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开题报告 >马拉默德小说《魔桶》中犹太精神查抄袭率理工

马拉默德小说《魔桶》中犹太精神查抄袭率理工

收藏本文 2024-01-26 点赞:14725 浏览:5984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摘要】本文拟从犹太文化的角度,剖析美国犹太作家马拉穆德的短篇小说《魔桶》所隐含的犹太精神,包括犹太人的身份意识的觉醒、婚姻的圣神观以及对苦难与拯救的独特理解等三个方面,以期对犹太民族及其文化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关 键 词】《魔桶》 犹太精神 研究
伯纳德·马德默德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犹太作家。之所以称他为犹太作家,不只是因为他的犹太家庭背景,更多是由于他的大量作品都容纳了犹太人的生活经历和背景。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大都是为了躲避纳粹迫害逃到美国的这些犹太人,他们为了生存,试图摆脱战乱和迫害留下的阴影,重构自己民族的道德观。评论家们对马德默德的研究和评论大多都集中在他的作品中强烈的犹太元素以及犹太道德,甚至称他为“说教者”,笔者认为,小说《魔桶》中所体现的作者的“犹太性”(即宣称人人或许都是犹太人)已经走出了狭隘的民族主义,他更多是站在人类命运的高度去审视犹太人的生活经历。

一、犹太人的身份意识

犹太身份是指外界强加或者是主观自愿地被视为犹太人或者与犹太相关的状态[3]。英国小说家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曾说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犹太身份,因为这是个人对待自己是一个犹太人的身份的自我意识,“一个人不管是先承认自己犹太人其次才是一个美国人,或者反过来,这两者不同的身份意识也必然影响着他的行为和态度。”[4]
马德默德曾提醒我们:不要否认自己的民族身份,也不要放弃你的传统,否则你注定会失去你的理想和幸福。不要忘了犹太民族的痛苦的历史,苦难的现实,更不要放弃对犹太民族未来的希望。他认为,在面临重重压迫之时,犹太人的个人自由是微不足道的,而且甘愿忍受苦难或者只拯救自己也是投劳的。只有整个犹太民族的解放才是个人生存和获取幸福的出路。[3]
小说《魔桶》以帮助主人公奥利·芬克尔重新找回自身犹太身份为主线。奥利·芬克尔在小说中是一名犹太法学博士生,但是他却拒绝萨尔兹曼(媒人自身也隐瞒了自己的犹太身份)称他为犹太人。甚至抛弃了犹太民族的优良传统:他把婚姻作为自己事业发展的筹码,因为他的一个朋友告诉他,如果他结婚了的话会有助于他更容易获得众教的信任。不仅如此,他在择偶标准上已经趋向于物质化:结婚的条件是:家庭背景第一,其次是嫁妆的数量,已经各种承诺条件……。①(p17)在某种程度上讲,奥利·芬克尔已经抛弃了犹太人的传统。
但是,芬克尔经过媒人萨尔兹曼的引导和教诲,以及与莉莉(其中一个相亲对象)的深入沟通之后,渐渐意识到自己的痛苦和问题所在。在寻觅他理想伴侣的过程中,他总是由于各种的不足和缺陷而倍受打击,这种失落和空虚“就像六只手把他抓得紧紧的。”①(p523)莉莉的指点和训斥才让他突然意识到他是“以前没有爱过别人,以前从来没被爱过……。”①(p523)因为他“亲近上帝,不是出于对上帝的爱,而是恰恰相反。”他终于得知:只有心中有爱,才能爱上别人,也才能获得别人的爱,而这种品质正是犹太精神的灵魂。而自己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居然迷失了自我,一味地逃避自我,不愿接受自己是“犹太人”的身份,使得自己在夹缝中苦苦地挣扎。芬克尔认清自我后,他的灵魂也得到了提升。在自己被拯救后,在目睹了堕落的斯特拉(媒人的女儿)时,他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影子,也开始了犹太人的使命——拯救他人。
奥利·芬克尔的整个救赎过程不仅反映了马拉默德强烈的犹太身份观,也表露出作者对年轻一代对自己民族身份的忽视和遗忘的担忧,同时他还是坚信老一辈人的拯救一定会让这些迷失的孩子回归正道,也始终坚犹太人是上帝的“选中的人”。

