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政治 >> 思想政治工作 >十六大以来党建设思想十大创新

十六大以来党建设思想十大创新

收藏本文 2024-02-20 点赞:18375 浏览:8181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

[摘 要]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提出了党的建设科学化思想,构建了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创建了党的建设这的建设新范畴,提出了全方位立体式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想,以保持员先进性为抓手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党的思想建设,以在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执政作风、在全党大兴“四风”推进党的作风体系建设,以增进党内和谐、发展党内作为保持党的生机活力的两个轮子,以坚持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拓展基层党建领域为突破口引领创新党的组织建设,构建了党的执政理论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中国;十六大;执政党建设
1008-410X(2012)05-0008-06
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间,中国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这样一个执政党”的基本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深化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党的自身建设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深刻影响力、促使党的建设产生不同程度质性变革的重大理论成果、实践成果、经验成果、制度成果,其执政党建设思想创新集中体现在十个方面。

一、提出了党的建设科学化思想

十六大以来,中国在推进科学发展、科学执政、科学领导的过程中,更多地将眼光集聚到党自身建设的科学化问题上。在我们党看来,作为执政党、领导党的自身建设不能实现和达到科学化状态,从实质层面上推进科学发展、科学执政、科学领导都将无从谈起。在这样思考的基础上,中国在2009年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完整提出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思想,强调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从概念内涵上讲,党的建设科学化是我们党在推进科学发展和科学执政的过程中总结形成的关于党的建设的全新战略,是指党的建设走上科学化轨道的状态与过程,重在通过一系列科学理论、科学制度、科学方法的运用,努力使党的建设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以实现和达到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与领导地位之目的。
党特别提出,要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努力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

摘自:毕业论文免费下载www.udooo.com

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见到成效。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最根本的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最根本的是严格遵循执政党建设规律进行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党内生活和党的建设制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最根本的是既要继承和发展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党的建设成功方法,又要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方法,保证党的建设方法论的科学性。
党的建设科学化思想提出后,得到党内和理论界的一致认可,很快发展成为党的建设的总体战略思想和科学指南,并由此建构了科学建党的基本方略。作为推进党的建设的一种战略思想,党的建设科学化已经渗透进党的建设的所有方面和层面。从横向看,应关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建设的科学化,应关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科学化,应关注党的领导、党的执政的科学化;从纵向看,应关注着力提升党的组织建设、地方组织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问题。在2011年“七一”讲话中突出强调,在党面临着严峻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情势下尤其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在要求有机地融入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建设、制度建设这五大基本性建设中去,具体设计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基本路径。
从价值意义看,提出党的建设科学化已经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学执政的情势下关于党的建设的“顶层设计”,已经渗透进党的建设肌体的所有方面和层面,已经成为党的建设新的逻辑起点、逻辑规程和逻辑归宿。着力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必须始终高举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旗帜,以科学化的总体要求统领党的建设全局,以科学化的目标状态开创党的建设的新局面。

二、构建了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

党的建设是一个伟大工程,这项伟大工程的建设必须首先进行科学布局。因此,党的建设布局是不是科学合理,这是关系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能否建设到位的设计性问题。从结构功能理论视角看,对党的建设进行布局实际上就是党的建设的结构设计,如果党的建设的结构不合理科学,党的建设的整体功能就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在这个问题上,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和构建了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从而不断丰富完善了执政党建设的结构状态和框架。
党的十七大报告系统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这一总体布局的完整表述是:“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一总体布局的规划设计,是由目标、主线、原则和结构要素四个方面组成的,并且将党的整体性建设以纵横交错的形式勾勒出来。从横向看,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建设五大基本建设并立;从纵向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这一主线贯穿五大基本建设之中。这表明,新时期党的建设以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建设为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顶层设计格局。毫无疑问,这一总体布局已经成为当前及今后党的建设的科学规划设计,正在并将继续从宏观上、整体上、战略上指引党的建设的正确前进方向。

