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格式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经典表述与其当代价值查抄袭率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经典表述与其当代价值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3-18 点赞:18309 浏览:7423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重要概念,进行意识形态批判实际贯穿了他们一生的理论生涯。他们在批判过程中充分论证了旧的意识形态的“虚检测性”问题,揭示了其产生的认识论根源、阶级基础和相应的社会背景,并论述了一般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公共性品质。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彰显了巨大的理论品质和理性光辉,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当代价值
1004-0544(2012)08-0005-06
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科学中是最难以把握的概念”,它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作为现代政治建构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意识形态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有人认为,马克思对意识形态“从未进行系统的论述”,意识形态只是他用来批判形形色色意识形态形式的工具和标签,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概念更是模糊不清的;有人认为,恩格斯虽在晚年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完善,也只是沿着马克思的思想理路加以补充和发展,没有真正跳出马克思意识形态的理论框架。这些观点虽有失偏颇,但也在侧面警示学术界,对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的理解和把握,不应脱离他们经典文本的具体语境去一般性地谈论,否则就客观上造成了对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解读上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在当代,到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探寻意识形态理论,正本清源,成为政治一社会学科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

一、马克思、恩格斯论“意识形态”的虚检测性及其根源

在学界,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存在颇多争议,理论家们都无法以严密的逻辑论证和深刻的理论分析说服他人,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并为现实提供参考,因此,从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探寻解读有关意识形态的经典表述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意识形态”一词被广泛使用于学术话语和社会生活中,马克思、恩格斯虽是意识形态问题的奠基人,但却不是意识形态概念的创立者。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在《意识形态原理》(1801年)中首次提出“意识形态”这个术语,在法语中,“ideologie”的原意是“观念学”。在特拉西和观念学家们那里,“意识形态”只是作为观念科学出现,因为它过分强调感觉的作用,对宗教和世俗权威造成威胁,从而受到拿破仑的否定和压制,后来就被视为一种空想和幻想,同虚检测意识、歪曲现实联系在了一起。
马克思、恩格斯最早使用意识形态范畴是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第二部分第五章中,马克思写道:“我们的生活需要的不是意识形态和空洞的检测设,而是我们要能够过恬静的生活。”在这里,马克思批判了力图证明上帝存在的各种错误理论,高度评价和赞扬了无神论思想。在其后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指出:“当他专横地压制资产阶级社会的自由主义(即资产阶级社会的日常实践的政治理想主义)的时候,只要资产阶级社会的最重要的物质利益(即商业和工业)同他的政治利益发生冲突,他就不再顾惜这些物质利益了。他对实业家的鄙视是他对意识形态家的鄙视的补充”。形象地说明了法国革命时代以孔多塞、卡巴尼斯为代表的“观念学派”怎样被称作带有贬义的“空论家”,以及他们的思想被称作“空想”的过程。在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也是从不真实的虚幻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致谢www.udooo.com

论》中,都能找到特拉西意识形态思想的痕迹。不同的是。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分析了意识形态“虚检测性”形成的原因和实质。

1.认识根源: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马克思在被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针对空想家及其所创造的意识形态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揭示了以往意识形态在现实面前的苍白,以及马克思主义与其不同的现实指向,并同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提纲》的基本原则在随后不久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进一步发挥。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称作“意识形态”,这里的“意识形态”主要指“虚幻的观念”。将创造这些观念体系的人称作“意识形态家”,根据他们的设想“人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一切举止行为、他们受到的束缚和限制都是他们意识的产物”。在这里,马克思阐释了“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克服现实社会矛盾的“幻想”的形成过程。此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中指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这个堪称经典式的“意识形态”概念,仍带有贬斥的意味,相对于唯物史观而言,它代表那种认为“意识决定生活”、意识是意识形态家们通过“虚幻”的方式完成的过程的观点。
在批判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欧根·杜林时,恩格斯就指出:“使思维脱离唯一的真实的基础,即脱离人和自然界,而在我们看来思维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于是杜林先生就绝望地陷入使他以‘模仿者’黑格尔的模仿者的面目出现的那种意识形态里。”到了19世纪80、90年代,资产阶级批评家和党内“青年派”思想家不断歪曲和攻击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关系的理论。德国资产阶级学者保·巴尔特发表《黑格尔和包括马克思及哈特曼在内的黑格尔派的历史哲学》,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歪曲为“经济决定论”;党内“青年派”恩斯特在《柏林人民论坛报》(1890年8月9日)上发表《马克思主义的危险》一文,歪曲历史唯物主义。恩格斯在认真研究了他们的各种谬论以后。指出他们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论者,根本不了解辩证法,并借复信之机,坚决回击巴尔特之流和党内“青年派”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种种诋毁和攻击。其中。恩格斯在1893年写给梅林的一封重要书信中指出:“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意识、但是通过虚检测的意识完成的过程。推动他的真正动力始终是他所不知道的。否则这就不是意识形态的过程了。因此。他想象出虚检测的或表面的动力。因为这是思维过程,所以他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他从纯粹的思维中——不是从他自己的思维中、就是从他的先辈的思维中引出的。他只和思想材料打交道,他毫不迟疑地认为这种材料是由思维产生的,而不去进一步研究这些材料的较远的、不从属于思维的根源。而且他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在他看来,一切行动既然都以思维为相似度检测,最终似乎都以思维为基础。”在这里,为了澄清唯物史观,恩格斯揭露了这些资产阶级思想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基础,指出旧的意识形态是思想家们“通过虚检测的意识完成的过程”。并被视为一种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只与纯粹的思维有关的过程。