二、犹太人的婚姻观——爱、责任感以及宽容

在犹太人的圈子里,除了认同自己的犹太身份之外,拥有爱和责任感,以及宽容心和同情心也是犹太人的标志。[5]婚姻是犹太人履行与上帝的约定的最可靠方法,婚姻和爱的主题贯穿于小说《魔桶》始终。
犹太人视婚姻为人世间最为圣洁的一件事情,是人类赖以生存延续的基础。马拉默德指出爱心是与责任感是形影不离的,它们不会因金钱和物质的诱惑而动摇或改变。爱必须是无私的,是需要付出的,爱经过生活的锤炼而变得神圣。[6]
爱不仅仅限于两人之间的喜欢和爱慕,还包括对整个人类的责任感,这才是上帝传达给我们宗旨。换而言之,做到真正的爱,必须超越暂时的,把它养成为一种习惯,并积极地付诸于实践,最终在实践过程中将它转化为一种责任感。
小说的开端,误入歧途的芬克尔缺乏对上帝和他周围人们的热爱,所以尽管条件还不错,但也一直未能找一个他所能爱的人。如小说中描述的那样“出了他的父母,他从来没有爱过其他任何人,也或是他没尽他所能地去爱他的上帝,因为他心中根本就没有爱……。”①(p523)心中无爱,自然无法把婚姻看做一种责任。所以无论是寡妇、身份卑微,年纪稍大,还是撇脚的女性,芬克尔都无情地把他们一个个否决,缺少一颗宽容的心,也不能找到一个他能爱上的“不完美”的她。
但是在芬克尔获得救赎之后,他获得了回报,找到了爱,找到了那个他想要付出爱的那个女孩斯特拉,“爱终于住进了我的心里。”①(p528)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爱和责任感之间的关系:责任感是爱与被爱的基础。斯特拉就是那个芬克尔需要付出爱、责任心以及同情的来拯救的那个人。因为她是“还是一个为开化的,不知羞耻感的人……。”①(p527)她是需要被拯救的对象,也就是被上帝“选中的人”芬克尔的心中爱的那个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婚姻的严肃态度,婚姻不是物质上的交易,而是神圣的,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只有拥有爱的人才配上走进婚姻的殿堂。

三、苦难与救赎

在犹太文化中,他们以上帝挑选的子民自居。然而这个伟大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各种残酷的苦难的痕迹:15世纪末被西班牙驱逐出境,19世纪80年代遭受沙俄皇帝大屠杀,再后来就是德国纳粹的大屠杀。但犹太人对自身遭遇是欣然接受的,他们视苦难为生活和传统的一部分,带着这份信念,他们坚强地生活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播撒希望的种子。
在小说《魔桶》里,遭受苦难等于施善,也是犹太人的所应该做的。因为遭受苦难是一种改正错误和洗刷罪恶的途径,它是上帝赐予他们更加的强大和纯洁的途径和力量,也是一种考验,[4]如小说主人芬克尔所言“他是一名犹太人,生来就是遭受苦难的。”①(p523)
普通人是苦难为地狱,但犹太人对苦难的理解则更为透彻,犹太民族甘愿为人类作出牺牲;对他们而言,自己的宽容和苦难将会给他人带来自由和幸福。这也是现代犹太人尽管被称为是没有国家的“流浪族”,但是他们的这种精神仍然是世人所赞许的。
一方面,小说以寻芬克尔觅对象为主线,描写相亲过程。表面上看是几场相亲事,但实际上也是芬克尔的救赎的心路历程。在救赎过程中,他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冲突和折磨,正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这种失败的沮丧在他的内心深处滋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感慢慢地在心灵底处繁衍生长。”①(p523)这从侧面深刻地映衬了作者的苦难和救赎的关系。人只有经受了心灵最深处的痛苦,灵魂才能得到升华,才能被彻底的救赎。获得净化的人连外面都会有所变化“长出了一些胡子,眼睛也充满了智慧的光芒”。①(p527)最后也自然走上了人生正道——履行与上帝的约定

摘自:毕业论文翻译www.udooo.com

——把拯救人类视为他们自己的使命。

摘自:硕士论文答辩技巧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