三、创建了党的建设这的建设新范畴

十六大以来,尽管我们党下了大决心和大力气反对腐败,但党内腐败频发、高发、烈发的势头并没有得到根本遏止,腐败的频度、烈度、破坏力、渗透腐蚀力都越来越触目惊心。面对日益严重的党内腐败和日益严峻的败形势,基于党风廉政建设和败工作在党的建设中的越来越突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党的十七大在论证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时,第一次明确提出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建设”。这就一改将败的内容囊括在党风建设之中的传统布局模式,将败从党的作风建设中完全剥离出来,正式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新范畴——建设。在2008年1月十七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我们党着重论证了党的建设,提出建设的目标是要努力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明确了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创新、惩防并举、统筹推进、重在建设;强调加强建设的工作原则是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鉴于制度建设在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党特别突出了推进制度创新问题,并在2010年1月的十七届中纪委五次全会上,从加强教育制度建设、监督制度建设、预防制度建设、惩治制度建设这四个方面,设计了制度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
在十七大前,我们党内没有“建设”之说,只有“工作”之说。而将“工作”发展为党的建设重要范畴——“建设”,这不单单是文字上的变化,在价值意义上也不可小觑。其一,建设的提出,实现了败与倡廉政的有机统一,昭示了在败斗争日益严峻态势下我们党已经做好了与党内腐败作长期斗争的战略部署,预示着将不再是一场运动或简单的工作内容,而是成了党的建设的常态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运作模式。其二,建设的提出,使党的建设整体在要素结构体系上由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四位一体”的建设扩展为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的建设,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党的建设的布局架构体系。

四、提出了全方位立体式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想

我们党要保持执政地位的长期稳固,从客观上讲主要依靠党执政所创造的业绩。而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讲,能否创造较好的执政业绩,则取决于有没有执政能力、执政能力强不强。基于这样的思维逻辑,我们党在十六大提出的各级党委、领导干部要树立并强化科学判断形势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应对复杂局面能力、依法执政能力、总揽全局能力这五种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建构起着眼宏观全局的全方位、立体式执政能力建设构想。
这一建构过程在2004年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基本完成,集中体现在两大思想创新点上。第一,提出执政能力的概念内涵。从概念内涵讲,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由此可见,党的执政能力显然是党的综合能力的体现,而不是对某一方面能力的特指。第二,提出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框架。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框架包括五个方面: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的

源于:论文封面www.udooo.com

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由此可见,党的执政能力涉及执政活动的主要基本面,而不是对某一单独基本面的特指。
总的看来,关于执政能力概念内涵的界定以及五个方面的执政能力建设框架的提出,就是我们党全方位、立体式的执政能力建设构想。其一,它是全方位的执政能力建设构想。从横向看,这一执政能力建设构想全面涵盖了党领导下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外交建设的所有方面,全面涵盖了内政和外交工作的所有方面,全面涵盖了治党、治国、治军的本领要求,是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全方位要求。其二,它是立体式的执政能力建设构想。从纵向看,这一执政能力建设构想是对全党、各级党委、党的领导干部、党的地方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全体党员执政能力建设的共同的要求,而不是简单地针对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的要求,适用于党的各级各个组织、领导班子、全体党员干部、全体党员群众,是对我们整个党的要求。这就比十六大上提出的各级党委、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五个方面的执政能力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进了一步,在内涵和外延上都进行了拓展,对于从总体上认识把握和整体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党的执政本领既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五、以保持员先进性为抓手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

马克思在《宣言》中深刻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自马克思以来推进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历史也充分说明,先进性始终是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保持党的先进性始终是党的工作重心所在,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大优势也就在于党的先进性。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突出强调了党的先进性问题,并以保持员先进性为抓手全面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2005年1月14日,在新时期保持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即要坚持理想信念、坚持勤奋学习、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坚持勤奋工作、坚持遵守党的纪律、坚持“两个务必”。在此基础上,全党从2005年1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深入开展了保持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6年6月30日,在庆祝建党85周年暨总结保持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发表讲话中全面论证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第一,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逻辑: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马克思主义政党赢得先进性固然不容易,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和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更不容易,必须竭尽全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第二,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抓手: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只有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得到了保持和维护,才能保持和维护全党的先进性。第三,总结形成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经验:必须保证党始终与时怎么发表展同步伐,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在对党的先进性建设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我们党还特别注重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精髓和实质全面渗透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等各项建设中去,使之作为党的建设的主线融入党的建设布局体系中,成为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和思维逻辑。在此基础上,着力强调保持党思想建设的先进性、组织建设的先进性、作风建设的先进性、制度建设的先进性、建设的先进性,就成为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外延性发展的逻辑产物,并正在党的整体性建设格局中有序推开。

