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化学工程 >探究纺丝聚乳酸/聚己内酯共混物电纺纤维

探究纺丝聚乳酸/聚己内酯共混物电纺纤维

收藏本文 2024-04-17 点赞:29374 浏览:13344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的静电纺丝是近年来纳米材料领域中的探讨热点,而热塑性脂肪聚酯如聚乳酸(PLA)和聚己内酯(PCL)等又是用于静电纺丝的生物可降解聚合物中最重要的品种。虽然同为脂肪族聚酯,PLA和PCL两者在性能上却大为不同:玻璃态的PLA有着良好的拉伸强度和较快的降解速率,可质脆且热变形温度不高;而橡胶态的PCL虽有着良好的韧性和较高的热变形温度,但降解速率较慢且强度不够。不过这种性能上的差别恰恰为利用共混实现性能互补、调控降解速率、乃至获得性能优异的新材料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虽然迄今为止针对PLA/PCL共混物电纺纤维的探讨已有报道,但探讨的重点主要集中于电纺基本工艺的探讨以及材料在生物组织工程领域的运用等方面,围绕PLA/PCL共混物电纺纤维内部的多层次结构,比如纤维取向、两相形态,甚至分子链的微结构与电纺工艺的联系等相关探讨却鲜见报道。由此,本论文运用静电纺丝制备了PLA/PCL生物可降解共混物纤维/纤维膜制品以用于共混物纤维的多层次结构-工艺-性能之间联系的探讨。首先围绕影响静电纺丝的基本工艺因素,深入探讨了纺丝液性质及电纺参数对单一PLA电纺纤维形貌的影响,建立了PLA电纺纤维形态与工艺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PLA/PCL共混物电纺纤维的制备历程与纤维的微结构,并利用不同类型的接收装置实现了共混物纤维的有序化,讨论了工艺条件对纤维宏观有序性及微观分子链取向的影响;随后作为运用拓展利用PLA/PCL共混物电纺纤维膜通过层叠法来增强PCL材料,详尽浅析了纤维种类及填充量对复合材料宏观性能的影响。所得主要探讨结果如下:(1)PLA纺丝液浓度较低时(6wt%)进行静电纺丝,所得纤维具有珠串结构,而浓度过高(12wt%)则难以连续纺丝;相较于氯仿作为单一溶剂的情况,辅助溶剂的加入利于纤维形貌的改善,且利用不同的辅助溶剂会得到表面形貌各异的纤维;此外,复配溶剂的配比也会影响纤维的形态,二甲酰胺的加入能够显著改善纤维形貌并有助于纤维的细化,但用量太大反而难以形成连续的纤维;在其它条件不变时,PLA电纺纤维的直径随纺丝电压的增大而减小,但在高电压下纤维的均一性有所下降;而流速的增大会使纤维直径呈现增大的走势。由此得出PLA电纺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溶剂为三氯甲烷/二甲酰胺(w/w,80/20),溶液浓度为10wt%,电压为12kV,流速为0.2ml/h,在此条件下制备的PLA纤维形态均一,无珠串无液滴,纤维平均直径为597nm,直径分布较窄;(2)对于PLA/PCL共混物的静电纺丝来说,两组分共混比是影响纤维形态的重要因素:随着PLA组分含量的增加,纤维形貌改善,直径也随之增加;不过在共混物纤维中PLA和PCL是两相分离的,且PCL分散相呈现出沿纤维轴向拉伸的取向结构;在磷酸盐缓冲溶液(PBS)环境中,共混物纤维膜的降解首先发生在无定形区,之后晶区才发生降解,并且在相同的环境下PCL的降解要慢于PLA;此外,共混物纤维膜在强碱性和强酸性环境中的降解速率差别巨大,相对而言共混物纤维膜有着较好的耐酸性;(3)对于共混物纤维增强PCL复合材料来说,与纯PLA纤维相比,PLA90/PCL10人混物纤维与PCL基体间的亲和性提升,两相界面粘结更为紧密,有利于全面提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随着PLA90/PCL10纤维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杨氏模量和拉伸强度均呈现显著的上升走势,在实验涉及的纤维用量范围内,材料的模量与强度相比于纯PCL分别提升了91.7%和27.3%,增强效果远高于纯PLA纤维;不过归因于共混物纤维中的两相分离及PCL自身的低强度,由此提升共混物纤维中PCL组分的含量并不有利于增强效果的提升,以增强的角度出发,共混物纤维中PLA与PCL的组分比以90/10为宜;(4)分离铜条法、框架收集法和高速旋转的圆鼓接收装置加辅助电场法均能制备出PLA/PCL有序纤维薄膜,调节各自的工艺参数都能适当提升所得纤维的有序性,但这三种装置有着的缺陷和局限性也制约了有序程度较高的纤维的制备;将高速旋转圆盘作为电纺纤维收集器时,可制备出有序度较高的PLA/PCL纤维束,随着圆盘转速的增加,纤维直径不断减小,纤维有序程度相应提升;除了宏观上纤维呈现有序排列的结构外,偏振红外光谱显示微观上纤维中聚合物分子链也沿纤维轴向取向。关键词:聚乳酸论文聚己内酯论文共混论文静电纺丝论文多层次结构论文

