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政治 >> 思想政治工作 >包容性增长思想探析

包容性增长思想探析

收藏本文 2024-03-25 点赞:30237 浏览:14276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包容性增长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共建和谐世界的理念一脉相承,如何实现包容性增长是全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国际场合公开倡导包容性增长发展理念,是对当代中国发展环境的新把握、发展内涵的新拓展、发展路径的新探索、发展意义的新思考。包容性增长发展理念必将引领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新方向。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内涵;发展
中国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8(2012)04-0066-04
十七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适应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继承、、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探索的基础上,对当前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行了许多积极有益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提出了包容性增长发展理念,这是对发展模式认识上的升华。

一、包容性增长是对发展环境的新把握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个新概念,与过去的“排斥性增长”(Exclusive Growth)相对应。2009年11月,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题为《合力应对挑战 推动持续发展》的讲话中首次“倡导包容性增长”,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既有利于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也有利于为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2010年9月,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 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中,再次强调“包容性增长”,并指出“中国强调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本身就具有包容性增长的涵义” 。同志在国际场合公开倡导和强调包容性增长,其出发点有三。
第一,从深刻认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背后存在的种种“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3]现状出发。首先,经济社会发展失衡是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最突出问题,也是提出包容性增长的现实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中国经济创造了世界奇迹,GDP年均增速高达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多,2010年GDP总量更是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另一方面,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是以高昂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社会成本为代价的,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是发达国家的8-10倍,污染是发达国家的30倍。经济增长不能包容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国的总体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是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转变这一不利格局,中国经济奇迹将会因环境跟不上发展的步伐而很快结束。其次,贫富差距逐年拉大、社会矛盾和问题集中凸显,这是当前社会不包容、不和谐现象的诱因。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已经由一个收入分配较为平均的国家,成为贫富差距较为明显的国家。如果用衡量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基尼系数来看,我国1978年基尼系数为0.317,自2000年开始,我国基尼系数越过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并逐年上升,目前约为0.47,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的规定,中国已属于收入差距过大的国家行列。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群体差距都有进一步拉大的迹象,贫富分化直接成为社会矛盾的“孵化器”,使得直接利益矛盾和无直接利益矛盾相互交织,一些被经济高速增长所掩盖的民生问题日益凸显,对社会稳定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正因如此,《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指出,

源于:论文结论www.udooo.com

现阶段我国“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3]。
第二,从维护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局出发。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认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3]。这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大战略判断,指明了当今中国的历史方位,确定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国际形势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依然存在,世界发展的总体态势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为此我们要妥善处理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加快我国发展的主动权。从国内形势看,尽管我们国家积累了大量财富,但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属性没有变。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不协调,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第三产业比重过低,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失衡,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得到根本转变,等等。正因如此,《建议》强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新特征。”[3]这是对现实的清醒判断,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第三,从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世界和谐共赢的目标出发。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潮流,然而这一历史进程并没有缩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反而南北发展差距越拉越大,世界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不包容性”现象也愈发突出。正如德国学者博克斯贝格在他的《全球化的言》一书中所说,“现在的金融体系及其自由化会使那些已经享有特权并且主宰世界经济的国家受益。代价却由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由它们当中最穷的国家承担。”[4]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并演化为国际金融危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相继陷入衰退,再次证明旧的、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体系缺乏拓展空间,正不断走向终结。然而,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经济体系的内在深层次矛盾不仅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反而各种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世界经济形势好转的基础不牢、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推动世界经济全面恢复增长还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倡导包容性增长,认为“发展中成员可以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和长远发展的重要力量。发达成员应帮助发展中成员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国际金融机构应帮助发展中成员增强危机承受能力和经济修复能力。兼顾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利益和需求,实现双方经济均衡协调增长和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这是中国政府对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政治、经济复杂形势的一种积极回应,也是实现世界和谐共赢的必然选择。

二、包容性增长是对发展内涵的新拓展

传统发展观,把发展简单理解为经济增长,把经济增长简化为GDP的增长,在这种错误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国走过了一条以高污染、高消耗、高人力为主要标志的重速度轻效益的粗放型增长道路。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但问题仍然局限于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增长本身。2007年6月,在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讲话中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这是我党历史上首次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替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这表明我党正逐渐从单纯注重GDP的增长转向注重经济增长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数量转向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收入分配的合理和社会福利的完善,这一转变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同志对“包容性增长”的内涵也有科学的认识。
第一,把公平正义作为包容性增长的价值基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包容性增长的价值基础。从社会主义本质层面来看待公平正义,并把公平正义上升为我党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理念,受到广泛关注。2005年2月19日,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5]。党的十七大明确地把“公平正义”纳入党和国家现实的奋斗目标之中,并创造性地提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6],并强调要通过扩大社会主义,保障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公平正义理念;通过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通过把效率和公平统一起来,重视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体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他还进一步指出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显然,包容性增长思想的价值基础就是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就是中国政府的良心。
第二,把机会平等作为包容性增长的核心要义。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要“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因此,包容性增长,就是一种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强调的是通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和其他发展机会,寻求的是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到经济增长过程并共享经济增长成果,它包括可衡量的标准和更多的无形因素。这一界定涉及两个核心要素即:机会平等、参与和共享。机会平等,既强调通过经济增长为个人创造充足的就业发展机会,又强调个人在实现这些发展机会时的平等,因此,就要消除由于个人背景或者所处环境(包括家庭财富与权势、社会关系、宗教信仰、工作行业、肤色、性别、所处的地理环境等)的差异所造成的机会不均等,一句话,就是前程为人才开放。以“机会平等”为理论出发点又衍生出包容性增长的两重视域,一是参与,二是共享。所谓参与,就是提高人们参与经济发展并改善自身生存发展条件,这对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实现包容性增长具有基础性的意义。所谓共享,就是让所有国民,尤其是弱势群体能够最大限度的分享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也就是说人们都能从增长中获益。
第三,把培育和提升人力资本作为包容性增长的战略选择。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把包容性增长界定为机会平等的增长,它的实质就是人的“权利增长”,即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增长,其目的就是让人们过上幸福的、自由的、有尊严的生活。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有二:一是利用“输血”机制,通过社会的分配机制,保障低收入人群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实现社会形式上的公平。二是利用“造血”功能,通过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让穷人、弱势群体提升职业技能,实现社会充分就业,让更多的人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这对实现包容性增长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正如所说:“人力资源开发,对提高人们参与经济发展和改善自身生存发展条件,对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实现包容性增长,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快形成人力资源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