六、以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党的思想建设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在坚持与时俱进思想路线、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着重从党的指导思想体系建设的视角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思想建设、提升了思想建设水平,以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建丰富了党的思想建设体系。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随后,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原则要求进行了广泛深入的阐述及探讨,党的十七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更为重要的是,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作为与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提并论的思想理论,将其全面提升到党的指导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为使科学发展观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我们党从2008年9月至2010年2月底,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巩固了科学发展观在全党的思想地位。
党的十七大报告不仅论证了科学发展观,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并将其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我们党需要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个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发展性、包容性、指导性特征。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视角,向全党提出学习掌握、研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紧迫任务。在2011年“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七、以在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四风”方面的良好

摘自:毕业论文 格式www.udooo.com

执政作风在全党大兴推进党的作风体系建设
党的作风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这在全面执政的条件下尤其如此。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关系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一个有强烈忧患意识的执政党,必须从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危险的高度,充分认识以密切党群关系为核心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结合历史方位变化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在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执政作风,在全党大兴“四风”,创新性地推进了党的作风体系建设。
2007年1月9日,在十六届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在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执政作风——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要心系群众、怎么写作人民,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要顾全大局、令行禁止,要发扬、团结共事,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这八个方面的良好执政作风全面涵盖了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各方面,是对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两个务必”作风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执政作风的重大发展,是指导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切实加强领导干部执政作风建设、实现党风状况根本好转的新的指针。
以此为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着力强调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并从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改进学风和文风等方面要求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新风正气,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为深入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呼吁要在全党范围内大兴“四风”——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这“四风”虽是早已成文的提法,但在新形势下被放置在一起去着重强调则充分展示了组合创新的力量,对于全党永葆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具有特殊意义。
八、把增进党内和谐、发展党内作为保持党的生机活力的两个轮子
作为一个期求长期执政、肩负重大使命的执政党,保持党自身的生机活力是必要的、更是必需的。综观当今世界各国的执政党,凡是生机活力严重不足以致完全丧失生机活力的政党,最后都走向的下场。因此,保持并持续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就成为党保持青春并巩固长期执政地位的必然选择。从世界政党政治运作看,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强权领袖等,都是学界认同的政党生机活力的重要来源。但对于在我们这样一个没有外部反对党、不允许内部派别合法化存在、逐渐由“伟人政治”走向“常人政治”的超大型执政党来说,如何保持党的生机活力?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确立并实践了以增进党内和谐、发展党内作为保持党的生机活力“两个轮子”的新思路。
关于增进党内和谐。十六届六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要坚持“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十七大报告更是鲜明地提出了要“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命题,党内和谐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被明确提出来。所谓党内和谐指在实际的党内政治生活中,党的各级各个组织之间、组织与党员之间、党员与党员之间、党员与干部之间、干部与干部之间友好相处、融洽共事的一种党内生活状态,它是对党内团结的继承与发展,是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上的团结。从价值导向看,党内和谐强调党内生活中的交往共事的平等性、公开性、协商性、纪律性、性要求,党内和谐的局面越是得到不断保持和维护,越是有利于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因此,党内和谐在保持增强党的生机活力方面是具有内在功效的。关于发展党内。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发展党内,并将其作为保持党的生机活力的重要机制。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党内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2009年6月29日,十七届政治局第14次集体学习会特别提出:发展党内能够最大限度凝聚全党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激发全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巩固党的团结统一。为发挥党内在保持党的生机活力方面的长期功效,我们党创新发展党内建设的总体思路,形成了党内建设新路径——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循序渐进,以保障党员权利为基础和根本、以党内制度建设为重点、以加强党内基层建设为基础,积极推进党内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切实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十六大以来,在发展党内以增强党的生机活力方面,我们党特别强调以下方面的党内运行机制创新: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权利;要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要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要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要积极探索扩大党内基层多种实现形式;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注意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切实完善党内决策机制,提高科学决策、决策、依法决策水平;等等。
九、以提出坚持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拓展基层党建领域为突破口引领创新党的组织建设
党的组织建设是由党的集中制建设,党的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干部队伍建设、领导班子建设等要素共同构成的综

