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经济学理论 >谈述亚当亚当·斯密美德思想

谈述亚当亚当·斯密美德思想

收藏本文 2024-04-06 点赞:18114 浏览:8114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今天,我们仍然生活在亚当?斯密所阐述的商业时代。我们曾经高声赞扬《国富论》,将《道德情操论》束之高阁。甚至有人认为斯密的道德论述不值一提,或将其划归为功利主义的学说。实际上,斯密构建的是一种既不同于休谟的功利主义,也不同于康德义务论的独特范式。对斯密道德论述的仔细探查后就会得出斯密赞成美德学的结论。由此,对斯密美德论述的人性基础、结构、特点以及当代价值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斯密的思想系统,而且可以为今天的道德教育和社会建设提供良方,具有积极的时代价值。本论文的成功全赖于是否能使人们认同以下两点:一是斯密美德思想的人性基础是同情与自爱,二是斯密是否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商业社会中道德堕落不足的策略及其有效性。故本论文的探讨线索也在于此。本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对亚当?斯密不足和两只“看不见的手”进行了浅析。旧亚当?斯密不足似乎尘埃落定,新亚当?斯密不足又浮出水面。为何会产生如此持久的争论?究其根本还在于没有弄清楚斯密的真实思想:《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斯密都认为社会(同情或合作)和自私(自利或自爱)是同等重要的;“看不见的手”是亚当?斯密最著名的思想之一,后来被人们过度解释,将斯密划为自由放任论述的创始者,实际上,斯密只是强调“看不见的手”这种无形力量的引导作用,这才是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义;上面陈述的不足是没有将《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联系起来探讨以而产生的对斯密思想的简化、曲解与误解。由此,要了解真正的亚当?斯密,就应该把《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联系起来探讨。第二章主要探讨利益与美德的联系。商业资本的逐利性使利益与美德的冲突比以往任何社会都更为彰显,斯密早就意识到这一不足并力图寻求两者的双赢;利益和道德相协调具有人性基础,我们不能只看到利己,觉得人生在世只图金钱和利益,也不能只看到利他,觉得人可以成为天使只讲道德。因为人自然是既利己又利他的,故要求人们在利己的同时考虑他人,在逐利的同时求德;利益和道德相协调具有现实性,斯密告诫我们在追逐财富的同时培养美德就能找到两者的平衡点。第三章对斯密的同情原则进行了探讨。第一节对斯密同情概念的含义和渊源进行了浅析。总结出斯密关于同情的三层内涵,认为斯密的同情论述源于休谟和哈奇森旳思想又与他们不同,与卢梭却有着极大的相似性;第二节探讨了同情与公正旁观者及理性的联系,认为斯密的公正旁观者思想是支撑斯密同情原理大厦的基石,也是斯密将同情与理性相结合的明证;第三节在浅析道德判断中情感与理性相博弈的基础上,得出斯密对此的看法:情感是道德判断的源泉,同情是道德判断的主要源泉,而道德判断的源泉却不仅仅在于同情。第四章对斯密的自爱原则进行了探讨。第一节主要浅析了斯密关于自爱的两层面三阶段。两层面指物质和精神层面,三阶段就精神层面而言,由低到高包括喜爱赞扬、喜爱真正的光荣和喜爱美德,分别产生审慎、慷慨和仁慈三种基本美德;第二节在浅析自爱、自利和自私联系的基础上得出:《国富论》中的自利主要是指物质层面的自利,《道德情操论》中的自爱既有物质层面的自爱也有精神层面的自爱,物质层面的自利有时会等同于物质层面的自爱,而自爱与自利无论如何都不是自私的性情;第三节关于同情、自爱和爱人之间的联系,认为同情和自爱是爱人的基础,自爱经由同情转化成爱人;第四节将康德与斯密关于自爱的观点做了比较,进而得出自爱可以成为美德的基础。第五章着重浅析了斯密的美德论述。斯密在批判四种美德学说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美德论述,认为美德是公正的旁观者根据社会的普遍道德规则所推崇和赞美的那些品性。对斯密而言,商业社会中道德腐化所带来的恶可以通过美德的培养来改善。审慎可以解决由商业繁荣所导致的不安和焦虑;仁慈可以解决商业个人主义所致的异化、漠不关心和同情的抑制;正义是任何一种社会有着的基本美德,商业社会自然也不会例外;自制是德性完美和德行合宜所必需的美德。所以,斯密提出了包含审慎、正义、仁慈和自制的美德论述,而没有提出包含其他美德的论述。第六章对斯密美德思想进行了评析。包括斯密美德思想的归属、特点、局限性和当代价值四个方面。斯密的道德论述属于美德学;其特点为策略上都重特殊性轻规范性,内容上努力减少我们对个人利益的感受,以人性原则为基础,看到了人的社会性并将道德置于社会大环境中讨论;其局限性为是经验性的,欠缺制度保障,有着循环论证和相对主义以及不彻底性;其当代价值在于有利于我们应对当前的道德困境,建立自律型道德论述系统,改善个人品德以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关键词:亚当·斯密论文美德思想论文同情论文自爱论文

