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医学 >> 临床医学 >简论脑出血D二聚体和高血压脑出血预后要求

简论脑出血D二聚体和高血压脑出血预后要求

收藏本文 2024-04-01 点赞:5544 浏览:1577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ICH)患者治疗历程中血浆D-二聚体(D-dimer,简称DD或DDI)水平,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变化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联系。1、探讨对象:选择以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二病区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年龄38-78岁,平均57.5±12.80岁,男27例,女33例。以发病到入院时间3—16h,平均7.4±4.3h。出血理由:高血压脑出血。有高血压病史2-28年或入院时血压≥140/90mmHg(1mmHg=0.133KPa)。入院时血压110-180/80-100mmHg36例,181-220/101-120mmHg19例,≥221/121mmHg5例。心率60次/min4例,60-100次/min45例,101-140次/min11例。呼吸15次/min2例,16-20次/min46例。21-35次/min12例。神志清楚16例,嗜睡12例,昏迷32例。本探讨行手术治疗者排除范围之外。CCS评分0-15分13例,16-30分24例,31—45分23例。根据患者出血量分为三组,脑出血量≦10ml者7例,10-30ml者38例,≧30ml者15例。脑出血破入脑室13例,未破入脑室47例。另选我院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40例进行对照(对照组)。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55.20±15.30岁。无高血压、糖尿病,房颤,肝肾疾病及凝血机制障碍,近期一月均未用影响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活性的药物,并知情同意进行试验。2、实验策略: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查体,神经系统检查,及实验室检查。24小时内病情变化着给予复查颅脑CT。幕上出血≥30ml,幕下出血≥10ml者详细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选择手术或保守治疗。出血破入脑室并脑室铸型患者给予行手术或锥颅脑室引流术。脑干出血行保守治疗,本组所有患者已排除手术及锥颅脑室引流者。患者入院后常规给予吸氧,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检测监测,抬高床头10-15o及防止并发症治疗。药物治疗常规给予脱水降颅压,止血,营养神经,改善脑代谢,制约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对症治疗。所有入选病例在发病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进行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入院时及发病一月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通过CT观察出血量、出血部位、是否破入脑室。结果:脑出血组D二聚体水平(1.62±0.54)与对照组(0.46±0.27)相比有统计学作用((P﹤0.05)。可以看出脑出血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略高于男性。D二聚体水平在患者发病后(1.62±0.54)与对照组(0.46±0.27)相比就立即开始升高,至第三天(2.65±1.28)达到顶峰,以后缓慢下降,至第十四天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统计学作用(P﹥0.05)。在显著进步组(1.17±0.13)与进步组(1.41±0.34)相比具有统计学作用(p0.05);进步组(1.36±0.21)与无变化组(1.64±0.27)相比具有统计学作用(p0.05);无变化组(1.64±0.27)与恶化组(1.73±0.32)相比具有统计学作用(p0.05);恶化组(1.73±0.32)与死亡组(1.87±0.45)相比无统计学作用((p0.05));同时也可以得出患者出血量集中分布到L组,占总例数的55%。说明脑出血量往往较大。无变化组与预后不良组(恶化+死亡组)在此组患者中比例占到33%,说明脑出血总体预后不良。另外可以看出差分率随着D二聚体的升高而降低。通过对患者疗效的统计浅析,我们发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往往不建全,这大部分集中在无变化、恶化、死亡组。即脑出血高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而且死亡患者集中分布在大量出血组。结论:HICH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健康人群升高;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差分率、预后相关。患者预后不良随着D-二聚体升高而升高。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论文D-二聚体论文差分率论文预后论文

    摘要4-6

    Abstract6-10

    探讨背景10-12

    对象与策略12-15

    结果15-18

    讨论18-22

    结论22-2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