摘自:毕业论文如何写www.udooo.com

合建设体系。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组织建设的各个领域都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尤其是以提出坚持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拓展基层党建领域为突破口,引领创新了党的组织建设。
关于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推进干部队伍建设的思想十分丰富,具有重大影响性的思想观点有: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减少地方党委副书记职数,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群众公信度;等等。这其中最具有创新性的是明确提出了坚持“以德为先”用人标准。2008年2月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选人用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新理念,强调坚持以德为先用人标准要重点看干部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在2011年的“七一”讲话中进一步强调:要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就必须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尽管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中所涉内容纷繁复杂,但抓住“以德为先”这一条就抓住了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就能对整个的干部队伍建设乃至党的组织建设起到牵头管总、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所以,坚持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应是十六大以来党的组织建设创新的灵魂与精髓所在。
关于拓展基层党建领域。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组织建设上的另一个重大创新点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基层党建的概念,并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基层党建的领域。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这是首次在党的工作报告中出现基层党的建设(基层党建)的提法。一般说来,基层党建在内涵与外延上不仅包括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还应该包括党员队伍建设、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党内基层建设等。十六大以来拓展基层党建领域的最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的逻辑价值要求,在基层党建的三大传统领域(农村、国企、机关事业单位)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经济、改革开放、政治发展的需要,又创造性地建构了基层党建的三大新兴领域——社区党建、非公企业党建、新社会组织党建,从而将基层党建总体上扩展为六大领域。二是适应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从改变城乡党建自成体系、相互分割的状态入手,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十七届四中全会专门强调,必须着力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以实现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促进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这就开启了基层党建跨领域创新的新局面。在不断拓展基层党建领域的基础上,十六大以来基层党建全方位的发展与创新不断深化,并取得了累累硕果。党的基层组织、基层党建是党的组织体系中遇到问题最多、需要提出的解决办法也最多、因而是最具有创新精神、生机活力的领域。在不断拓展基层党建领域的基础上推进基层党建创新,实际上就是党的组织建设乃至整个党的建设创新的生长点;把握住基层党建创新的基本走向,能够有效掌控整个党的建设全局。
十、构建了党的执政理论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
执政党要更好地执政,也必须借助科学的、系统化的执政理论的指导。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党自1949年全面执政以来,在执政理论的建设和研究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十六大以来,基于党的历史方位实质性转变的到位,立足我们党成为完全意义执政党的现实,逐步形成了党的执政理论体系建设的新构想。
2004年6月29日的政治局会议指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等主要方面。同年8月22日,在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又加了一个“执政环境”,这样我们党就从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这七个方面提出并构筑起完整的党的执政理论体系。1.执政理念是党执政的价值取向问题,是党在执政过程中对自身执政行为的总的看法,其核心是要集中解决“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问题,执政理念直接指导执政行为。在2003年“七一”讲话中,系统提出并论证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2011年1月10日十七届中纪委六次全会又提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新理念,并在同年的“七一”讲话中正式确立了党的这一新的执政理念。2.执政基础是党执政的基石和依靠力量,主要指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3.执政方略是党为完成执政使命所制定的战略和规划,是从宏观上对党的执政走向的设计和把握。4.执政体制是执政主体之间权力的配置和运作模式,一般包括党政体制、党与党派关系的体制、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体制。5.执政资源是党在执政中可以利用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有利条件,具体包括党执政的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等。6.执政环境是党执政所处的现实的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舆情,执政环境的最大特点是处于经常性的发展变化中,必须以动态的眼光来审视和把握它。7.执政方式是党控制、执掌和运作国家政权的方式、方法、手段的总称。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党的执政方式变革路向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基本要求。
从价值意义讲,提出完整的执政理论体系,是党对执政党建设所作的理论上、宏观上、战略上的深入思考,是在我们党完成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型后对执政党建设理论创新的重大飞跃;这样一个科学完整的执政理论体系的构建,对我们党在执政条件下大力加强党的自身各项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领导水平以创造更好的执政业绩,不断保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合法性,无疑都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性。
责任编辑:何敬文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