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大纲 >关于技术创新校企合作技术革新系统协同进展查抄袭率

关于技术创新校企合作技术革新系统协同进展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2-17 点赞:27770 浏览:12243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的复杂性使企业与高校必然要走向协同。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要素间协同发展的因素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种。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要求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交流;企业要将市场需要及发展趋势传导给高校;要健全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政策怎么写作体系,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加强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的有序运行是系统内各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高校;企业;技术创新;协同
1008-3758(2012)06-0482-05

源于:毕业生论文网www.udooo.com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以获取竞争优势。许多企业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没有能力独立进行技术创新并承担独自创新的种种风险。企业通常会寻求与高校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把外部资源内部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高校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创新行为大量地涌现出来。校企合作技术创新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的有序运行是系统内各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一、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协同的内涵及其必然性

1 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协同的内涵
高校主要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企业主要进行开发研究。高校拥有雄厚的科技力量,但管理和市场运作环节薄弱,而企业正好相反。相较之高校,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更为充足。高校和企业两大创新主体相互结合,即高校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创新,则可优势互补,从而在战略上实现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校企合作技术创新是指高校与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为提高创新的成功率、降低创新风险、增强技术或资源积累等,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合作参与技术创新全过程或其中某一阶段的联合技术创新现象。校企合作技术创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技术经济行为,它不仅涉及到高校、企业,而且还受国家的经济政策、金融政策、市场和社会科技意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高校是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技术源,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源泉和基础,它的有效供给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可能性。企业经济利益的获得一般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当市场需求因素真正蕴涵着经济利益时,就会促进企业与高校联合,寻求充足的技术资源,产生校企合作技术创新联盟系统。校企合作技术创新是由多种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系统,内部要素(子系统)由校企合作技术创新主体系统、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对象系统、校企合作技术创新支持系统相互作用构成。校企合作技术创新主体系统的核心部分是高校和企业,其他部分包括相关企业、消费者、供应商、销售商、政府等;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对象系统主要是指产品创新系统和过程创新系统;校企合作技术创新支持系统是指信息支持系统、相关技术支持以及政府的技术创新政策和法律支持系统、金融支持系统、相似度检测支持系统等。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是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同时这些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也是非线性作用的,这种非线性作用使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产生协同效应,降低创新的风险,推动产品创新,形成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的协同。
协同是指组成系统的要素在整体发展运行过程中协调与合作的性质。构成系统的要素之间通过协调、协作,形成拉动效应,才能推动事物共同前进。协同的结果使每个要素个体获益,整体加强,共同发展。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研究激光理论过程中揭示了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变的内在机制和规律性,形成协同学理论。按照协同学基本思想,对于一个系统,它的要素存在着自发的无规则的独立运动,同时又存在着要素之间关联而形成的协同作用。系统内的每一个要素都必须为赢得组织整体目标而努力。这种协同作用超越每一个子系统自身的单独作用,在协同过程中发生质的飞跃。
高校、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主体间协同,就是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和合作。校企合作技术创新是从高校科技开发到企业生产销售等几个环节有机地联系到一起,以设施配套、机构完善为支撑条件,以文化融合为联结纽带,形成本地化的区域产学研联盟,可以相互利用对方的特长,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享,从整体上降低了风险,增加了整体效益,可以使得合作的双方都有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可以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创造协同效应,从而促进技术创新成果产生与转化,使企业产品更新换代,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2 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协同的必然性
校企合作技术创新是一项综合性的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组织工作,是一项高科技开发与转化活动,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的运行过程是一项集技术、生产经营、管理于一体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因而更要强调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之间的合作性、协调性、同步性。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的协同是实现科技向生产转移,并最终实现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技术创新过程的复杂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要素间协同具有必然性。技术创新的复杂性推进了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对企业而言,由于技术创新过程的日益复杂化和综合化,导致自身的技术创新开发研究成本不断上升。同时,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极强的探索性,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风险,导致企业很可能得不到预期的成果,同时产品和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这也增加了技术创新在时间上的紧迫性。所以面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复杂性,迫使企业通过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实现技术创新的目标,推出新产品,获得更好的发展。
当高校一种新技术成果出现时,所有与此技术有关联的企业都会面临新的技术机会,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率先创新者的成功,会打破原来的市场竞争格局和企业间的利益分配格局,使相关企业先前的技术创新贬值或完全失去价值。这会使一批相关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激烈的市场竞争决定了企业与高校协同。校企合作技术创新有助于应对在新的竞争环境下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以便于能够对出现的变化作出响应,并且更迅速地适应新形势。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市场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求也不断增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激烈的竞争迫使落后的企业必须追随率先创新者进行技术创新以求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由于企业自身实力小,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创新资源缺乏,若不能利用外部创新资源,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难以完成。面对复杂的竞争环境,企业仅靠单打独斗难以面对所有环节的竞争和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而必须结成校企合作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合并提升整体的竞争能力。因此,企业必须借助于高校的技术创新资源,再根据各自的效用和收益预期,通过与高校技术创新资源的供方达成协同关系,完成技术创新。只有真正实现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彼此协同运作,才能使整个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的各环节响应速度更快,使校企合作技术创新更具有预见性,更好地共同抵御技术创新中的各种风险,加速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和市场竞争不仅主宰着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的整个进程,而且决定着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的结果。所以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与高校必然要走向协同。

