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工业工程 >水淹KumkolNorth油田高含水期油藏精细描述

水淹KumkolNorth油田高含水期油藏精细描述

收藏本文 2024-04-06 点赞:6784 浏览:2264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Kumkol-North油田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南图尔盖盆地,为一东高西低的构造-岩性油藏,构造内部断层发育,主要目的层是下白垩统底部的阿雷斯库姆组和上侏罗统的库姆科尔组。由于探讨区已经进入到中后期开发阶段,储层具有断层复杂、沉积相类型多、油水分布复杂等特点,由此,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精细的描述,了解目前油层的水淹情况和剩余油的分布特点。论文以储层地质学、储层沉积学、测井地质学以及开发地质学等相关学科的论述策略为指导,通过精细地层划分与比较将目的层自下而上划分为J4~J1、M2~M1六个小层。通过综合浅析各种沉积相标志,并综合区域沉积背景,认为目的层M1期为曲流河沉积系统、M2期为辫状河沉积系统、J1~J4期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系统,物源均来自东南方向,分流河道砂体为主要的油气储集体。以储层特点和四性联系探讨出发,以试油结果和岩心地质参数统计结果为依据,建立了油水层的识别图版,确定了储层参数的下限,明确了探讨区油层的分布特点。在以上探讨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浅析了水淹层的常规测井响应特点,总结了探讨区的水淹方式,并结合生产动态资料,提出了四种水淹层的定性识别策略,建立了水淹层的定量解释模型,继而明确了剩余油的分布特点及剩余油分布的制约因素,为高含水油田下一步调整挖潜、实现深度开发提供了依据。关键词:沉积相论文储层特点论文水淹层解释论文剩余油分布论文

    摘要3-4

    ABSTRACT4-8

    第一章 绪论8-14

    1.1 探讨目的及作用8

    1.2 国内外探讨近况和进展走势8-10

    1.2.1 国内外探讨近况8-9

    1.2.2 国内外进展走势9-10

    1.3 探讨内容及技术路线10-11

    1.3.1 探讨内容10

    1.3.2 技术路线10-11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11-12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12-14

    第二章 地质概况14-19

    2.1 区域概况14-16

    2.1.1 区域地质概况14-15

    2.1.2 区域沉积背景15-16

    2.2 油田开发概况16

    2.3 构造特点16-19

    第三章 小层划分与比较19-26

    3.1 地层概况19

    3.2 小层划分与比较策略19-20

    3.3 小层划分与比较20-26

    3.3.1 资料的选取20

    3.3.2 确定标准井、建立骨架网20-21

    3.3.3 确定标志层21-22

    3.3.4 小层划分与比较结果22-26

    第四章 沉积相与沉积微相探讨26-37

    4.1 沉积相标志26-28

    4.1.1 岩石颜色26

    4.1.2 岩石类型26

    4.1.3 沉积构造26-27

    4.1.4 古生物化石27-28

    4.2 沉积相、微相特点28-31

    4.2.1 曲流河沉积相29-30

    4.2.2 辫状河沉积相30

    4.2.3 三角洲沉积相30-31

    4.3 沉积微相图版的建立31-32

    4.4 单井相浅析32-34

    4.5 沉积相及微相平面展布34-37

    第五章 储层特点探讨37-49

    5.1 储层岩石学特点37-38

    5.1.1 碎屑成分37

    5.1.2 填隙物37-38

    5.1.3 粒度及分选性38

    5.2 储层物性特点38-40

    5.3 储层电性特点40-45

    5.3.1 岩性与电性的联系40-41

    5.3.2 物性与电性的联系41

    5.3.3 含油性与电性的联系41-43

    5.3.4 储层物性下限的确定43-44

    5.3.5 流体识别标准44-45

    5.4 储层砂体展布45-46

    5.5 油层展布46-49

    第六章 高含水期水淹层测井评价49-69

    6.1 油层水淹特点浅析49-52

    6.1.1 油层水淹影响因素浅析49-50

    6.1.2 油层水淹特点浅析50-52

    6.2 水淹层常规测井响应特点52-55

    6.2.1 电阻率响应特点52-53

    6.2.2 自然电位响应特点53-54

    6.2.3 声波时差响应特点54

    6.2.4 含水饱和度响应特点54-55

    6.3 油层水淹方式55-59

    6.3.1 均质油层水淹特点56-57

    6.3.2 正韵律油层水淹特点57

    6.3.3 反韵律油层水淹特点57-58

    6.3.4 复合韵律油层水淹特点58-59

    6.4 水淹层定性识别策略59-62

    6.4.1 电阻率下降程度法59-60

    6.4.2 曲线重叠法60-61

    6.4.3 双饱和度法61-62

    6.4.4 综合浅析法62

    6.5 水淹层解释及运用效果浅析62-69

    6.5.1 水淹层解释62-67

    6.5.2 运用效果浅析67-69

    第七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探讨69-84

    7.1 剩余油原因类型69

    7.1.1 平面剩余油原因类型69

    7.1.2 垂向剩余油原因类型69

    7.2 生产资料确定剩余油饱和度69-77

    7.2.1 论述基础69-72

    7.2.2 剩余油饱和度平面分布72-77

    7.3 剩余油分布的制约因素77-84

    7.3.1 隔夹层78-79

    7.3.2 微构造79-81

    7.3.3 断层81-82

    7.3.4 注采系统82-83

    7.3.5 其它因素83-84

    第八章 结论与认识84-85

    致谢85-86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