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七年级数学教学 >把握学生思维脉动 巧设非良构问题查抄袭率

把握学生思维脉动 巧设非良构问题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4-21 点赞:22091 浏览:9719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671-0568(2012)25-0155-02
“学贵有思,思贵有疑。”思维自疑问开始,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的过程,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数学问题。

一、再造文本,巧设非良构问题

学习不是对文本内容的简单再现与记忆。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分析、把握文本本质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文本,化静态的文本素材为动态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进入学习对象的一系列“矛盾”之中,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从而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教学

源于:论文发表网www.udooo.com

《三角形的认识》中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1.课件出示图形,让学生说出有哪几个三角形?

学生站在座位上比划:左边那个,右边那个…
师:你们听清楚了吗?有什么感受?
生:听不清楚。
生:重合的三角形没办法说清楚。

2.提出问题:想个办法,怎样才能更方便的说出每个三角形?

生:用数字给每个三角形编号。
生:用字母编号。
生:给三角形的顶点标字母,用三个字母表示一个三角形。

3.师:你们觉得哪种方法表示三角形最方便、最清楚?

4.课件演示用字母表示图1的三角形,板书:表示成三角形ABC,再让学生配合课件用字母说出其他5个三角形。
教材中只有一幅三角形图和一句话:可以用字母表示为三角形ABC。笔者在教学时,通过对教材的再造,把一个三角形改成三个三角形相连,从而产生问题:想个办法,怎样才能更方便的说出每个三角形?此时,学生将带着好奇、矛盾、活跃的思维进入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使文本上的知识变成学生自主探究后的发现。

二、操作体验,巧设非良构问题

思维由动作起步,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教学中教师既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学具。同时也要防止“只有活动没有体验,只有操作没有思考”的现象。因此,在学生经历动手操作活动,对学习对象获得一定的感受时,教师要及时设计具有针对性、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获得体验,建构新知。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出示例题教学,“20个乒乓球,每6个装1盒,可装几盒?还剩几个?”师生讨论后列式:20÷6=3(盒)……2(个)。然后学生独立操作列式:“21个乒乓球可以装几盒?还剩几个?22个、23个、24个呢?”这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以便得出“余数都比除数小”的结论。接着问:“如果余数与除数一样大,行吗?为什么?余数比除数大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在操作、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发现,如果余数大于或等于除数,乒乓球还可再装一盒,从而轻松得出结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检测如只有学生的操作,而没有交流、讨论,学生对这个结论的理解就不可能深刻,也不可能发现操作背后存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更不可能经历并逐步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三、引导观察,巧设非良构问题

观察是思维的门户。引导观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能力。优化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一要有明确的目的,二要按一定的顺序,三要与思维和想象相结合,善于比较,从而提高观察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时,要精心设计观察的目标性和引导性问题。
例如:教学“积的变化规律”,先让学生口答算式结果,教师板书:
16×2=32
16×20=320
16×200=3200
16×2000=32000
然后引导观察:仔细观察上面4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把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相比。第二个因数是怎么变的?积呢?你还能从哪些算式的比较中得出这个结论?如果把第三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你又能发现什么?第四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比呢?这样从上向下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如果从下向上观察呢?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使学生很顺利地得出积的变化规律。 既教给学生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使学生学会了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等数学思维的方法。

四、利用“错题”,巧设非良构问题

犯错误是儿童的常态行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敏感地捕捉住“错误”的价值,巧妙设计非良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错中思考,在错中感悟。
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小数除法应用题”时,让学生解答一道:食堂有大米3.9吨,如果每天吃0.12吨,最多可以吃几天?还剩下几吨?有好多学生是这样计算的,3.9÷0.12=32(天)……6(吨)。针对这一较为典型的错误,笔者把它作为一个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接着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很快找到了三种判断错误的方法:①比较余数6与被除数3.9的大小,余数比被除数大,显然是错误的。②验算:32×0.12+6≠3.9,说明是错误的。③用我们的生活经验来判断:食堂原来只有3.9吨大米,吃了32天还剩下6吨,这不是越吃越多了吗?做错的学生恍然大悟。接着教师对症下药,带着学生分析,找出正确的商和余数。由于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00倍,商是不变的,但余数是被除数扩大100倍计算后余下的,所以余数也扩大了100倍,正确的余数应把6缩小100倍是0.06。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在不断地探索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在于教师要利用错误这一资源。充分挖掘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