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格式 >简论阶级再论卢卡奇之《历史和阶级意识》和当代中国

简论阶级再论卢卡奇之《历史和阶级意识》和当代中国

收藏本文 2024-03-03 点赞:25509 浏览:11147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卢卡奇的贡献是非比寻常的。由于时代的特征,他的思想曾引起世人过多争议,但是在从今天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很多他的思想痕迹。
【关键词】卢卡奇;阶级;中国
1006-0278(2013)03-230-01
《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1885-1971)的所有哲学著作中影响最大,也许也是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卢卡奇在一战中作为红军指挥员和党的领导人之一,是位优秀的政工人员。但他在学术和了理论方面的建树更是卓越。首先就表现在他的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对现实的探索;其次,他在哲学和美学方面的成就也是不凡。他是二十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

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www.udooo.com

。“马克思的《资本论》表明工人阶级应该有自己的清醒意识而不是随波逐流,可是卢卡奇发现社会底层并不是按照自己的阶级思想作为而是按照中产阶级即背离自己的阶级的思想。”就如今天中国有些马克主义理论研讨者警示的:有些农民工若都成了政协委员,就不能保证还都是农民工,因为我们的农民逆来顺受这么久,加之中国思想中“官本位”做祟,社会底层的群众缺乏的不仅是物质,更主要的是精神层面的追求。
卢卡奇在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表明:“对时代的认识,时代产生怎样的变化,对时代的定位很大程度决定了对自己的科学定位。”卢卡奇认为:“时代是变化的。”当时战争就是因为帝国主义矛盾太大所致,却并没有导致无产阶级在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功,而是在相对贫困的沙俄,说明这个时代确实发生了变化。
卢卡奇看到了时代的变化,对时代进行反思,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哪些东西可以抛弃,抛弃这些东西之后马克思主义仍不失为马克思主义,这些东西是什么。卢卡奇认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方法,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不在于某一个具体的命题,而在其方法论。”
卢卡奇尤为重视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是把握世界的一种辩证方法。”卢卡奇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一种革命的辩证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不是命题,是种革命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归根结底就是一种方法。
卢卡奇在这本书中表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关系的独特的理解。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即意味着理论要掌握群众,通过掌握群众变成一种力量,就是理论的主观能动性。还有就是对世界的总体性把握,这是辩证法和其他“主义”的根本不同之处,马克思主义看问题具有全面性和立体性,而资产阶级的方法论永远只能抓住某一方面,非常片面。
总之就是理论思想具有主观能动性,对人的行为塑造作用非常重要。没有不具备理论前提的行为、思想。要有革命的辩证法,对世界全面把握,能看穿“物化”、“异化”的片面性。那么今天中国执政理念所坚持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什么呢,就是党的思想路线加上与时俱进。
坚持马克思主义,只要方法还在,就永远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一资产阶级和伯恩斯坦的和平掌握工人运动都是只见现实不见精神层面,见物不见人,今天看来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卢卡奇批判“经验主义”,倡导用辩证法来看清事实。面对世界不同,每个人的选择就会不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就会不同。而事实是一定的,当和人发生关系时就取决于人的理论框架。
世界在不同模式下造成的后果不同。如当前的“城市被幸福”,因为指标不同,得到的结论就不同。怎样看待事实取决于人的理论素养,理论架构。卢卡奇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而这是对今天中国青年一代启示最大的一点,当今网络时代,微博、BBS、微信早已充斥每一个角落,表面是我们更加理性了,可其中更多的是“评头论足”喜欢批评却却又缺乏批判性思维。
卢卡奇还强调了“无产阶级要有阶级意识。”要从自在阶级上升为自为阶级。无产阶级必须消灭资产阶级统治它的那些违背人性的受迫条件才能真正解放自己。无产阶级获得使命的意识不是天生的,所以需要先进分子来创造和传播这种阶级意识,就如今天中国的农民工群体,他们自己并不了解自己在改革开放中的角色和自己的历史使命,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觉悟。中国社会的最大红利再改革开放前是城乡分割,改革开放后就是农民工。农民工在中国制度体系中没有明确的位置,他们自己没想要位置,所以这个“红利”就要打上引号了。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知识分子应该“挑大梁”,涌现一批如卢卡奇那样的思想家。可是当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有社会良知的工人阶级的社会群体,很多人是各为自己利益。这是值得我们的民族深思的一个大问题。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给我们很深启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逃不了“异化”、“物化”,但关键是不能太“异化”,要真正享受生命。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当代中国市场,适应时代新的需要发展。加快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美好愿望,建设“美丽中国”。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