    摘要6-8

    Abstract8-11

    引言11-23

    一、国内外探讨近况12-17

    二、本论文的探讨思路及革新点17-20

    注释20-23

    第一章 寻找真正的亚当·斯密23-45

    1.1 作为《国富论》基础的《道德情操论》23-26

    1.2 “亚当·斯密不足”26-36

    1.2.1 历史由来27-29

    1.2.2 “亚当·斯密不足”在亚当·斯密那里并不有着29-35

    1.2.3 “亚当·斯密不足”在当代社会成为难题35-36

    1.3 两只“看不见的手”36-41

    1.3.1 “看不见的手”的原义36-38

    1.3.2 “看不见的手”的实质38-40

    1.3.3 “看不见的手”的影响40-41

    注释41-45

    第二章 利益和美德45-63

    2.1 求利抑或求德45-46

    2.2 利己与利他46-54

    2.2.1 利己与利他之辨46-49

    2.2.2 人自然是既利己又利他49-54

    2.3 财富与美德54-60

    2.3.1 追逐财富与培养美德可以并行不悖55-57

    2.3.2 寻求财富与美德的平衡点57-60

    注释60-63

    第三章 同情论63-82

    3.1 同情及其渊源63-67

    3.1.1 同情与道德想象63-65

    3.1.2 斯密同情原理的论述渊源65-67

    3.2 同情、公正的旁观者和理性67-72

    3.3 同情和道德判断72-78

    3.3.1 道德判断:理性和情感相博弈72-76

    3.3.2 同情:道德判断的主要源泉76-78

    注释78-82

    第四章 自爱论82-99

    4.1 自爱的界定82-87

    4.1.1 自爱的思想史脉络82-84

    4.1.2 斯密关于自爱的两层面三阶段84-87

    4.2 自爱、自利和自私87-90

    4.2.1 自爱不同于自私87-88

    4.2.2 自爱不同于自利88-89

    4.2.3 自私、自利和自爱89-90

    4.3 自爱、同情和爱人90-93

    4.3.1 同情与自爱是爱人的基础90-91

    4.3.2 斯密论同情、自爱与爱人91-93

    4.4 自爱和美德93-96

    4.4.1 康德:自爱不能成为美德的原则93-95

    4.4.2 斯密:自爱可以成为美德的基础95-96

    注释96-99

    第五章 亚当·斯密的美德论述架构99-120

    5.1 批判四种美德学说99-103

    5.2 斯密美德论述的人性基础103-107

    5.2.1 同情是美德的基础之一103-104

    5.2.2 同情与自爱相结合才是斯密美德论述的人性基础104-107

    5.3 斯密的美德论述结构107-113

    5.3.1 审慎是最有用的美德107-108

    5.3.2 正义是最基本的美德108-111

    5.3.3 仁慈是最尊贵的美德111-112

    5.3.4 自制是最重要的美德112-113

    5.4 斯密美德论述的有效性113-116

    注释116-120

    第六章 亚当·斯密美德思想评析120-141

    6.1 斯密道德论述的归属120-124

    6.1.1 功利主义、义务论和美德学120-121

    6.1.2 斯密反驳功利主义121-122

    6.1.3 斯密反驳义务论122-124

    6.1.4 斯密赞成美德学124

    6.2 斯密美德思想的特点124-128

    6.2.1 策略上重特殊性轻规范性125-126

    6.2.2 力图减少我们对自己利益的感受126-127

    6.2.3 具有深厚的人性基础127

    6.2.4 强调人的社会性,将美德置于社会环境下讨论127-128

    6.3 斯密美德思想的局限性128-131

    6.3.1 没有道德形而上学基础128-129

    6.3.2 欠缺制度保障129

    6.3.3 有着循环论证和相对主义129-130

    6.3.4 有着不彻底性130-131

    6.4 斯密美德思想的当代价值131-138

    6.4.1 有利于应对当前的道德困境131-135

    6.4.2 有利于建立自律型道德论述系统135-136

    6.4.3 有利于改善个人品德136-137

    6.4.4 有利于解决社会不公不足,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137-138

    注释138-141

    附录一:亚当·斯密生平年表141-144

    附录二:亚当·斯密著作集144-145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