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家庭教育 >谈述新时期新时期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构建

谈述新时期新时期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构建

收藏本文 2024-03-17 点赞:4683 浏览:1157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作者简介:谭秋浩,广东医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处处长。(广东东莞/523808)
摘要: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过渡,大学地域的扩张已成为应有之势,多校区大学也随之应运而生。在此过程中,多校区校园文化的协同发展也成为摆在很多高校面前的难题。本文从高校跨区域多校区办学模式的视角,探讨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改进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多校区;跨区域
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内隐的精神实质,并对师生产生渗透、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从广义上讲不仅包括以大学的精神、品格、校风、校训等为内核的精神文化,还包括以建筑风格、硬件设施为主的物质文化以及以规章制度、管理架构为基础的制度文化。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张,多校区办学模式在促进了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跨区域建校区的高校在校园文化建构的过程中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高校跨区域多校区办学模式兴起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从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过渡,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此过程中,高等学校通过自身力量的整合或者与社会资源的整合,产生了很多新的办学模式。多校区大学便在这种背景下出现,这种模式有效缓解了校本部办学空间不足的问题,实现了高校办学规模的快速增长。据统计,截至2010年末,我国80%的高校都采用这一发展模式。多校区发展模式为整合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空间、提升教育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高校跨区域多校区办学模式是高校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更为特殊的模式,是我国经济发展和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产物。本文把跨区域多校区办学模式界定为由于主校区规模有限,在其他市(地区)或者省扩建分校区而形成的多校区高校,它只有一个独立的法人地位。这种模式的产生一方面是随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提高,民众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量急剧增大,原有的校区面积已经满足不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高校寻求地域的扩张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一些在改革开放政策带动下新兴的城市,其人才缺口大,人口素质和人文气息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不相匹配,因此,为了提高自身的发展后劲,该类城市全力提供条件吸引著名高校兴办校区。在这种背景下,跨区域的多校区大学便应运而生。其中,以1984年11月创建的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为龙头,很多大学跨区域的校区纷纷建立,1999年成立的珠海大学园区先后吸引了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等学府进驻成立分校区。

二、新时期跨区域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构的现状

(一)新校区校园文化底蕴相对薄弱

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的短缺和成本的限制,几乎所有高校的新校区都设立在城市的边缘地带。由于这一地缘特点,使得这些分校区难以接受主体城市的文化辐射,甚至还会受到校区周边恶性文化的影响。此外,校园文化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延续性,而新校区远离主校区,又没有任何文化积淀,因此,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基础薄弱,还要对抗不良文化的冲击,新校区校园文化的稳定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主分校区校园文化出现断层

采用跨区域多校区发展模式的大学新老校区之间的地理距离太远,距离造成了主分校区间沟

源于:标准论文格式www.udooo.com

通的困难,老校区深厚文化积淀由于空间的阻隔很难辐射到分校区,使得分校区在文化深度上往往很难跟主校区相媲美。此外,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特色,这也容易形成文化上的分流,造成文化传承上的断层。

(三)校区间沟通交流比较困难

对于跨区域多校区高校而言,由于时空的限制,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很多领导要往返于两个校区处理政务,有一些老师要兼顾不同校区的课程,不同校区的学生交流更是稀少。在举办一些大型活动时由于空间的限制只能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校区进行,这对于活动的整体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新时期跨区域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瓶颈

(一)校区距离

跨区域多校区高校最典型的特点是校区间距离较远,一般分布在不同的市甚至省,这成为此类高校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瓶颈。比如广东省某高校主校区位于湛江市,分校区位于东莞市,两市相距500多公里,单程行驶需7个多小时,这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多不便。尽管学校有往返两个校区的公务车,但是交通费用的支出是一笔不小的数额。校区距离使得跨区域的多校区高校在校园文化的发展中很难同步,也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

(二)校区所处的不同文化氛围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同的文化氛围又对生活其中的人产生不同的作用。跨区域多校区高校的主校区一般发展比较完善,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属于本校的特色文化,处处彰显着该校的大学精神。而分校区由于建设较晚,校区距离较远,生活在其中的师生很难感受到主校区的文化精髓。在对一所跨区域多校区高校的分校区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大概90%的学生大学在读期间从未去过该校的主校区。不深入其中怎能感受到主校区博大的文化精神?因此,生活在不同文化氛围中的师生会开展不同的校园文化,不同的校园文化又会塑造不同的文化氛围。

(三)新校区的周边环境

跨区域多校区高校形成的历史条件之一是部分新兴的工业城市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此类高校的新校区一般建立在工业化程度较高城市的边缘地带。比如珠海的大学园区和东莞的松山湖工业园区。远离中心城区的地理位置对新校区的发展起了很大的限制,治安欠佳、文化断层、交通不便等都制约着新校区的发展,使得新校区的文化建设从零起步,而且还受得负面文化的影响。