二、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要素间协同的内外因素

1 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要素间协同的外部因素
所谓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要素间协同的外部因素是指存在于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之外的,能对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的协同起推动作用的外部条件。这些外部因素能够诱导、唤起、驱动或转化为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的内在因素,来实现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要素问的协同。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的协同只有借助于外部要素的诱导和推动,才能不断驱使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要素问不断或持续维持这种协同。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第一,市场因素。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协同最直接的外部动力是来自市场。当市场对与企业相关的某种产品有明显的或内在的需求,该产品的生产使企业又会获得更多的利润,并且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时,企业就会通过改进技术等方式生产该产品,增加该产品的供应。但是企业生产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果制约因素涉及到企业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并且企业凭其有限的自身力量不能解决时,这就会促使企业寻求与高校的合作,与高校合作进行技术创新,从而也促进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形成了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要素的协同。由此可知,市场需求是推动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协同的主要动力。但这种动力要受到经济大环境和供求关系的影响。只有当市场上某种产品供小于求时,企业追求技术创新和产品改进的需求才强烈,市场对高校与企业的拉动作用就大,就能实现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的协同。
第二,政策因素。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协同还需要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前,我国市场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而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要素间协同的实现所涉及的因素比较多,各种关系也比较复杂,还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推动。政府调控部门是校企合作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管理者,它主要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因此,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政策、法律保障等对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给予宏观调控和支持保障,对推动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协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为校企合作技术创新设立制度规则和制定技术创新政策,营造有利于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政府的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政府政策对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的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在投入方面,政府的主要政策应由如下政策体系构成: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直接和间接财政资助政策;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的信贷和税收优惠政策;人才交流与流动政策;推动合作的组织创新政策等。在产出方面,政策手段有: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下的利益分配制度、成果转让制度等。
第三,社会文化环境。校企合作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企业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风俗和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因素。社会文化环境对于人们是否追求创新,人与人之间能否相互信任、相互合作,是否具有创新的素质和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社会文化环境与区域的社会文化基础有关,还有赖于长期的教育投入带来的国民素质提高。它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消费观念、需求及特点、购写行为和生活方式,对企业营销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2 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要素间协同的内部因素
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要素间协同的内部因素,是指存在于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内部各主体对合作产生的内驱力因素。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所以,只有把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

摘自:毕业论文答辩www.udooo.com

统外部因素的作用转化成内在动力才能实现其动力效能,形成真正的协同动力。
利益驱动是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内部要素间协同赖以形成、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动力。广义的利益不仅包括经济与物质利益,还应包括专利、奖励、名誉、社会承认等非物质利益。其中,经济利益是产生驱动力的最重要的原因。企业与高校合作技术创新成果不仅能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而且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以“利益最大化”作为行动原则。作为“利益最大化主体”的企业在投入成本上升时,生存的压力会迫使其另寻发展的途径。企业为了促进产品创新,自然就会与其他行为主体进行结网,从而获得充足的技术资源,降低创新的风险,实现组织间的协同效应。因此,企业自身利益驱动是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协同形成的基本内在动力。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还担负着推动科技进步、促使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只有努力推动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内部要素间协同,才能最终实现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协同发展过程中,每种因素都会随时产生多种作用效果,如不同程度的拉动、推动作用,如果处理不当,甚至会阻止协同发展的进行,另外由于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情况就更显得复杂多变。所以,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应根据所涉及因素的不同特点和相互关系,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促使各因素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动力因素的积极作用,避免各因素的消极作用,以形成利于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要素间协同发展健康运行的合力,推动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各个要素向协同方向发展。

