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社会语言 >评美国黑人作家鲍德温《酪乳中苍蝇》

评美国黑人作家鲍德温《酪乳中苍蝇》

收藏本文 2024-02-11 点赞:6478 浏览:2166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美国黑人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一个分支领域,既具有美国文学的特色,也带有黑人文学所特有的色彩。美国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的《酪乳中的苍蝇》,主要探讨了黑人的社会境遇

摘自:硕士论文格式www.udooo.com

和身份边缘化问题。本文借助后殖义理论来探讨在白人文化和价值观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黑人的文化身份问题,并试图传统的黑人身份定位,寻求黑人身份的重新构建。
关键词:美国黑人文学后殖义理论白人文化霸权黑人文化身份
:A

美国黑人文学作为美国文坛的一朵奇葩,在当今呈现出异军突起之势,它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美国文学的内涵。美国黑人文学起源于黑人奴隶歌曲,直到19世纪其文学表现形式才逐渐增多。由于非洲裔美国黑人是被白人殖民者强迫掠掳到美国,在美国曾一度沦为奴隶,因此美国黑人文学也一直处于边缘状态和压迫状态。可以说,美国的黑人文学史正是黑人民族为争取自由和权利的斗争史。美国黑人文学大致经历了从描绘到、从激进到内省、从对黑人民族性的倡导到对人类共同问题的关注,这一逐步成熟的阶段是由边缘到主流、从稚嫩到成熟的发展过程。随着和文化身份危机的加重,黑人的文化身份意识逐步走向了自觉的历程,而文化身份意识的增强也大大促进了黑人文学的发展。同时,也促使一大批优秀黑人小说家的出现,使得美国黑人文学创作日臻成熟。20世纪后半期黑人文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阶段,即美国黑人政治和文化身份觉醒的时期。在20世纪60年代时,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应运而生。他是第一位世界闻名的美国黑人作家,被称作被压迫民族的代表。
《酪乳中的苍蝇》取自鲍德温的散文集《没人知道我的名字》,文章就美国南方白人孩子与黑人孩子合校时所发生的一系列问题为主线,折射出了当时美国社会中白人与黑人的融合问题。文章由作者深入美国南方乡村的亲身经历而写成,作者一方面客观描述了白人文化霸权下美国社会所存在的对黑人的和压迫,另一方面,把寻找黑人的文化身份认同作为自己的母题研究。作者采取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线性叙述和紧凑的情节安排,寻求平铺直入的写作模式,并告知读者,黑、白两种文化的融合需要一个非常复杂的、持续不断的、不断协商乃至互相渗透的过程,就像黑人自我身份的建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书中对美国20世纪60年代社会生活中的白人文化霸权现象予以抨击,并为重塑黑人文化身份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弗朗兹·法农在他的《黑皮肤,白面具》中写道:“一切被殖民的民族——即一切由地方文化的独创性进入坟墓而内部产生自卑感的民族——都面对开化民族的语言,即面对宗主国的文化。被殖民者尤其因为把宗主国的文化价值变为自己的而更要逃离他的穷乡僻壤了。他越是抛弃自己的黑肤色、穷乡僻壤,便越是白人。”从最早的殖民时期起,与占统治地位的、主流的白人相比,黑人是属于受支配的、边缘的范畴。白人甚至将黑人表述为“兽性的”。文中的主人公黑人男孩G作为黑人中的一员,在他入学的第一天就受到了异常的待遇,没有一个人伤害他。事实上,没有一个人触摸过他。学生们与黑人男孩G之间形成一面墙,目的很明显,言论刚好使他们的目的清晰易懂,看着他,使他呆在外面。男孩母亲形容黑人男孩G入学第一天的情景是“除了辱骂其他什么也没有”,不仅如此,男孩每天都需要“校长护送他穿过人山”。面对如此的待遇,只有15岁的男孩表现出来的只是缄默。作者在对黑人男孩G采访时,问他:“在他们阻挡你的路时,你怎么想?”黑人男孩G抬起头,面无表情的脸上显得那么沉静:“没什么,先生”。一个15岁的黑人男孩在面对白人孩子的恶意挑衅时,竟然表现得如此冷静与沉默,这是因为他无法用言语来如实地讲述自己的过去。面对,也许正如文中所说,“沉默才是他的武器”。鲍德温巧妙地使用平铺直入的写作模式,表达出那些患有失语症的黑人“言说不出的东西”。事实上,黑人男孩G的遭遇正是所有受压迫黑人的一个缩影。在严重的美国南方,许多城市在被称为“Jim Crow”的法律条文的支持下,许多公共场所不对黑人开放,饭店、图书馆、剧场、休息室的入口处都醒目地挂着“Whites Only”的标志。
