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题目 >国际金融危机 与中国应对之策生

国际金融危机 与中国应对之策生

收藏本文 2024-02-12 点赞:18641 浏览:8299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是21世纪发生的一场影响深远而广泛的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但主要还是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政府对本国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矛盾长期处置不当造成的。在后危机时期,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矛盾依然未

摘自:硕士论文格式www.udooo.com

能解决,国际金融格局也在缓慢调整。中国应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世界经济格局;经济发展方式
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对世界经济政治、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和广泛的影响。正确认识国际金融危机,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形势,而且有助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初始期及形成原因

1.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是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爆发的标志。那时候,没有人想得到,仅一年多的时间,这场次贷风暴就演变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根据总部设在芝加哥的对冲基金研究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美国金融危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3波:
(1)2007年4月至2007年底为第一波。这一波中,主要表现为房价开始下跌,先是购房者无法偿还贷款,然后贷款公司倒闭,对冲基金大幅亏损,继而连累保险公司和贷款的银行及投资对冲基金的各大投行也纷纷亏损;然后股市大跌,次贷危机爆发。
(2)2007年底至2008年9月。在这期间,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一是久负盛名的五大投资银行的消失。其中,雷曼兄弟公司﹙150年历史﹚申请破产保护;高盛、摩根.斯坦利、美林﹙有94年历史﹚和贝尔斯登先后被收购或重组;二是花旗、美林、瑞银等全球著名金融机构也因次级贷款出现巨额亏损;三是因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房利美)和美国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陷入困境,美国财政部决定救助并接管“两房”。四是,美国最大保险公司国际公司宣布重组后,被美国政府收购。危机还迅速向欧洲甚至全球蔓延,这表明美国次贷危机已演化成国际金融危机。
(3)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这期间,最重要的事件:一是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欺诈案东窗事发。除美国外,麦氏欺诈案还波及到英国、法国、瑞士、西班牙、日本和冰岛等国的金融和投资机构。
二是被视为美国工业象征的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巨亏并申请破产保护。这表明,金融危机已波及实体经济。到2009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开始见底回升。

2.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形成原因

对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为是自由市场经济放任自由的结果;有的认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失败。我认为,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十分复杂;其中既有市场经济自身的因素,更有政府政策失误的缺陷。
从市场经济自身看,200多年来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表明,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周期性就是非常明显的一个规律:在一定时期内,市场经济时而出现繁荣,时而出现萧条和衰退。当然,市场经济出现繁荣或衰退的原因,既有市场内部的因素,也有市场外部的影响。其中,政府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外部因素。
从政府角度看,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弥补市场缺陷,优化资源配置;也可能出现“政府缺陷”,或扩大市场经济的缺陷及风险,或直接破坏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造成社会经济的大起大落。更有甚者,政府缺陷导致社会经济危机。客观的分析,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国政府的错误政策所致。主要有:
(1)市场监管不力
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放松监管,任凭社会贪婪势力的盲目发展:
①法规监管不力。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美国制定了《199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以及分离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等一系列严格的金融监管制度。从80年始,里根总统极力推动放松金融管制,先后通过了储蓄银行和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鼓励放宽信贷等一系列法案。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美国房地产大跌,大批储蓄贷款机构濒临破产。美国政府不得不出面担保,允许发行6000亿美元40年的长期债券,收购垃圾地产,才使危机得以平息。1999年,美国政府正式废除《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取而代之的是《格雷姆—里奇—布利雷法案》等金融法案,从而彻底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局面,使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加入到金融衍生品业务中。美国联邦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考克斯承认,他在2004年推动的投资银行“自我监管”计划是一个严重错误。这项放松管制的计划加速了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的“消失”。一些国会议员要求他辞职,指责他把一个金融市场变成了“赌场”。
②金融创新监管不力。金融创新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金融创新既能增加市场流动性,创造利润增长点;但也会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倍受争议的金融衍生品通常是指从原生资产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多数产品交易在资产负债表上没有相应科目,其共同特征是保证金交易,不需实际上的本金转移,因而具有强大的杠杆效应。一定的国际资金可以控制名义数额非常庞大的衍生工具合约,对市场形成巨大的冲击。
美国这次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金融衍生品引发的。作为“表外业务”,金融衍生品总可以绕过法规,在制度的空隙中运行,以至华尔街在追逐担保债务权证(CDO)和住房抵押贷款债券(MBS)等衍生品中,杠杆率和风险变得越来越大。当时这些衍生品主导了整个金融体系时,大厦坍塌是早晚的事情。
金融衍生品本身并不一定带来金融危机,只有当监管与风险控制出现漏洞时,金融市场才会充满风险。问题是,任何国家的金融体系和监管体制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如果一个国家的金融监管稍有漏洞,就可能由金融衍生品引发多骨诺牌似毁灭性的金融危机。
(2)债务扩张过度
自2001年共和党小布什政府上台后,美国政府实行了包括减税等在内的一系列财政政策,并不断扩大财政赤字,这又导致美国政府扩大债务,从而债台高筑。美国国会也被迫罕见地在小布什任期内5次提高美国国债的法定限额。这五次提高情况是:2002年6月、2003年5月、2004年11月﹙8.184万亿美元﹚、2006年3月﹙9万亿美元﹚和2008年9月﹙10。5万亿美元﹚。[3]不断扩大的债务需要不断扩张的债券市场和相应的金融衍生品为之怎么写作,这又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风险,为以后的金融泡沫破灭埋下了隐患。

