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高中德育 >智能手机上海智能手机行为查抄袭率理工

智能手机上海智能手机行为查抄袭率理工

收藏本文 2024-01-14 点赞:5883 浏览:1792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技术的迅猛进展,最初以语音通讯为目的的手机到如今已是集上网、游戏休闲等诸多功能于一身的智能手机。放眼望去,各种场合都能看见利用手机的人群。手机已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周围,地铁里、人行道上等无处不是盯着手机并不停地滑动手指的“手机人”。以传统手机向智能手机的转变,使得用户对它的利用与满足形态产生了许多新的特点。基于上海大学生利用智能手机情况的调查数据,运用传播学利用与满足论述、社会建构论等论述进行浅析探讨。本论文依据利用与满足论述的基本探讨思路,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描述上海大学生利用智能手机的基本行为情况,并且阐述上海大学生在利用智能手机历程中所体现出的利用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访谈内容,总结归纳出大学生利用智能手机的六种满足形态,即心绪转换效用、人际联系效用、环境监测效用、自我实现效用、工具利用效用和成本收益效用。鉴于智能手机的独特之处,满足形态在内容上有所扩展和延伸。但同时发现,与传统媒体相比,这种独特性也使得大学生在利用智能手机历程中,自我确认效用满足形态的缺失。通过探讨大学生对智能手机的利用行为发现,手机的通讯功能正在被淡化,而它的附属功能却成了关注的焦点。此外,通过探讨也发现,受访大学生由于对智能手机过度依赖而导致了负面效应。如何解决这些不足,将是笔者进一步深思的课题。关键词:上海大学生论文智能手机论文利用行为论文利用需求论文满足形态论文认知构建论文

    摘要5-7

    ABSTRACT7-11

    第一章 绪论11-28

    1.1 探讨背景11-14

    1.1.1 移动互联网的进展11-13

    1.1.2 智能手机的风靡13-14

    1.1.3 智能手机的利用行为越发受到了关注14

    1.2 国内外探讨情况与述评14-20

    1.2.1 国内外探讨情况14-19

    1.2.2 中外探讨述评19-20

    1.3 探讨不足和作用20

    1.4 探讨对象的界定20-25

    1.4.1 智能手机的诞生与进展20-21

    1.4.2 智能手机定义21-24

    1.4.3 智能手机的主要特点24-25

    1.5 论文探讨内容和结构25-27

    1.6 本探讨的革新之处27-28

    第二章 论述综述与探讨思路28-34

    2.1 相关概念28-29

    2.1.1 利用行为28

    2.1.2 认知28-29

    2.2 论述框架29-33

    2.2.1 利用与满足论述29-31

    2.2.2 D·麦奎尔的四种满足形态31-32

    2.2.3 社会建构论32-33

    2.3 探讨思路33-34

    第三章 探讨程序34-39

    3.1 问卷调查34-36

    3.1.1 文献阅读34

    3.1.2 无结构访谈34-35

    3.1.3 导航调查35-36

    3.1.4 正式调查36

    3.2 深度访谈36-39

    第四章 大学生对于智能手机利用行为的基本情况浅析39-53

    4.1 大学生对于智能手机的利用行为基本情况描述39-51

    4.1.1 问卷描述统计浅析39-40

    4.1.2 智能手机用户的利用情况40-51

    4.2 本章小结51-53

    第五章 大学生利用智能手机的主要需求情况浅析53-65

    5.1 大学生利用智能手机的主要需求53-62

    5.1.1 社交类运用软件53-56

    5.1.2 手机浏览器类运用软件56-58

    5.1.3 手机游戏类运用软件58-59

    5.1.4 手机阅读客户端类运用软件59-60

    5.1.5 手机其他运用软件60-61

    5.1.6 利用手机运用软件的需求汇总61-62

    5.2 大学生利用智能手机以满足其需求的程度62-65

    第六章 大学生利用智能手机的满足形态与认知浅析65-79

    6.1 智能手机的满足形态浅析65-73

    6.1.1 满足形态的进展65-71

    6.1.2 满足形态的缺失71-73

    6.2 大学生对智能手机的认知浅析73-79

    6.2.1 通讯功能与附属功能73-74

    6.2.2 智能手机的认知重构74-79

    第七章 探讨结论与探讨局限79-83

    7.1 探讨结论79-81

    7.2 探讨局限81-82

    7.3 未来探讨展望82-8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