弗朗兹·法农在《论民族文化》中指出,“殖义并非仅仅满足于对被统治国家的现在和未来实施统治。仅仅把一个国家的人民握在掌中并把本土人脑中的一切内容掏空,殖义并不满足。出于一种邪恶的逻辑,殖义转向被压迫人民的过去,歪曲、丑化、毁坏他们的过去……与原有文化疏远,这是殖民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鲍德温在谈及他的父亲时也曾指出,他的父亲在很早以前,就被击败了,因为在他父亲心底里,他真的相信了白人所说的关于他的一切。在鲍德温看来,接受白人对黑人的看法,会对黑人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如果黑人无法形成自己的认知标准,那么黑人将永远受役于白人和西方文化传统,越来越疏远自己的文化。可以说,白人殖民者对黑人的精神洗脑目的是希望黑人放弃自己的生存方式,否定黑人的本质性特征,最后导致黑人对自身的否定,在扭曲的文化氛围中,使黑人完成心理、精神和现实世界的被殖民过程。
因此,鲍德温的创作并没有停留在对白人的简单控诉上,他的作品表现出当时黑人文学的新走向,超越了对种族问题的关注,把目光投向黑人文化身份的建构——黑人意识从缺失到苏醒,直至最后身份的重建,探讨了黑人建构自我的可行性。白人文化霸权扭曲和异化了黑人的文化身份,使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灵魂,两种思想,两种相互冲突的力量,两种矛盾的理想”。文化身份作为后殖民理论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它指一种文化只有通过自己文化身份的重新书写,才能确认自己真正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这种与他种文化相区别的身份认同,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精神向心力,也是拒斥文化霸权的前提条件。后殖义身份观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消解了以欧美中心论为基础的等级性的种族观念和民族观念,为弱势群体或“少数族”争取应有的公民权奠定了理论基础。
鲍德温深知文化身份是由社会和文化决定的,这其中必然包括主体对过去文化的传承。在文章伊始,鲍德温借散文中的一位黑人朋友之口列举了多个由于而造成的黑人历史悲剧。例如,其中之一是关于人称“布鲁斯皇后”的美国歌唱家贝西·史密斯,她在密西西比州的一次车祸中受伤,被送往了附近的一家白人医院,但是白人医院因拒绝接诊受伤的史密斯,最终导致史密斯不治身亡。为了正视历史,继续探索黑人的自我身份,鲍德温无情地揭露那段深埋于白人文化土壤之下的黑暗历史。这也印证了鲍德温所持有的观点,即只有正视我们的自己民族史,我们才能知道我们是谁。黑人只有敢于正视历史,正视那段持续了300年的苦难史,才能从中汲取力量以治愈黑人民众的历史创伤,重建民族意识和身份。作者在构建黑人的文化身份之前,努力改写黑人民族对自身身份的定位问题。文中讲述了一位迫于的黑人作者离开美国九年之后重返美国,并且来到令他曾经极度恐惧的南方,在与一位黑人朋友交谈中,他深刻地体会到在南方,歧视不仅只存在白人与黑人之间,黑人内部也有强烈的南北方差异,北方黑人瞧不起南方黑人的现象普遍存在。可见,美国的主流文化对黑人的文化殖民已经扭曲和异化了黑人身份,黑人内部彼此间的敌意也正是出于潜在的自我否定和自我厌恶的心理。白人文化霸权使他们对自己的文化身份变得无知。如果说种族隔离是一个棘手的政治问题,那么无知是一个令人遗憾的历史问题。黑人的无知首先表现在对自己种族的无知。作者正是以一个思想意识正在觉醒的知识分子的身份来昭示自己的同胞:黑人民族应当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抗白人社会的不公与压制,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他者与边缘”的境遇,而不是南北方的同胞相互敌对。
从文中可以看出,这里没有种族冲突的暴力场面,也没有过激的言辞,就在这看似平静的背后,一股抗争的暗流在悄然涌动。男孩的母亲是一位身着黑色服饰,拥有坚韧意志力的女人,并且具有帅气、平静的外表。她为了让她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和有一个光明的前途,不顾白人的恐吓、黑人同胞的异议,坚持送孩子去白人学校读书。并通过反抗的方式定义自己的种族身份,试图摆脱他者的地位:如果有人伤害到我和我的孩子时,我会以上帝的名义,用自己的方式回击。美国黑人文学话语现在不是,并且从来都不是单声调的……这种话语关注的是权力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经济的历史。后殖民理论指出,语言本身是由世界和意识决定的,语言的范畴中包含着世界和意识的范畴。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表明其拥有自己的世界和自我的历史意识,反之,则表明世界和意识对其的“外在化”。无言状态或失语状态说明言说者的缺席或被另一种力量强行置之于“盲点”之中。作为少数族裔、美国社会的“他者”,历史的沉默者,种族、阶级、性别的三座大山,已经使得许多黑人女性意识里滋生了奴化思想。面对社会的不公时,她们容易表现出沉默的惯性心理,甚至回避现实。但鲍德温笔下的黑人母亲不再是沉默的他者,而是与白人一样拥有话语权的主体,拥有与主流文化对话的权利,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反抗了社会中白人的习惯势力。这表明,只有与殖义的文化霸权相抗争,才能得以生存。黑人母亲已经成功地实现了黑人自身文化身份的构建。

