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研究方向 >试述关于文化对话工作

试述关于文化对话工作

收藏本文 2024-03-06 点赞:17971 浏览:8188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文化对话基于文化的普遍价值与特殊价值展开,其本质是一种价值交换。成功的文化对话要有共同的预设和前提,即文化理解和文化自觉,前者是一种理性态度,后者是一种理性选择。文化对话还要有合适的范式和平台,即对话模式和交往管道,这样才能推动文化的自主发展和多元繁荣。山西区域文化对话的创新与发展应解放思想,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对话,使丰富的文化内容和独特的精神价值转化为区域优势,提高地方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文化对话,意义,预设和前提,范式和平台
〔〕A〔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5-0021-03
文化对话是一种跨文化的人类活动,是不同文化实体(在民族、地区或区域层面上)的交往;它能消除彼此文化的局限性,使不同的文化实体间达到一种彼此认识、相互理解、支持合作、创新发展的境界。在人类文明演进中,人们的交往归根结底是文化的交往,其中,文化对话始终是人类交往的重要内容和形式。

一、文化对话的意义

文化对话已成为不同文化交往的重要途径。20世纪20年代,英国作家福斯特出版了《印度之行》一书,认为文化的冲突、种族的矛盾和价值体系的对立是困扰和威胁人类的重大问题,并提出“惟有联结”是人类社会和谐统一的途径。〔1 〕人类文明发展也表明,文化差异是人类存在分裂和对立的一个基本原因。由于这个原因,在全球化进程中衍生出许多从本质上说是文化冲突的问题。现在,人们已经逐步形成一种共识:要解决这种分裂和对立,需要从文化入手进行沟通和交流,因而需要开启文化对话。如伽达默尔就认为,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南北矛盾不断加剧,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不同文化不能相互理解,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人类会陷入更大的灾难。事实上,由于全球化是在一个多样性文化范围内进行的,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同质化的过程。因此,文化对话就成为不同文化交往的重要途径,因而成为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基本动力。
纵向看,任何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对话这一基本路径,都是持续地进行交往的产物。山西区域历史文化就是很好的例证。山西北临大漠,历史上一直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汇的前沿,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在这里错杂居住,交往频繁。如夏代的獯鬻、商代的鬼方、土方等方国,周代的猃狁,春秋战国的“戎狄蛮夷”,秦汉时期的匈奴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鲜卑、匈奴、羌、氏、羯族,隋唐以来的突厥、沙陀族,宋元明清时期的契丹、女真、蒙古、鞑靼族等,他们一直活动在山西的中北部地区;有的还建立了政权,如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等。正是民族冲突融合、文化交错繁衍,使这里产生了丰富多彩、多元多样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形成了有包容性、多样性、绵延性的区域特色文化。
横向看,一方面发展程度较高的文化发挥着引领和推动作用。突出表现为农耕文化所代表的先进生产力及其思想逐渐影响了游牧文化。如金熙宗变“女真旧制”为全面采用汉制,促使女真社会迅速发生了转变。又如北魏孝文帝改制,其迁都平城,改汉姓,行汉制,推崇汉语,出现了“普天之下,谁不编户”的胡汉融合局面。
另一方面发展程度较低的文化也发挥着影响作用。突出表现为游牧文化对农耕文化乃至中华文化发展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农耕文化而言,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动力不仅来源于自我更新,还有游牧文化的重要补充。在这方面,北方游牧民族尚武粗犷的习俗,勇于进取的精神,豪爽质朴的民风,平等互助的关系等,都成为农耕文化创新发展的巨大动力。可以说,北方游牧文化和黄河农耕文化融合发展,共同推动区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不断前进,就是文化对话意义最为充分的体现。

