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图书馆 >> 图书史 >试述信息管理公共危机信息管理EPMFS框架设计

试述信息管理公共危机信息管理EPMFS框架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3-26 点赞:4470 浏览:1013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是公共危机管理与信息管理交叉而成的一个新的学科前沿领域,主要研究危机管理中的信息问题和信息管理问题。本文从问题域的角度,提出了由要素论、过程论、功能论、方法论、系统论所构成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EPFMS分析框架,并对其基本问题进行了阐述。EPFMS从整体上标示出公共危机信息管理领域的主要知识范畴,也为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分析框架。
关键词:公共危机 信息管理 危机信息 危机管理
 1003-6938(2012)06-0081-10
公共危机信息管理(Public Crisi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CIM)是公共危机管理与信息管理交叉而成的一个新的学科前沿领域,主要研究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信息问题和信息管理问题。由于信息渗透于公共危机管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是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因此,PCIM的研究对促进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完善和实践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外PCIM研究成果众多且增长迅速,但总体来看研究显得比较分散,问题域(problem domain)设置比较随意,使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深入在信息维度上存在明显的不足和缺陷。
为了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本文提出了PCIM的EPFMS理论分析框架,认为PCIM领域有以下5个核心问题域或研究范畴,即PCIM要素论(Element)、PCIM过程论(Process)、PCIM功能论(Function)、PCIM方法论(Methodology)和PCIM系统论(System),每个问题域或研究范畴都有其核心科学问题和研究侧重点,它们共同构成PCIM的EPFMS理论分析框架(见表1)。
1 PCIM要素论
要素论主要研究PCIM的构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揭示各要素的基本内涵和理论问题,分析常态和危机状态下各要素之间的和作用机制,建立关于PCIM结构要素的基本认识和知识。
从广义的角度,可把PCIM的构成要素概括为主体要素(包括政府、媒介、公众、企业、NGO等)、客体要素(信息)及环境要素(政策法规、经济、技术、文化等)(见图1)。
PCIM主体要素有政府、媒介、公众、企业、NGO等。根据公共治理理论,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应该是政府、企业组织、NGO、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他们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在危机管理过程中有不同的地位、作用、利益需求以及表达渠道与方式,需要探寻不同主体间的信息协调机制,尤其是不同主体信息平台的良性互动和不同主体间良性信息关系的构建等问题。根据公共危机中利益相关者的相关度、影响力和紧急性三个属性,可以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三类,即核[图1 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构成要素] [环境
(教育、人文)][环境
(法律、政策)][媒体][环境
(技术)][环境
(经济)][公众][政府][信息][发布][接受][反馈][使用][使用][传播] [企业][NGO]
心的利益相关者、边缘的利益相关者和潜在的利益相关者。一般来说,政府、受害的社会组织和公众、危机诱发者是核心的利益相关者,媒体、NGO、公共怎么写作部门是边缘的利益相关者,危机旁观者是潜在的利益相关者[1]。N. Bharosa从社区(宏观)、组织(中观)、个人(微观)三个层面分析了灾害响应过程中影响信息共享和协作的因素,发现救灾工作者更愿意获取对他们有用的信息而不是向其他人提供信息。要实现信息共享,理解每一个人及其他组织的工作过程和信息系统的性能是非常重要的,并据此提出了对信息系统设计者及政策制定者的六条建议[2]。
信息是PCIM的客体要素,是PCIM要素论研究的核心内容。危机信息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危机信息是危机潜伏、爆发、持续、解决等一系列过程中与危机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广义的危机信息除了信息要素之外,还包括危机管理过程中与信息相关的人员、技术、设备、资金等,即危机信息资源[3]。信息要素的研究首先需要分析公共危机的信息需求,研究危机信息及其传播特点;其次对相关信息进行分类分级,建立信息目录体系,按目录层级和轻重缓急收集和分析信息;再次从信息主体和客体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信息的传递、共享和使用问题,主要围绕信息机构如何组织信息资源、政府机构如何发布信息、媒介组织如何传播信息、社会公众如何接受和选择信息这几条主线展开。
环境要素是PCIM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通道和桥梁,主要包括与PCIM相关的政策法规、产业经济条件、信息技术、减灾防灾文化等。环境要素是PCIM的支持要素和保障要素,良好的环境是PCIM主客体有效作用、信息顺畅传递和发挥作用的有力保障。
PCIM要素论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PCIM构成要素及其相关理论问题;(2)PCIM主体间的信息关系及相互作用问题,如政府和媒体、政府和公众、媒体和公众、政府和企业、政府和NGO等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信息沟通;(3)PCIM主体、客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信息关系问题,如信息流程、信息共享、信息反馈、信息架构(Information Architecture)以及信息、信息政策、信息成本控制等。
2 PCIM过程论
美国危机和紧急情况管理手册(Handbook of Crisi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提出了公共危机管理的四阶段模型,即减除(Mitigation)、预防(Preparedness)、反应(Response)和恢复(Recovery)[4]。“减