《酪乳中的苍蝇》一文虽然篇幅不长,但其内涵却很丰富,故事不仅描写了生活在以白人文化为中心的美国社会里,黑白两种文化所产生的猛烈的冲突,而且以此为契机,深层次地挖掘了黑人的文化身份构建问题。该文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在多元文化并存、认同、交融和角逐的时代大背景下,身份构建和彰显就是各种话语争战的场域。鲍德温认为,在美国这样一个种族关系不平等的社会中,黑人要想获得真正的平等、自由与解放,就要勇敢地捍卫自己的黑人文化身份;在维系种族文化的基础上,动态地调和黑白矛盾,争取找到一个平衡点。鲍德温的想法契合了当代著名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关于文化身份相杂糅的理论:民族文化之间的杂糅在当今世界是如此地广泛和深刻,民族文化要保持其鲜明的独特的民族性已成为不可能。美国黑人要意识到黑人性与美国性并存于黑人的意识之中,两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法作出明确的划分和割舍。
《酪乳中的苍蝇》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中的白人文化霸权对黑人人性的扭曲,谴责了殖义的种种摧残性的行为,力图唤醒黑人民族的自我身份意识。每一时期的文本在一种支配性观念的左右下,都会有意无意地将某一种族观,或加强或反对地带入自己的语言编码之中。鲍德温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黑人文化身份的思考带入了自己的作品之中,因而他的作品不是高声疾呼,也不仅仅是发出

学术论文下载www.udooo.com

黑人身份认同危机的苦楚,而是带领读者重新“解构”和“建构”了黑人文化身份,颠覆了白人一统天下的社会秩序,着实地构建了黑人的文化身份,为黑人民族最终获得在美国社会的身份认同存在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弗朗兹·法农:《黑皮肤,白面具》,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胡锦山:《20世纪美国城市黑人问题》,《东北师大学报》,1997年第5期。
[3] 巴特·穆尔·吉尔伯特等:《后殖民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 李琳、生安锋:《后殖义的文化身份观》,《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第12期。
[5] 王军、邱安昌:《美国文学思想新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 Winston,Napier.African American Literary Theory[M].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7] 王岳川:《后殖义与新历史主义人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 王晓路:《文化批评关键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张芳,女,1971—,河北沧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文学,工作单位:沧州广播电视大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