2.阶级基础: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取代社会的普遍利益

马克思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和《摩赛尔记者的辩护》中,进一步揭露了当时国家法令的欺骗性和虚伪性,看到统治阶级的法本质上是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怎么写作的。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通过社会考察,以大量的事实材料和数据分析,揭露和控诉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表达了对劳苦大众和被压迫民众的深刻同情。《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形成,其中表明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立场和态度,两大对立的意识形态代表两大阶级的不同利益。其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和《资本论》第一卷(1867)等著作中,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在区分物的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给予了全面的考察和把握。并在广泛的意义上考察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现象和价值关系,具体分析了经济利益和经济价值,从而找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的根源和实质,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正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怎么写作的,终归是统治和奴役无产阶级的牢笼和枷锁。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的那样:“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是统治阶级为本阶级利益和统治进行合法性论证和辩护的观念体系。意识形态的虚检测性就在于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的特殊利益,通过意识形态教化实现社会成员对其统治地位的认同和接受。而把本阶级的局部利益描述成全社会的普遍利益。“例如,在贵族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是荣誉、忠诚,等等,而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则是自由、平等,等等。一般说来,统治阶级总是自己为自己编造出诸如此类的幻想。”
另外,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任何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因而它一旦产生就必然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一定阶级意识形态的产生最初是以全社会共同利益的面目出现的,与其他一切非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密切联系,在共同的阶级压迫下不能发展成为特殊的阶级利益。随着革命阶级逐渐上升为统治阶级,其利益也逐渐披上社会普遍利益的外衣。这是因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借助于意识形态,特殊阶级的阶级利益就披上了社会普遍利益的合法性外衣,对民众进行意识形态教化,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对诸多社会思潮进行规范和整合

源于:大学生论文查重www.udooo.com

,企图抹杀自己统治的阶级本质,以获得民众广泛认可和支持,这样旧的意识形态的虚检测性就由此产生了。

3.社会基础:由客观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

无论意识形态产生和存在的认识基础,还是阶级基础,归根结底都是由社会的经济状况决定。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和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尤其是一定时代经济关系导致的物质利益的决定,即:“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映象,总是在客观上受到历史状况的限制,在主观上受到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限制”。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而人们的认识水平总是有限的,真实的阶级剥削和压迫被貌似代表人类一般本性的价值所粉饰,特殊阶级的特殊利益也披上抽象普遍性的外衣。客观上造成了旧的意识形态的虚检测性和欺骗性。而之所以旧的意识形态是一种通过“虚检测的意识”完成的过程,是因为它建立在否定性的经济基础之上。“这些关于自然界、关于人本身的性质、关于灵魂、魔力等等的形形色色的虚检测观念,多半只是在消极意义上以经济为基础;史前时期低水平的经济发展有关于自然界的虚检测观念作为补充,但是有时也作为条件,甚至作为原因。”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在与旧的意识形态存在相对应的社会形态下,否定性的经济基础就会发挥其决定作用,使社会大多数民众面临极少数统治阶级的“虚检测”意识形态的蒙蔽和欺骗。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意识在私有制阶段的一种特定历史表象,其主要特征是“虚检测性”,其实质是理论与现实真实关系的颠倒。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谈到:“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一所制约。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成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因此,在考察社会变革时,“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二、一般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公共性

谈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许多学者都会不约而同地认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是被作为一个否定性或虚检测意义上的范畴来使用的。然而,仔细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我们会发现“意识形态”在马克思理论语境中的特定意蕴和意识形态现象的发展理路。马克思在1 845年写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经把“意识形态”作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个概念来使用,是对“从前的哲学信仰”加以清算和制定新世界观的标志,其中第一卷第一章还出现了“一般意识形态”的提法。马克思、恩格斯语境中的一般意识形态是作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个重要概念来使用的。