优秀论文查重www.udooo.com

(4)世界经济协调格局的调整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从深层次看,是世界经济中实体经济的失衡与虚拟经济的失衡所致。从全球资产负债的分布地区来看,美国资产的一半以上、负债的40%以上都来源于欧洲,而美国持有的亚洲资产不足总资产的20%,对亚洲的负债也仅占总负债的30%左右。
但如果从美国的全球贸易权重上看,欧洲在美国贸易中所占权重仅为27.3%,而亚洲的贸易权重为41.2%。[7]因此,欧洲与美国的关系准确地说应该是金融伙伴关系,而亚洲则与美国是贸易伙伴关系。所以欧洲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更大。欧洲的银行持有大量的美国次贷产品,同时冰岛、英国等国银行业过度扩张使其受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也较大。因此,国际经济的协调应该是两个方向上的调整,即美国与欧洲之间和美国与亚洲之间在全球范围内的失衡的纠偏。
全球经济失衡反映的是全球利益分配的不平衡。一般讲,实体经济的贸易失衡主要靠调节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而金融等虚拟经济失衡则要在重新审视虚拟经济功能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复苏,需要市场与政府共同发挥作用。但发达经济体的政府债务危机深化也警告世人,如何恰当地使用政府力量是一个难题。无论是七国集团(G7)、八国集团(G8)、二十国集团(G20),还是一些人在奢谈的中美国集团(G2)。后危机时期,国际经济协调的难度增大已经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世界经济的复苏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世界经济协调格局调整的实质主要是全球资产负债失衡与贸易金融失衡并存的问题。

三、中国应积极面对国际金融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只是使得这一趋势更加曲折复杂。所以,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与其说中国去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倒不如说是中国如何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如何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给中国提供的发展机遇

中国自2001年12月加入WTO后,以此为契机,推动国内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现代化建设持续、稳定的高速进行。
中国的外汇储备在2001年前,每年增加200-300亿美元,2001年至2003年每年增加1000亿美元以上;2004年后,每年增加2000亿美元以上。[8]虽然,一国外汇过快过多地增加未必是件好事,但这至少表明中国利用“入世”发展外贸,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的成功。与此相适应,2008年中国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二贸易大国。2010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
此外,在世界银行发布的反映市场经济程度的“经商环境”排名中,中国从2006年的第93位,上升到2010年的91位,在“金砖国家”中名列第一。2005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率也达到13.8%,仅次于美国的23.8%。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社会经济转型缓慢、企业竞争力不强等。

2.后危机时代中国的应对之策

(1)稳步推进社会经济发展转型
从国际环境看,一是世界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可能发生新变化。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球市场需求结构出现了明显变化,﹙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总需求不断萎缩,中国出口部门高速增长的黄金窗口已过去,将大量劳动力资源配置于劳动密集型出口部门的效率开始下降﹚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围绕市场、资源等方面的竞争更趋激烈,﹙发达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正在开启一场旷日持久的“去杠杆化”进程,这会导致海外资金的持续回流;而一直靠低价补贴全球化红利的中国也正在走上一条要素价值重估之路﹚加上能源资源、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对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形成了“倒逼机制”。同时,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也为我国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能力、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是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正孕育着新突破。当前,信息网络、生物、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正在酝酿新的突破。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加紧制定和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积极在新兴科技领域前瞻布局,力图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如,2009年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ARRA)提出了电动汽车、新能源和生物、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发展计划,以推动美国的“再工业化”。目前,我国在部分新兴战略领域已取得了一定突破,把握好全球经济分工调整的新机遇,加强战略部署和统筹规划,就有可能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推动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是全球化生产方式主导着价值链的利益分配。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力地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等智能发展模式日益成为世界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国际分工体系的角逐中,跨国公司凭借其资本实力和技术优势,控制全球价值链的整合与布局,将加工制造等低附加值环节向外转移,牢牢掌控着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但与此同时,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的国际竞争新格局,客观上也为我国开放利用全球创新和要素资源,着力突破价值链“低端锁定”创造了条件。
从国内环境看,城镇进程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仍将持续深入发展;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更趋于强化,这些都在促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所谓转型,就是从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及我国实际出发,由过去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性发展方式转化。
(2)积极推动金融体制改革
其一,要进一步健全银行、保险等金融企业的管理机制、创新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提高怎么写作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其二,要根据中国实际和《巴塞尔协议Ⅲ》精神 ,加强金融监管;其三,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正确处理投资者和融资者的关系,确实发挥资本

原创论文www.udooo.com

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发现、对冲风险的积极作用;其

四、要不断完善金融法规,规范金融市场。

总之,通过深化改革和金融创新,不断完善金融管理体制,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安全阀。

优秀论文查重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