    摘要2-4

    Abstract4-11

    第一章 前言11-35

    1.1 静电纺丝技术11-19

    1.1.1 静电纺丝历程及其装置11-12

    1.1.2影响静电纺丝历程的因素12-14

    1.1.3 电纺纤维形态的多样性14-18

    1.1.4 纳米电纺纤维的运用18-19

    1.2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共混物的静电纺丝19-24

    1.2.1 聚乳酸介绍20

    1.2.2 聚乳酸共混物的静电纺丝20-21

    1.2.3 聚己内酯介绍21-22

    1.2.4 聚己内酯共混物的静电纺丝22-23

    1.2.5 聚乳酸/聚己内酯共混物的静电纺丝23-24

    1.3 论文探讨目的、内容及革新点24-26

    1.3.1 探讨目的和内容24-25

    1.3.2 探讨革新点25-26

    1.4 参考文献26-35

    第二章 聚乳酸的静电纺丝35-60

    2.1 引言35

    2.2 实验部分35-37

    2.2.1 实验原料35-36

    2.2.2 实验仪器36

    2.2.3 电纺溶液的制备与静电纺丝历程36

    2.2.4 性能测试36-37

    2.3 结果与讨论37-55

    2.3.1 纺丝液浓度对PLA电纺纤维的影响37-42

    2.3.2 辅助溶剂对PLA电纺纤维的影响42-47

    2.3.3 溶剂配比对PLA电纺纤维的影响47-50

    2.3.4 电压对PLA电纺纤维的影响50-53

    2.3.5 流速对PLA电纺纤维的影响53-55

    2.4 小结55-57

    2.5 参考文献57-60

    第三章 聚乳酸/聚己内酯共混物纤维60-77

    3.1 引言60

    3.2 实验部分60-63

    3.2.1 实验原料60-61

    3.2.2 实验仪器61

    3.2.3 电纺溶液的制备和静电纺丝历程61-62

    3.2.4 PBS磷酸缓冲溶液的配置及PLA/PCL共混纤维薄膜降解实验62

    3.2.5 性能测试62-63

    3.3 结果与讨论63-73

    3.3.1 PLA/PCL共混物纤维的制备63-65

    3.3.2 PLA/PCL共混物纤维中的相分离65-69

    3.3.3 PLA/PCL共混物纤维膜的降解行为69-73

    3.4 小结73-74

    3.5 参考文献74-77

    第四章 共混物纤维增强聚己内酯77-95

    4.1 引言77-78

    4.2 实验部分78-81

    4.2.1 实验原料78

    4.2.2 实验仪器78-79

    4.2.3 PCL基复合材料的制备79-80

    4.2.4 性能测试80-81

    4.3 结果与讨论81-92

    4.3.1 PLA/PCL共混物纤维增强PCL基复合材料的制备81-84

    4.3.2 共混物纤维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84-89

    4.3.3 共混物纤维种类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89-92

    4.4 小结92-93

    4.5 参考文献93-95

    第五章 聚乳酸/聚己内酯共混物有序纤维95-113

    5.1 引言95

    5.2 实验部分95-97

    5.2.1 实验原料95-96

    5.2.2 实验仪器96

    5.2.3 电纺溶液的制备和静电纺丝历程96

    5.2.4 性能测试96-97

    5.3 结果与讨论97-108

    5.3.1 利用分离铜条接收装置制备PLA/PCL有序纤维97-99

    5.3.2 利用框架接收装置制备PLA/PCL有序纤维99-100

    5.3.3 利用高速旋转的圆鼓接收装置加辅助电场制备PLA/PCL有序纤维100-103

    5.3.4 利用高速旋转的圆盘接收装置制备PI,A/PCI,有序纤维103-108

    5.4 小结108-110

    5.5 参考文献110-113

    第六章 结论113-114

    致谢114-115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15-116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