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研究方向 >对于柏拉图柏拉图“洞喻”人学思想解读

对于柏拉图柏拉图“洞喻”人学思想解读

收藏本文 2024-01-23 点赞:16706 浏览:7146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文章解读了柏拉图“洞喻”的人学思想。被束缚手脚而囚禁在洞穴内的人是有限人;洞内与洞外两个世界的区分基于人的二重性;人通过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实现着对自身的超越。
关键词:柏拉图;“洞喻”;人学
1009-0118(2013)02-0111-01
在《国家篇》中柏拉图为了说明受过教育与缺乏教育的人本质不同而采取了文学性叙述的“洞喻”。柏拉图哲学中这个最为著名的隐喻描述的是人犹如囚徒被从小束缚了脖子和手脚而只能向前看着洞穴的后壁。他们背后远处较高的地方有燃烧的东西发出火光,火光与囚徒之间筑有一道矮墙,从矮墙后面走过的那些人举着木头、石头或其他材料制成的检测人和检测兽的影子投在对面的洞壁

摘自:毕业论文提纲范文www.udooo.com

上,一般的囚徒把这些影子当作真实的存在并围绕着对那影子的认识展了名誉和权力的竞争。只有某个人被松了绑、挣扎着站起来沿着陡峭崎岖的坡道走出了洞外而认识到洞穴外世界的真实性之所在。为了使自己的同伴也能从洞内的黑暗与认识的虚幻中走出来就回到了洞内意欲说服大家,结果由于人们不相信这个到过洞外的囚徒就把他杀了。
柏拉图洞喻思想以文学的隐喻方式通过对人生存状态的描述而揭示了丰富的人学思想:人自出生开始被束缚手脚而囚禁在洞穴内部是对人的生存有限性的承认;人生存的洞内与洞外两个不同世界的存在印证着人的两重性;两个世界之间可以攀登的通道正是人实现自我超越性的超越之路。

一、人的有限性

人生存时间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的有限性。柏拉图洞喻中集中体现了束缚人、制约人的两种因素,即肉体因素与社会因素。在奥菲斯教的影响下,柏拉图认为独自存在的灵魂是不朽的、纯粹的,通过观照本真的存在获得了真正的知识。客居肉体的灵魂忘却了曾经获得的本真的知识而必须通过回忆重新获得。被肉体束缚的灵魂不能凭理智观照本真、回忆先验的知识,正如洞穴里从孩童时代起就被捆绑了手脚的人无法看见洞外真实的世界而只能看见洞壁上的影子一样。人除了受肉体的束缚而且还受制于社会现实条件即社会性的约束。“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必然要与他人发生关系,相互之间通过契约或其它形式形成群体并达至团结。社会关系作为一种既定力量限定、规范和塑造着人的活动和社会关系及人的本性,从而交织而成的发展的现实空间、构成人现实生活世界。柏拉图洞喻中的人虽然以某种方式争脱束缚现实生活之洞内而来到与他人隔绝的另一非人世界的洞外,然他却不能永远停留在洞外而必须重返洞内,即便明知那是混淆是非、善恶模糊的世界,这样做是其作为人背负着必须完成的、无法逃避的社会成员的义务。

二、人的二重性

柏拉图将世界划分为“形上世界”与“形下世界”即“理念世界”与“感官世界”,这种二元论的世界结构决定了其对人的结构及生存之现实的看法。“肉体”与“社会”意味着人的生存之现实的“感官世界”,即现象世界。柏拉图认为只有纯净的灵魂才能观照本真的存在获得真知,客居肉体的灵魂由于肉体寻求营养的需求及疾病而无法寻求本真的存在。人作为现象世界的一员拥有生命而是自然存在之物并因无法摆脱肉体的束缚而永远无法获得纯净灵魂能达至真知。同时人的社会性也决定了作为社会的一位成员必然离不开与他人发生关系而永远存在于其所构筑的日常生活中。柏拉图洞喻中所描绘的洞内世界即是由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共同构成的人得以存在的现实世界。在柏拉图世界二分的思想图式中,现象世界是变动不居的、流动的、转瞬即逝的不完美世界,而与之相对应的理念世界是永恒的、静止的、完美的世界,人作为理性存在的动物在自身之外思考构筑了另外的现实之外的理念世界,即洞喻中的洞外世界。被解放的囚徒曾经到达过这个世界即人在确信其存在的基础上努力去寻求,那么这个理念世界就会向他敞开。柏拉图洞喻中洞内与洞外两个世界的设置即为人所拥有的现实与理想两种世界的隐喻。人的存在就是在“自知其无知”的前提下通过理性的“哲学问答法”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而真正印证着人另外一种特性即超越性。

三、人的超越性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在柏拉图哲学中,人基于“自知其无知”的爱智精神且通过理性哲学问答法展开了对真理的寻求而实现着对现实有限性的超越。柏拉图对通向真理途中所需要的热爱与追求的精神的召唤体现在他对厄洛斯的理解中,厄洛斯是不完美的事物对完美的向往,是对他所崇拜的卓越者的内在的自觉的追求。在“自知其无知”的爱智精神的感召下,人类通过理性的哲学问答法以平静之心在纯粹思维的引导下去观照真实的本真存在而获得真理,从而实现对自身有限性的超越。“洞喻”中刻画的陡峭的坡路即是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是人所拥有的自知其无知和回忆能力的对照物。人通过这条陡峭的坡路即基于自知其无知及回忆能力外显的理性的哲学问答法而踏上了自我超越的漫漫征程。
柏拉图“洞喻”蕴涵的丰富的人学思想启发了我们对于人的本质的更深入的思考。处于动物与神之间的存在物的人永远达不到神的境界而只作为有限的存在,同时人又基于自知其无知的爱智精神、依凭理性的哲学问答法而实现着对自身有限性的超越而趋近于神,这正是对人作为肉体与灵魂、有限与无限的双重存在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

相关论文

频道推荐

热门论文阅读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