三、促进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要素间协同发展的对策

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高校、企业、国家等各参与方的有效协同合作,才能保证转化的顺利进行。但是从我国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实际运行过程来看,对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要素间协同作用的重视不够,高校与企业目标不一,利益分配机制不顺,转化的动力压力不足,不利于协同合作。企业与高校在接触过程中,往往由于各为其主,对自己的利益考虑太多,而造成双方很难达成意向。消除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要素间协同的阻滞因素,促进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要素间协同发展和有序运行,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 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交流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高校的科研工作往往只重视理论研究、纯学术研究、前瞻性研究,缺乏市场意识、成果转化意识。加强校企合作技术创新,高校科研人员要尽快摆正位置,更新观念,从过去的以学术、以个人兴趣为导向转变为以市场和企业的急需为导向,面向企业、面向社会,大力承接各种横向课题,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把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开发、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作为高校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要成立专门机构和配备专职人员,为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寻找市场,同时将企业的课题和经营动态介绍给高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和交流,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牵线搭桥。
目前高校最迫切的是尽快建立有效的目标评价机制、科技及管理人员激励与分配机制,用绩效的指挥棒有效指导、控制高校的目标指向,从而相应改革高校内部的激励、分配制度,以切实鼓励高校与企业互相交叉任职,共同选题、合作开发。切实改变目前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围着论文、成果转,围着项目、经费转,重论文专著轻科技开发,重基础研究轻社会应用,重闭门造车轻面向市场的研究现象,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在专业职务的评聘、经济利益的分配、评优奖励等诸多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使广大科技人员认为从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工作是值得的,能够体现自己科研工作的价值。
2 企业要将市场需要及发展趋势传导给高校
企业首先要行动起来,加强技术进步意识和风险意识,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积极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对高校的科技成果不能只要短、平、快的项目,要乐于接受技术水平高、转化周期长的成果,要树立依靠技术来扩大再生产,实现企业的内涵式发展的观念;对高校的科技成果要按科技成果自身发展规律办事,强化科技成果的深度后续性开发,实现科技成果本身的潜在价值;要从自身优势出发,积极主动与高校沟通,将市场需要及发展趋势传导给高校,共同努力满足市场需要,实现企业与高校的双赢局面。
3 构建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要素间协同的环境支撑体系
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协同运作的实现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保障。
(1)政府要健全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政策怎么写作体系。政府要加强组织管理职能,在高校与企业之间搭桥铺路。首先,国家要制订有利于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政策,通过出台各项政策来保证校企合作技术创新过程在公平、有序的氛围中及时展开;其次,要加强宏观协调和引导,努力使科研人员和企业形成一种最有效的合力,实现资源的高效率分配,进一步明确开发和生产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实现互惠互利、利益共享;第三,政府要转变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通过资金配套、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校企联合进行科研开发。
(2)政府要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区、科技园区,使科研一生产联合一体,使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研制开发新技术。大学科技园是以高校的科技资源、信息资源、科技人才和高校的无形资产等为基础,以学科群综合优势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而建立起来的科研成果的孵化基地。高校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把最新的成果和技术直接应用到实践中,企业则可以依靠高校的新技术和成果开发新产品。同时,这种方式也便于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直接深入企业,进行新产品试制和新工艺探索,为生产发展怎么写作。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将有助于孵化高新技术,使大学的科学技术向社会辐射,有效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引导校企合作技术创新走上与社会经济互相促进、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3)要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因地制宜,科学地规划本地区企业产学研合作的总体方向,对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和监管,有效平衡高校、企业等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处理校企合作技术创新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这样,既能保证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高效率进行,又能避免政府部门的重复建设、多头管理、互踢皮球、资源浪费等弊端。
(4)加强与校企合作技术创新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科技立法是建立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协同的环境基础。首先要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立法的宣传;其次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技术创新应用立法研究

摘自:毕业论文答辩流程www.udooo.com

,积极组织调查,针对实际转化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再次,还要逐步建立法律实施监督体系,加强各类执法监督队伍的建设,形成有效的执法监督网络,使执法程序规范化、法律化、制度化;最后,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只有建立、健全这些法律法规,才能为校企合作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真正保护校企合作技术创新者、吸收者及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李新根)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