40-42

    3.2.1 天然地震40-41

    3.2.2 断层与岩石破裂41-42

    3.3 储层非均质性中的分形特点探讨42-48

    3.3.1 微观非均质性探讨42-44

    3.3.2 宏观非均质性探讨44-48

    3.4 本章小结48-49

    第4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探讨策略49-64

    4.1 剩余油探讨的“体积规模”49-50

    4.2 剩余油分布特点50-56

    4.2.1 剩余油微观分布特点50-53

    4.2.2 剩余油剖面分布特点53-54

    4.2.3 剩余油层内分布特点54-55

    4.2.4 剩余油平面分布特点55-56

    4.3 剩余油探讨的策略56-63

    4.3.1 传统剩余油探讨策略56-62

    4.3.2 一种剩余油浅析预测的新策略62-63

    4.4 本章小结63-64

    第5章 赵凹油田H3IV2层非均质性定量表征探讨64-97

    5.1 油田地质特点64-67

    5.1.1 构造特点64-65

    5.1.2 沉积背景65-67

    5.2 H3IV2层非均质性定量表征探讨67-95

    5.2.1 H3IV2层物性探讨67-70

    5.2.2 H3IV2层微观非均质性探讨70-76

    5.2.3 H3IV2层间非均质性探讨76-80

    5.2.4 H3IV2层平面非均质性探讨80-87

    5.2.5 H3IV2层内非均质性探讨87-95

    5.3 本章小结95-97

    第6章 赵凹油田H3IV2层剩余油分布规律探讨97-118

    6.1 油田开发概况97-98

    6.2 油藏工程策略浅析H3IV2层剩余油98-103

    6.2.1 根据油水分流论述求剩余油饱和度98-101

    6.2.2 水驱曲线法101-103

    6.3 数值模拟策略预测H3IV2层剩余油103-109

    6.3.1 精细地质模型的建立103-104

    6.3.2 储量拟合104-105

    6.3.3 历史拟合105-107

    6.3.4 剩余油分布规律浅析107-109

    6.4 基于地质构型策略预测H3IV2层剩余油分布109-116

    6.4.1 沉积微相—岩石相策略预测剩余油分布109-110

    6.4.2 构造影响浅析剩余油分布110-111

    6.4.3 边水影响浅析剩余油分布111

    6.4.4 储层非均质性策略预测剩余油分布111-113

    6.4.5 利用孔隙结构综合指数预测剩余油分布113-116

    6.5 本章小结116-118

    第7章 结论与展望118-119

    致谢119-12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