二、文化对话的预设和前提

哈贝马斯认为对话意味着对话的双方有一系列的共同的预设和前提。从区域文化发展看,这种共同的预设和前提应该是文化理解和文化自觉。所谓文化理解就是尊重任何一种文化,以平等精神加强相互认识,以开放心态参与文化交往。文化理解是一个双向认识的过程:其一接触他文化以认识自文化,其二了解自文化以理解他文化,前者是自觉、内省,后者是宽容礼让、平等开放。文化理解的直接目的是文化认可,即接受他文化存在的现实以及承认其可能的正确性。在这个问题上,伽达默尔特别赞赏苏

摘自:毕业论文选题www.udooo.com

格拉底的“争论中的善意”原则:“谈话中的相互了解既包括使谈话伙伴对自己的观点有所准备,同时又要试图让陌生的、相反的观点对自己产生作用。”〔1 〕 (P500 )这也可以成为文化理解的基本原则。至于文化理解的意义,巴赫金作出了较为明确的说明:“在两种文化发生这种对话性相遇的情况之下,它们既不会彼此融合,也不会相互混同,各自都会保持自己的统一性和开放的完整性,然而它们却相互丰富起来。”〔3 〕
所谓文化自觉就是以文化理解为基础,主动地通过交往来借鉴、吸收有益于自己文化的因素,获得新的思想资源,实现自身的创新与发展。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4 〕 就此来看,文化理解是一种理性态度,而文化自觉则是一种理智选择,它们作为一种双向互动的认识和借鉴过程,具有一种“重构文化”的积极意义,即“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 〔4 〕因此,文化对话是人类理性地回应自身发展并积极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往,从而推动互信互利结果的形式和过程,体现了人类能相互理解和相互交往的文化信念与信心。
在文化对话中,积极推进文化理解并大力倡导文化自觉是一项基本工作。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文化对话作为人类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互动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社会进步多个层面和领域。因此需要用世界眼光来看待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并从实际出发,以更开放的态度瞄准人类文化的发展趋势,广泛吸取其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知识成果,借鉴其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手段,最终推进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进步,建立起人类的既有独特性又有共享性的文化空间。就区域文化创新与发展而言,如何加强文化对话、积极推进国内外文化交往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如处于全球化进程、转型发展的山西区域文化,就必须主动、完整地去理解其他文化,同时要推动其他文化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苏秉琦先生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中明确提出“中国历来是世界的中国”,他的强调点在于开放、交流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解释历史、发展文化的总体趋势。同理,山西历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有机组

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udooo.com

成部分,是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的一支具有独特性的区域文化,这种文化要想创新发展,就必须置身于全球化发展的语境中,发挥内在的学习与创新、提升与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进取精神”,排除陈旧的历史观念、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真正建立起与其他文化的对话关系,在文化对话中充实和提升自己,使自己能够创新发展、延续壮大。