三、“包容性增长”是对发展路径的新探索

在对“如何实现科学发展”这一问题的求解过程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世界和中国的发展中把握发展规律,指出“中国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实践者”。要把包容性增长的发展理念,转化为包容性增长的实践行动,关键在于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制度设计和政策体系,就当代中国而言,尤其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第一,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纠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摒弃GDP主义。GDP本身是中性的,而“GDP主义”却有诸多缺陷,它既不关心经济效率,也不在乎环境污染,更不考虑分配差距,只是简单的追求经济增长的总量,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并且政绩考核、官员升迁及各种发展指标均与GDP挂钩实行一票否决。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政绩考核标准,淡化GDP增长目标,强化社会发展目标,适时考虑用幸福指数代替GDP指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就没有指出具体的GDP增长指标,而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引领中国未来5年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党和政府从宏观政策层面引导当代中国走向“包容性增长”之路。
第二,通过培育和提升人力资本(资源)、实施充分就业战略、提高个人参与经济发展的能力,消解社会排斥。当前,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生活领域,客观存在着由权力精英、资本精英和知识精英逐渐构成的排斥性体制,她们掌握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主导权,造成劳动者特别是弱势群体权利缺失和利益不断被边缘化。要从根本上消解社会排斥,必须优先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们参与经济发展的能力,这对实现包容性增长有基础性的意义。为此,要在全社会树立人力资源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的观念,通过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形成人力资源优先开发的战略布局,通过“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创新人力资源制度,建立政府、社会、用人单位、个人共同投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积极谋划和调整人力资源专业结构、层级结构、分布结构,大力激发各类人力资源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智慧”。其次,要通过基础教育、各种职业教育以及基本医疗卫生怎么写作,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发展能力,避免机会面前的能力缺失,要“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

源于:如何写论文www.udooo.com

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形成有利于劳动者学习成才的引导机制、培训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最后,要通过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实现充分就业。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要通过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创造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这是包容性增长的基本要求。第三,通过建立以“四个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安全阀和稳定器的作用,消除由于制度不公、权利剥夺、能力缺失所导致的种种社会不公现象。在国家层面多次提出要逐渐构筑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这“四大公平”兼顾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实质上是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有机统一,其落脚点是结果公平。这就有效避免劳动者由于先天条件和后天成长环境的不同所导致的一部分人在社会中竞争由于能力弱被边缘化的危险。目前,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我国已经陆续探索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等制度,逐步完善了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制度,相继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我们要按照在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要求,“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统筹协调做好各项工作,实现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7]。进一步发挥社会保障“人民生活的安全网”、“收入分配的调节器”和“经济运行的减震器”的作用,这是包容性增长的有力体现。

四、“包容性增长”是对发展意义的新思考

包容性增长强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包容性,即经济增长要包容人口、环境、资源等方面。通过消除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隔阂,让人人都有机会参与经济增长过程、共享经济增长成果。这不仅适合一个国家内部,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包容性增长更适用于协调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关系,实现世界各国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等方面共同进步。
就国内形势而言,包容性增长有助于中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徘徊的一种状态”[8]。有专家认为,经济增长回落或停

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网站www.udooo.com

滞、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怎么写作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是“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基本特征。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越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但就比较大规模的经济体而言,仅有日本和韩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换。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 12年时间,韩国则用了8年。与此同时,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则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虽然经过了二三十年的努力,几经反复,仍没能跨过1万美元的门槛。截至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4400美元的中等收入水平,贫富分化、腐败多发、社会公共怎么写作短缺、就业困难等乱象丛生,中国正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巨大风险。为了能成功越过“中等收入陷阱”,我国必须抓住当前发展模式转换的关键时机,积极推进包容性增长。这是我党对中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前瞻性判断,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一脉相承。
就国际形势而言,包容性增长有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现世界和谐共赢。战后建立起来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无权的情况下建立的,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剥削掠夺为主要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国家之间、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依赖关系进一步加强,建立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要特征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倡导包容性增长切合时代呼声,有助于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发达国家在发展中要“包容”发展中国家,通过消除贸易和技术壁垒,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着力解决南北发展失衡的问题,推动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让世界各国特别是贫困国家能够从区域性经济增长中获益,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使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权益得到保护。正如所指出:“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成员应该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长远的眼光审视发展问题,尽快落实在发展援助、贸易融资、优惠贷款等方面所作的承诺,向发展中成员开放市场,帮助发展中成员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
参考文献:
.合力应对挑战 推动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09-11-16.
.深化交流合作 实现包容性增长[N].人民日报, 2010-09-17.
[3]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0-10-19.
[4] [德]格拉德·博克斯贝格.全球化的言[M].胡善君等, 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143.
[5]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
[6] 中国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 .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实现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09-05-24.
[8] 贾凤兰.中等收入陷阱[J].求是,2010,(20).
责任编辑:周潞资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