(四)教职工对新校区的归属感不强

归属感是外界环境作用于人而产生的一种内部主观意识,这种作用结果又进一步影响着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对于跨区域多校区高校而言,分校区的教职工大部分是从主校区调过来的,他们虽然在分校区工作,但是他们的人际关系、亲属甚至资产还都在主校区所在的城市,这就造成了大部分教职工工作时间在分校区,周末或者检测期又会回到主校区,使得这部分教职工仅仅把分校区当成工作的地点,而没有从内心深处对分校区产生归属感。在对一所此类高校的分校区教职工进行的调查的研究中发现,该校区大概75%的教师是从主校区调任的,在这部分教师中有大概50%的教师认为如果有机会他们愿意回到主校区。教职工对分校区的归属感较弱也阻碍着校区校园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四、新时期跨区域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继往开来,加强校园文化创新力度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精神状态,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持续性、稳定性和延伸性等特点,这也要求跨区域的多校区大学在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继承学校传统的、优秀的文化精神,与此同时,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的创新力度。[3]这不仅包括校区文化活动的内容创新,还包括校区之间文化交流的方式创新。此外,在进行精神文化创新的同时,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创新也不可忽视。比如,新校区在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建设与主校区一脉相承的标志性建筑或者历史人文景观,使师生在分校区也能捕捉或者感受到主校区的辉煌历史和文化积淀。

(二)立足实际,开展校区特色文化

跨区域多校区大学的校区由于地理距离较远,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完全不同,因此在进行校园文化的构建过程中必须要立足各校区实际,开展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第一,根据校区学科专业的特点,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跨区域的多校区大学的学科设置上,一般是把不同的学院划分在不同的校区,此时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根据本校区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特色活动。比如理工科学院较多的校区要开展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活动吸引学生的参与。第二,依托潜在资源,开展校区特色文化。每个高校或校区周边都有其他高校,这些学校拥有地缘优势,文化认同感较强,因此联合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也是促进校园文化多样化的途径之一。对于跨校区高校的分校区来讲,联合举办校园文化活动的可行性更强。比如一些高校云集的大学城区,两个甚至几个高校的分校区可以加强沟通,举办一些校园文化活动。
(三)注重统

一、实现校区文化协调发展

注重统一是指坚持校区文化的主体性引领作用,即要强调全校文化在各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坚持一个学校,一个品牌,一个文化传统,一个精神理念。因此,要特别强调发挥校本部优秀的文化资源的辐射源作用,加强两个校区文化的融合,达到营造良好的、统一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目的。在这一点上,对学校的文化精神、名人事迹、光辉历史进行大量的宣传,进一步培育跨区域校区的师生员工对母校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归属感。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给分校区教职工和学生提供去主校区参观、培训、学习的机会,使师生身临其境接受学校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主校区的精神文化在分校区得到传承与发扬。

(四)利用网络,打造数字化的校园文化

跨区域多校区高校因校区地理位置相距较远,使得校园文化在建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利用网络不受时空限制的优点,会大大提高多校区校园文化建构的深度和广度。利用网络,学校的许多教学和管理行为都可以通过校园网来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校的管理主体之间的交流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比如,学校网站是凝聚全校师生的纽带,因此建设信息量大、美观、实用的网站可以有效增强不同校区学生对学校的整体认同感;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和合适的师生利益表达渠道有助于学校文化的建设;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在校区间举办一些大型的、参与度广的活动可以实现校区间的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比如某高校举办的最能体现校园特色的微博内容评选活动。[4]
在大力打造数字化校园文化的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建立数字校园,重点在于硬件设施建设。要想充分利用网络,解决校区间的文化建设问题,硬件设施的大笔投入必不可少。据调查,大部分跨区域多校区高校都拥有比较先进的数字化设施,可以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两校区同时不同地举办会议,而且大多高校专门设立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负责学校数字化校园的统筹、规划和建设工作,负责学校信息化、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和技术支持。第二,规范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多校区高校在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对网络环境的管理显得格外重要,尤其对于分校区而言。分校区一般建在城乡结合部,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这使得学生的课余生活很单调,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也就相应的增强了。正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兴趣广泛但分辨能力差,他们在大量的信息面前常感到无所适从或者被错误的信息误入歧途。因此,净化网络环境,帮助学生分辨是非,合理、正确运用网络,为大学生提供适宜、安全、宽松的文化大氛围。第三,培养师生使用网络的意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师生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师生要有使用网络的意识。数字化的教学已经摆脱了传统的以纸和笔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因此,师生要适应这种转变,多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工具比如聊天或以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交流。
总之,校园文化的建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www.udooo.com

于跨区域多校区高校而言,要以本大学的精神为轴心,以主校区文化为基础,充分发挥分校区的能动性,实现主分校区校园文化的融合统

一、建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钟丽萍等.扩展型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
王景瑞.中国大学异地办学的现状及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7.
[3]谢子娟,翁楚歆.略谈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传承与创新[J].琼州学院学报,2010(8).
[4]徐位良.以数字化促进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实践与应用,2011(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