三、文化对话的范式和平台

根本上讲,文化对话是人类对自身发展的理性关怀,离不开人类的文化理解和文化自觉。但是,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成为可能还需要在正确认识文化对话本质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范式,搭建互动的平台。
文化能作为一种资源进行交流,根本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普遍价值和特殊价值。一方面,文化的普遍价值,即人类关于文化的基本理念及其需求,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也是文化的交往基准。因为人类的社会生活,除维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外,首先不是一种纯物质的过程,而是一种文化的过程。人类需要蕴含在精神生活中和凝聚在物质产品中的文化内容和品质。另一方面,文化的特殊价值,即人类文化都是历史的和具体的,都有自己的发展过程和形态,这种历史性和具体化为人类提供了相互比较的广阔领域和相互借鉴的丰富内容,彰显着不同文化的个性,满足了个体精神的需求。文化对话就是基于这种普遍价值和特殊价值展开的,其本质就是一种价值交换。事实上,正是这种普遍价值与特殊价值间的张力推动着文化对话经久持续并不断深入,即使在最苦难的时候也从未间断过。山西区域历史文化无论是厚重绵延的古代文化,或是起伏跌宕的晋商文化,还是波澜壮阔的红色文化,都内涵着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也有着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品质和特征,因而具备了与其他文化相互理解、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价值和能力。 〔5 〕
在很大程度上,成功的文化对话依赖于合适的对话范式。而合适的对话范式不仅是一种文化走出自身局限性的路径,而且是不同文化彼此借鉴、消解冲突的途径。一般地说,文化对话有两种范式,一种是以自文化为主的或是以他文化为主的范式;另一种是以文化的普遍价值和特殊价值辩证统一为主的范式。从文化的演进规律看,后一种范式应该成为文化对话的合理模式。因为任何文化对话都应该是平等的,即各种文化实体之间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尊敬对方的文化、保障各自的文化话语权,在相互认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交往碰撞,接受有利于自己文化发展的因素,实现共同发展。这种对话范式的实质就是“礼尚往来”、“和而不同”。每个文化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借鉴都离不开自身文化所固有的独特价值和思维方式,它们应该且必须成为我们坚持文化自主的保障。“无论是引进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还是走向世界,都是我们自主的意识和行为。”〔6〕(P20 )诚如前述,山西在历史上有许多成功对话的范例,如周初唐国“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施政纲领,鼓励与周边民族通商通婚;其后,山西经汉晋发展到北朝,在与北方少数民族和外来佛教文化的碰撞中,以开放胸襟兼收并蓄,既保持和延续了传统文化,又涵养和丰富了传统文化,使文化在对话基础上完成了新的升华。以史为鉴,在今天转型发展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对话将再一次成为山西重构和提升自身文化品质、功能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区域内各种文化资源都应以更高境界和全球视角,从实际出发,采用适合方式,主动开展文化交往,通过成功对话来获得新的思想资源,推动地方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
同样,成功的文化对话依赖于合适的对话平台。毫无疑问,在全球化过程中,各种地方传统文化样式都应该受到尊重。全球化和地方文化不是水火不容的对立面,全球化离不开地方文化的支撑和推动,地方文化也离不开全球化所带来的进步的思想资源。袁行霈等人指出,“与经济全球化同时到来的,既不是单一的全球文化,也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文明的多元繁荣,以及文明的自主。”〔6 〕 (P21 )但是,地方文化如何才能在全球化背景下把其他文化的有益因素借鉴到自己的文化中,同时又把自己的优秀文化展示给世界呢?这就需要全面整合资源,并以项目为抓手,积极利用政府的、民间的、企业的各种途径,建立对话机制,搭建对话平台。
进入新世纪以来,山西在构建文化平台、促进文化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不仅启动了各种学术研究项目,召开了不同形式的学术活动,而且推出了一系列反映山西历史文化的影视剧舞力作,连续多年举办了平遥摄影节等,正是这些对话平台,把山西的地方文化同其他文化联系起来,把山西的专家学者同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联系起来,把山西的区域文化发展同国家的文化建设有机地联系起来,交流了思想,沟通了认识,开阔了视野,成为宣传与创新山西区域历史文化的渠道和载体。但从发展趋势和要求看,山西区域文化一方面要继续为对话做好基础性工作,如继续挖掘内涵、廓清脉络、提炼特征以及探索发展规律,不断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和完善区域文化体系,持续推出一批基础研究成果和杰出文化人才;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推动文化融入经济并形成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使文化自身的独特价值和丰富内容转变为区域的经济优势和人才优势,形成为建设文化强省的软实力。这就需要包括地方政府、社会团体、企业组织、公民个人在内的所有力量积极参与,共同支持山西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立一个范围更大、内容更丰富、影响更广泛的地方文化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英〕E.M.福斯特.印度之行〔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8.
〔2〕〔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下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巴赫金论文两篇〔J〕.刘宁,译.世界文学,1995,(5).
〔4〕费孝通. 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5〕周 星.文化遗产与“地域社会”〔J〕.河南社会科学,2011,(2).
〔6〕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苏玉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