1.一般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第一,对物质世界的客观反映性。与唯心主义相反,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从人们的现实物质生活过程中去理解,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又进一步阐述了意识形态对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在不同的财产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其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而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则作了更进一步的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机构,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把“意识形态”看作一个中性的概念,不带有褒贬的意味,只是强调它对物质世界的客观反映性,并由社会存在决定。第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前面谈到旧的意识形态的产生原因时,已经指出了它产生的阶级基础,纵观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不论是谈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还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抑或一般意识形态,他们始终都将意识形态看作是“阶级意识”,因而阶级性是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总是标榜本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意识形态被他们用来表征其物质生产及经济活动,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的呈现,意识形态的功能就是引导和影响人们,以达到对本阶级统治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论证,使得意识形态打上了鲜明的阶级烙印。只要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和社会的普遍利益之间的对立消失,意识形态就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只要阶级的统治完全不再是社会制度的形式,也就是说,只要不再有必要把特殊利益说成是普遍利益,或者把‘普遍的东西’说成是占统治地位的东西,那么,一定阶级的统治似乎只是某种思想的统治,这整个检测象当然就会自行消失”。一切意识形态,无论它隶属于哪一个阶级。都是为一定统治阶级的利益怎么写作,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里又一次论证的那样:“毫不奇怪,各个世纪的社会意识,尽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总是在某些共同的形式中运动的。这些形式,这些意识形式,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
第三,具有相对独立性。针对资产阶级学者和党内青年派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歪曲和攻击,恩格斯晚年既对这些言论给予深刻的驳斥,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反思和完善。1890年10月27日,恩格斯第一次提出“相对独立性”,是在他写给康·施米特的信中。他说:“新的独立的力量总的说来固然应当尾随生产的运动,然而由于它本身具有的、即它一经获得便逐渐向前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它又对生产的条件和进程发生反作用。”也

源于:论文格式范文模板www.udooo.com

就是说,虽然意识形态的根源和本质要从社会物质生活中得到说明,但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总是推动或阻碍社会生产的发展。另外,思想的发展不总是与经济政治发展保持平衡,所以“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18世纪的法国对英国来说是如此(法国人是以英国哲学为依据的),后来的德国对英法两国来说也是如此。”虽然意识形态有其独立的发展道路,和政治经济也不总是一致,但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发展对这些领域也具有最终的至上权力,这在我看来是确定无疑的”,“经济……决定着现有思想材料的改变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式。”

2.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公共性

所谓意识形态的公共性,即意识形态本身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和理论体系,应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在、共同、共有和共享的规范,并被他们广泛认同和普遍践行。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竭力去论证自身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以获得公共性,这是所有意识形态共同的理论旨趣和实践追求。旧的意识形态建立在剥削制度基础上。为维护少数资产阶级的利益怎么写作,它所辩护的是阶级社会中某一个特殊阶级的特殊利益以及这个狭隘“共同体”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本身就具有虚检测性和欺骗性,是“伪公共”和“反人类”的。列宁说过,没有非阶级和超阶级的意识形态,问题的关键在于“为谁辩护和保护谁的利益”。无产阶级从不掩盖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意图,明确宣布要推翻一切剥削制度,最终解放全人类,即“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即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样具有阶级性,但它建立在对社会发展科学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和科学性。另外,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而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即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同全人类的自由解放联系在一起的,无产阶级的生存和命运也是同全人类的生存和命运紧密相连的,并尽最大可能和最大限度地启蒙和动员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勇于践行,这样无产阶级建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获得了真切的公共性。

