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医学 >> 临床医学 >简析躯体中西医结合治疗躯体形式障碍初期临床观察

简析躯体中西医结合治疗躯体形式障碍初期临床观察

收藏本文 2024-01-18 点赞:7281 浏览:2217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躯体形式障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点的神经症。病人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有着某种躯体障碍也不能解释所诉症状的性质、程度,或其痛与优势观念。经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尽管症状的发生和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或冲突密切相关,但病人常否认心理因素的有着。躯体形式障碍属中医学“郁证”、“不寐”,“惊悸”、“痞满”、“嘈杂”等病证范畴。它是现代医学中各科常见的病,常被误诊为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消化系统基本,患者往往反复向不同医生求医,亦难有长期的疗效,。参照中医与之对应的症候及病机浅析,躯体化障碍患者由于情绪障碍体现如焦虑、抑郁、狂躁等不显著。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整体,身心不可分。患者说的躯体症状能反映心理状态。躯体症状与心理不足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心循环。多数抗抑郁药物有着一定的不良反应,如激越、焦虑、腹泻、失眠、恶心呕吐、口干、眩晕和便秘。然而不同性质的不良反会应因药物种类而偏重,例如NE再摄取抑制剂容易引起震颤和失眠;5-HT再摄取抑制剂容易引起恶心呕吐、头痛和失眠;具有额外抗组胺能作用的药物会引起嗜睡及增加食欲。度洛西汀为5-HT和NE再摄取双重抑制作用的抑郁药物,本药物除了用于治疗抑郁症外,还用于各种躯体症状为主的情绪障碍,为首个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利用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疼痛。其不良反应亦与其双重抑制作用密切相关,文献报道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1)口干,心动过速,睡觉障碍2)头痛,体重减轻,恶心呕吐,腹泻[3]。这些不良反应主要在治疗初期出现,影响了病人对治疗依以性,是导致中断治疗的主要理由之一与化学药物比较中药依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中毒性反应和停药反应及依赖性均显著低于抗精神类药物。中西药物合用在不降低药物疗效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减少副作用发生率,是中医药工作者一直关注的不足,本论文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策略:本探讨根据病人意愿,分别入组中药组、西药组或中西药组,分别采取中药、西药及中西药组3种策略干预策略对103例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进行对照观察,对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进行统计比较和浅析。探讨结果表明:1治疗副反应量表的三组间比较西药组与中西药组和中药组之间有着统计学差别,中西药组的副反应基本与西药组一致,中药组的副反应低于西药组及中西药组,其余无显著副反应,为三组中最低。西药组有第1周3例病例因不良事件而中止治疗。中药组无因不良事件退出的病例。中西药组在不良事件较西药组低,考虑中药参与在减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上有一定作用。2症状改善情况2.1躯体形式障碍量表2.1.1阳性项目总数。三组阳性项目总数干预后下降幅度相当,中药组与西药组和中西药组在改善躯体症状方面改善程度基本一致。2.1.2以系统症状发生率比较中药参与对消化系统的症状改善较单纯西药组显著,而且中药组参与干预,所改善的症状范围相对广泛,与上面陈述的比较结果一致。2.2中医症状观察表2.1.1阳性项目总数根据数据浅析后,三组总阳性项目总数在干预后下降幅度相当。西药组第2周开始症状整体上改善,而中药组各项症状比西药组更早得到改善;中西药组合并用药后,症状改善未如一般认为理想,具体理由需要进一步探讨。2.2.2症状改善情况比较中药组能改善大部分症状,但各症状改善称帝有着差别。综合胸闷,腹胀,头昏,心慌,抑郁,急躁等症状,根据中医论述这些所改善的症状均与肝郁气滞因素密切相关,这符合中药组基本方所具备的药效。反之西药组在部分症状的发生率改善幅度较大,但以各涉及症状未如中药组广泛。中西药组改善症状为3组中最少。以上结果表明,西药度洛西汀对心境障碍改善时间较中药组提前1周改善,中药组虽在第2周心境改善,但程度上不及西药组及中西药组。一般认为,中西医结合运用具有提升疗效和降低不良反应的效能。然而,在本探讨中尽管中西医结合组降低了度洛西汀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总体疗效高于中医组,但低于度洛西汀组。显示出低毒但并未体现出增效,与通常中西医结合实现“减毒增效”的设想不尽一致,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未必一定是1+11。其理由,可能与中医治疗的定位、辨证论治的准确性,也与选方用药的经验有密切联系。目前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西药具有一定副作用,中医如何通过正确的辨证论治改善这些副作用,中西医结合实现“减毒增效”的具体方式和定位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本探讨有着的不足有:作为一项在门诊进行的初步临床探讨,未能实施完全随机入组,同时由于入选病例数量较少,确切的结论有待今后进一步设计严格的探讨证实关键词:躯体形式障碍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度洛西汀论文不良事件论文

    中文摘要7-10

    Abstract10-15

    前言15-17

    1 综述部分-躯体形式障碍综述17-29

    1.1 西医部分17-24

    1.1.1 躯体形式障碍诊断的历史回顾17

    1.1.2 流行病学17-18

    1.1.3 病因18-19

    1.1.3.1 家庭教育18

    1.1.3.2 家庭因素18

    1.1.3.3 情绪因素18-19

    1.1.3.4 社会文化19

    1.1.4 临床体现19-20

    1.1.5 诊断标准20-21

    1.1.6 辅助诊断量表21-22

    1.1.6.1 躯体形式症状蹄查量表22

    1.1.6.2 神经精神病学临床评估表22

    1.1.7 治疗22-24

    1.1.7.1 药物治疗22

    1.1.7.2 认知行为治疗22-23

    1.1.7.3 心理支持23-24

    1.1.7.4 健康指导24

    1.1.7.5 强化社会支持系统24

    1.1.7.6 森田疗法24

    1.1.7.7 电休克治疗24

    1.2 中医部分24-29

    1.2.1 病因病机25

    1.2.2 辨证论治25-26

    1.2.2.1 辩证要点25

    1.2.2.2 治疗要点25-26

    1.2.3 专方专药探讨26-27

    1.2.4 其他疗法27-29

    1.2.4.1 穴位埋线27

    1.2.4.2 针灸27-29

    2 临床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躯体形式障碍初期临床观察29-57

    2.1 探讨策略29-32

    2.1.1 资料来源29

    2.1.2 病例选择标准29-30

    2.1.2.1 西医诊断标准29-30

    2.1.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30

    2.1.3 纳入标准30

    2.1.4 排除标准30-31

    2.1.5 剔除标准31

    2.1.6 脱落标准31

    2.1.7 病例分组31

    2.1.8 治疗案例31

    2.1.10 观察指标31-32

    2.2 数据处理与浅析32

    2.3 结果32-52

    2.3.1 一般资料32

    2.3.2 基线情况32-35

    2.3.2.1 各组年龄分层情况32-33

    2.3.2.2 躯体形式症状筛查量表(SOM7)33

    2.3.2.3 中医症状观察表33-35

    2.3.3 干预后情况35-52

    2.3.3.1 治疗副反应量35-37

    2.3.3.2 躯体形式症状筛查量表37-42

    2.3.3.3 中医症状观察表42-52

    2.4 讨论52-56

    2.4.1 治疗副反应量表52-54

    2.4.1.1 三组间比较53-54

    2.4.2 症状改善情况54-56

    2.4.2.1 躯体形式障碍量表54-55

    2.4.2.2 中医症状观察表55-56

    2.5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策略的深思56

    2.6 不足与展望56-57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