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任务书 >孔子仁学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

孔子仁学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

收藏本文 2024-01-25 点赞:28791 浏览:13177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春秋战国时期,正值古老的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变革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这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文化的异常繁荣。这时候的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影响范围甚广,其中“仁”是孔子处理人际关系最高的准则,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建设,个人价值观的养成以及世界观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仁”学;儒家思想;思想政治教育
1002-2589(2012)24-0257-02

一、孔子哲学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孔子哲学产生的原因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产生有许多原因。
第一,经济根源。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铁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了许多公田以外的私田。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耕种的人就转变为封建农民,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农民向地主缴纳地租。这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出现了除此之外手工业,科学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为孔子学说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孔子学说带着那个时代鲜明的阶级烙印。
第二,政治根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剧变及战争动荡的阶段,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力量来钳制思想的争鸣,因此,为知识分子流动和思想自由创造了社会环境。另外各国统治者处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对学术思想活动的赞助和支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社会变革使得阶级关系变动,阶级矛盾和斗争复杂化,各阶级从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出发,寻找自己的写作技巧人,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出身于贵族后裔,其政治主张自然为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政治根源正是孔子思想形成的社会来源。
第三,个人境遇及其生活环境。孔子生于春秋末期,少年家境中落,自小发愤读书,博学多能,青年时做过小官,但并不得志。后开办私学,51岁时出任过鲁国高官,后三家乱政,去官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其生活环境动荡不安,促使孔子提出“礼”、“仁”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张。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的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政治上他主张逐步改良,认为可以“损益”旧的章法。可见其自身经历对于其思想的形成是潜移默化,影响深远的。

二、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仁”的观念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出现,只有到孔子这里才将“仁”从其他德行中提炼出来,并赋予新的概念。“仁”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孔子处理人际关系最高的准则。《论语》中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仁学的哲学思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关于“仁”学的论述有两种含义,一个是仁学思想指向的表面,也就是道德观念。经由人的思想灵魂,行为动作的提升达到一种“仁”的境界。这种境界只是“仁”在道德观念上的具体表现。另一种含义是仁学思想指向的深层。它并非指一个具体的道德观念,而是被上升抽象为:“亲、贤尊、泛众”等不同层次。是仁学的最终目的,这样,仁学思想就通过道德观念的提升而逐渐系统化,最终成为孔子思想中的核心骨架的。“仁”讲究“克己”只是对个体内在道德修养和思想品质的要求,也是个体自身为求“仁”而必做的自律,这只是个体行为达到仁之境界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即个体的行为举止必要“复礼”这便是他律。
孔子的“仁学”是多层次的,涉及多个方面,最基本就是从亲情开始的,百善孝为先,孝是“仁”的真正初始,“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矣”亲情是人与生俱来的感情。
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就是说人生本来是相近的,没有太大的区别。但由于后天的机遇才会有所不同,因此孔子指出,人人都应该充实自己,按照礼的规范约束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无论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经济活动中,做个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仁人。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诚之,君子哉!”即:君子、仁人是做人的根本,按照礼仪规范来实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仁人。孔子的“仁学”包括仁、义、诚、信等内容。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多达109次之多。这说明“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的“仁”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地点,针对不同的主题对象,孔子的“仁”所包含的涵义不尽相同。如何追求“仁”的思想境界,孔子认为,人们应该主动去追求从而达到仁的境界。“仁”的养成,任何人都无法代替,只有自己端正态度,才能实现“仁”的要求。只有在内心上明确对“仁”的态度,才能真正地达到“仁”的境界。
追根到底,孔子哲学是一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仁学思想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对象和关注对象,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塑造理想人格的问题。

三、“仁学”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积累中所沉淀下来的,我国有着特殊的社会物质环境,自然风俗环境,人文历史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当代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这种环境的牵制。其思想无时无刻不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虽然绝大部分是间接的,不自觉的接受的。

(一)孔子的“仁学”思想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完善,实现有教无类

孔子从事教育工作数十年,桃李满天下,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方法,在这数十年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有利于培养学

摘自:硕士论文开题报告www.udooo.com

生道德修养的方法,其中包括恭、宽、信、敏、惠以及克以自省等方面。这些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途径的有效蓝本。孔子非常重视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要求学生从自身做起,孔子在进行励志教育时,要求学生要持之以恒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并且要经得住外界的诱惑和抵抗困难的勇气。他反复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源于:查抄袭率毕业论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