三、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从事艰辛的理论研究,产生了卷帙浩繁的研究成果。而对各种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形式进行批判性分析贯穿了他们理论研究的一生。并构成了他们唯物史观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当代,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些都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在这种大背景下,重新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蕴含的“意识形态”思想,对我国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使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怎么写作。具有重大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指导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公共性的论述,以及关于意识形态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完全一致,即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论断,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历史地看,集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于一体的“苏联模式”的覆灭,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将斯大林的理论作为判断意识形态领域是非的绝对标准。强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纯洁性”和“唯一性”,忽视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多样性存在的事实,以至于被党内一些人利用来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搞所谓的“和人道社会主义”,最终导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灭亡。苏东剧变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意识形态似乎淡出国际关系视野。表面上不再是世界各国争夺的主要阵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逐渐被卷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多种西方思潮涌入,引起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激荡和冲突,破坏着我国现有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使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产生怀疑,对马克思主义产生逆反、乏味和排斥心理,对中国产生质疑等。面对国内外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国审时度势,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而首要的任务必然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尽管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与世界上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相差一些距离。然而我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却是这些国家无法比拟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意识形态,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指明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但能否增强自身的说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最根本的要看它能否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即最大限度地释放和彰显它的公共性品质。例如:弱势群体问题在中国已经逐渐凸显。他们因为经济地位低下,在政治上处于边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不在乎马克思主义为何物。只关心他们自身最根本的经济利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建设过程中。只有真正关注弱势群体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拥护,才能真正彰显自身的公共性品质,从而减小件发生的概率。中国既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先进的意识形态,是方向和旗帜,更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一旦失去它,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就会迷失方向而陷入一片混乱。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对错误的意识形态要坚决予以批判的论断,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形式之间是相互渗透和影响的论断,要求我们在意识形态建设中正确对待和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身内在的分析批判机制决定了它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也从根本上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时代性和科学性。马克思著《哥达纲领批判》驳斥了以拉萨尔为代表的机会主义观点;19世纪80、90年代,恩格斯又借与康·施米特、弗·梅林等人复信之机,坚决回击了巴尔特之流和党内“青年派”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关系理论的污蔑和歪曲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敏锐的分析力和客观的批判性。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今天,各种社会思潮涌人中国,如:新自由主义思潮、新保守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普世价值等,严重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另外,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也此起彼伏,如:有的人误解马克思主义,把它实证主义化;有的人曲解马克思主义,把它解释为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有的人肢解马克思主义,制造所谓恩格斯反对马克思、青年马克思反对老年马克思等。对诸如此类的错误思潮,我们必须保持坚定的立场和清醒的头脑,并坚决予以批判和抵制。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也不能对其他社会思潮避而不谈,全盘肯定或否定,更不能听之任之,而要怀着一颗包容之心,保持一种健康的对话心态。现在的中国,各种矛盾逐渐凸显,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起经济失调、社会失控和道德失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我国经济成分、分配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意识并存已经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的引导、整合和凝聚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面对现阶段国内形势的变化和社会意识本身的特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在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正确对待和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与其他社会思潮和文化对话过程中,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充分展示自身的理论魅力和优越性,本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吸取更多的精华不断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各种思想理论的相互激荡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虚检测性”和“欺骗性”的论述,以及关于意识形态具有鲜明阶级性的论断,要求我们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坚决抵御西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保持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和实际政策的一致性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超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资产阶级会为维护自身政治经济利益,借助意识形态,为其披上社会普遍利益的外衣,只要否定性的经济基础仍然存在并发挥作用,人类就会遭受虚检测意识形态的蒙蔽。立足当下,随着网络、广播、电视和报刊等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整个世界形成了一个机构繁杂、盘根错节的“地球村”,网络传媒打破了区域间的空间限制,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渠道、和沟通手段,但同时网络互动和新闻媒介在传播过程中显示的弱点也暴露了意识形态工作的薄弱环节,给意识形态领域带来更多威胁和风险。指出:“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必须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指导思想上绝不能搞多元化。”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中国模式的问世,西方国家更是把社会主义中国当做他们最大的威胁,对中国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他们对2008年中国西藏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5·12”事件和2009年新疆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歪曲,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传媒扭曲事实的做法,目的都是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拖垮社会主义中国。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行“西化”战略,宣扬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蜂拥而至,并开始占据一些人的价值观领域。例如充斥着元素的女星来华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西方福利制度和经济政策得到一些人的认可;裹挟着西方个人英雄主义和狭隘人权的各种电影,如《阿凡达》、《我是传奇》等都渗透着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另外,国内外敌对势力把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的共性当做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用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人权、平等、博爱等“普世价值”标准来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妄图改变我国社会发展的方向道路,使中国人民放弃中国的领导。但前提是:什么是“普世价值”?是否真正存在?由谁来界定和解释普世价值?当今世界的话语权、普世价值的定义权掌握在西方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手中,代表的是它们国家利益的话语系统,我国不能一味地以世界流行话语来代替我们民族的话语。西方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文化优势,对一些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倾销和文化输入,当下好莱坞电影、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等典型的美国强势文化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大有占领中国消费市场的趋势,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蚀着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归属感,使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严峻挑战和考验。但如列宁指出的那样:“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我们在建设意识形态的过程中,要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扬的基本价值体现到党和国家制定的实际政策上,使人民享受到社会主义的福祉,真正从心底认同社会主义制度,进而转化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也即是,将意识形态中的价值追求转化为可实际操作的政策,不断让群众得到具体的实惠,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支持。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理论缺陷。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也不例外。一方面,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界定社会现象的特定概念,首先要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但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场合不同语境下使用的“意识形态”概念是不统一的,有时表面上看起来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客观上容易造成人们对其理论上的误读。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意识形态的虚检测性和欺骗性,在他们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权力型意识或思想型权力,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经济权势在思想领域内的延伸,通过建立思想上的统治获得话语霸权,来为本阶级的统治制造合法性依据,这就为意识形态披上了阶级性的外衣,使得人们对意识形态的定位不明,容易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等。因此,我们要对意识形态予以正确定位,既不能太高,更不能贬低,坚决抵制和反对否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淡化论、终结论等错

怎样写论文www.udooo.com

误观点。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是他们创立唯物史观的_个重要范畴,是一个科学的、先进的理论体系,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更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指明了前进方向。
责任编辑 刘凤刚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