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高中班主任 >有关于起源我国学位制起源和历史进展过程站

有关于起源我国学位制起源和历史进展过程站

收藏本文 2024-01-22 点赞:29770 浏览:13460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教育发展史上,中国学位制度的起源存在“西方引入论”和“科举学位说”两种不同的观点。文章指出我国学位制度的源头是古代科举制度,我国现代学位制度是在传统科举制度基础上,对西方高等教育学位体系以及学位制度予以借鉴,逐渐实现本土化的结果。
[关键词]学位起源 西方引入论 科举学位说
[作者简介]郑晓坤(1977- ),女,黑龙江牡丹江人,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外教育史和特殊教育。(吉林 长春 130117)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学位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对现代学位制度改革的启示”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吉教科文合字[2012]220号)
[]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71-02
学位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学术机构或高等院校,根据学习者的专业知识,授予个人的一种终身称号,表明学习者曾受过的教育水平,或已达到的学术水平等级的称号。近代意义上的学位及学位制度无疑源自西方,但作为代表学术修养以及侧重研究学术的教育机构和学术机构我国早已有之。中国学位教育的产生可追溯到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中国学位教育的历史已达1300多年。中国的学位制度最主要还是继承了我国传统的科举制,在传统科举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经验,逐渐本土化、中国化的结果。

一、“西方引入论”的提出

关于我国学位的产生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学者认为,学位最早是作为一种“任教资格”,并且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大学,中国的学位实则为“舶来品”。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学位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旧中国的学位制度是伴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而产生的, 是学习外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结果。①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学位制度最早起源于西欧中世纪大学,中国现行的学位制度是在近代从西方传入并伴随着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孕育、起步并逐渐完善起来的。”②另有一些学者认为:“举人和进士教育只相当于近现代学制中的中等教育和大学本科教育,并非学士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中国学位教育产生于近代,它是西学东渐的产物。”③这些学者的说法虽然不一样,但都隐含着一个共同观点,即中国学位制来源于西方,是在近代受益于“西学东渐”才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但笔者认为这种“西方引入论”的观点是片面的。笔者根据史料的整理与分析,认为我国最初学位产生于选举制之中,学位的真面目只不过被选举制所遮蔽。就进士功名而言,后世有“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之分。虽然都称为进士,但其中的差别,不仅表明了学术水平的不同,而且更决定了授官高低与迟缓。即使同一级别的进士,也有状元、榜眼、探花三种不同层次的划分,其代表的学术水平也各不相同。我国清末以前通过科举所授予的科第名位就是中国古代学位,许多早期来华的传教士对中国的科举印象深刻,并将科举所获得的“科第名位”与西方学位相提并论。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作者将科举的三种功名(秀才、举人、进士)视同于西方的学位(学士、硕士、博士)。④在现代,许多西方学者在谈到中国的科第名位时仍沿用学位的提法。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曾指出:“绝大多数法国学者认定生员、秀才为‘学士’,举人为‘博士以下学士以上的资格’(即硕士学位),而进士为‘博士’”。

二、“科举学位说”产生过程与重要历史意义

1.“科举学位说”的内涵。科举制最基本的特征是以学术水平作为最主要的依据来授予称号。只不过科举制所考量的“学历水平”,主要是儒家经学,即“五经”“六经”“九经”“十三经”“四书”之类的儒家经典。学位代表了某一领域所获得的知识水平的等级,所以科举重视学术的本质可谓毋庸讳言。从历史渊源上,我国最初学位的形成是从东汉太学时期的“儒经课试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经课试”,最后发展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已初具规模,国家或皇帝通过设立逐级考试选拔机制,分科对士人文化知识进行考察,经过严格的考试和选拔,筛选出合格的人才,分别授予不同等级的科名,即秀才、举人、进士,这些获得称号的士子具有崇高的学问和不同等级的文化学术水平,得到社会的公认并享有很高的声誉。只不过西方学位的获得者与科举制的科名获得者最终的人才培养目的不同,西方学位获得者经历读书、考试,最后获得学位,目的是从事科研,而科举制的科名获得者通过读书、考试最后获得科名,目的是做官。正是由于这种差别,导致了科举制未能充分发挥其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作用,使获得科名者所具有的学位授予的性质被选举制所笼罩。
2.“科举学位说”的表征。科名学位性质具体表现在,获取科名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答辩www.udooo.com

者虽然代表了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文化学术水平,但科名只是任职资格,并不是实际官位,所以即使获得了科名也不一定能入仕。学生在古代即使经历科举获得科名以后,仍需参加任职考试才能入仕。例如,在唐代,进士、明经等出身者若要得到官职还需参加吏部的铨选考试,经过身、言、书、判的考察,合格者才能得到官位。从历史作用上来看,科名和学位本质特征都具有终身不可移的特点,科名和学位代表着崇高的学问和荣誉,一旦拥有,便终生受用,都不会因为官职的升降或职称的变动而随意改变,具有不可剥夺性的特点。
3.“科举学位说”的重要意义。“科举学位说”观点的确立在学位及学位制度产生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在1904年至1911年间曾采用科举学位体系,在1905年科举制本身被废除之后,科名的学位性质更加凸现出来。随着新式高等教育发展和新式学堂的建立,科举制度高度程式化,考试内容刻板、空疏的弊端日益凸显,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变通科举制来仿效西方学位体系,建立规范的培养人才模式,构建合理的学位体制是时怎么发表展的主旋律。为了推动新式教育机构的发展,并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自身状况,我国创建了“奖励科名出身”制,“奖励科名出身”制是科举制度向学位制度演进过程中的过渡。“1904年1月颁布的《各学堂奖励章程》中规定,大学堂和高等专门学堂奖给进士、举人出身,并直接授予相应的实官。分科大学毕业给予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检讨、庶吉士及各部主事;大学堂预科、高等学堂、法政学堂、优级师范学堂及其他程度相等学堂毕业给予举人出身,并授予内阁中书、中书科中书、各部司务、七品小京官、知州、州同、通判等职。”⑤所以中国学位及学位制度的产生是科举制中“奖励科名出身”制与传入的学位制度两者冲突与融合的一种变相表现,科举制是新式高等教育的基点,中国学位制度的形成是在科举制和新式高等教育对接过程中,逐渐实现本土化的结果。

摘自:毕业论文结论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