摘自:硕士论文格式www.udooo.com

除”是指减少影响人类生命、财产的自然或人力危险要素,如实施建筑标准、推行灾害保险、颁布安全法规等;“准备”是指发展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如制订应急计划、建立预警系统、成立应急运行中心、进行灾害救援培训与演练等;“响应”是指灾害发生的事前、事中与事后采取行动以挽救生命、减少损失,如激活应急计划、启动应急系统、提供应急医疗援助、组织疏散与搜救等;“恢复”既指按照最低运行标准将重要生存支持系统复原的短期行为,也指推动社会生活恢复常态的长期活动,如清理废墟、控制污染、提供灾害失业救助、提供临时住房等。PCIM过程论就是从公共危机管理的四个阶段出发,研究每一阶段的信息保障和信息管理问题(见图2)。

摘自:学术论文格式模板www.udooo.com

(2)决策:支持危机决策是PCIM的核心功能,危机信息的收集、组织、分析、解读均以决策目标为中心。贾尼斯在《决策与危机管理中的领导》(Crucial Decision: Leadership in Policymaking and Crisis Management)一书中,在总结各类决策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危机决策流程的约束模型和四大步骤,阐述了信息搜集在问题确认、信息资源利用、分析和方案形成以及评估和选择中的作用[21]。Roberto G.aldunate等人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分布式协同决策模型,主要用于大规模减灾中的决策制定[22]。De Maio等研究了一种基于语义网络来协调异质数据和柔性计算的方法,用来处理不确定性因素和模拟植入在应急计划中的因果推理,来支持应急决策和资源调度[23]。GIS可通过获取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可视化数据,为危机管理者提供了决策支持[24]。除决策系统设计之外,决策信息的传达及决策中领导绩效的测量也受到了关注[25-26]。
决策功能贯穿于整个危机管理活动中,事前的决策主要是以常规决策和程序化决策为主,决策的问题一般都具有良好的结构,可以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发扬和体现决策。协商(Deliberative Democracy)、基于地理信息的协商(GeoDeliberation)等作为重要研究主题,在公共危机管理领域正引起广泛的关注[27-28]。危机一旦发生,危机的决策目标就会随着危机事态的演变而变化,人们需要不断地做出调整和修正,危机决策变为非程序化决策。这时决策的第一目标是控制危机的蔓延和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决策者通常以经验和灵感决策为主,由于情况紧急,往往将权威决策者的决定作为最后的决策结果。
决策过程中要解决的主要信息问题有:①准确定义危机决策问题;②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情境,应用专家知识和经验编制危机应急预案和应对计划;③根据出现的异常问题,判别危机情境,借助于DSS、知识库、预案仿真等技术得到处理危机的初步方案。
(3)执行。高效的执行是危机决策发挥作用的有利保证。执行阶段主要的问题有人员设备和其他资源的调度,灾害现场的实时反馈,突发情况的灵活应对等。在执行的过程中协作是至关重要的,大规模的危机事件响应是一个综合协作的过程,需要相邻区域的多部门主动参与和有效协作[29]。对公众参与来说,开放地理信息系统(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30]、移动地理信息系统[31]等是有效工具,一方面会提供重要的信息交互,另一方面也会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
(4)评估。不仅指对危机后的评价,还包括对危机前的风险评估以及危机中“可减缓性”、“可挽救性”与“可恢复性”的评价,其中尤其要注重危机前的风险评价,因为它具有“可消除性”[32]。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FEMA)发布了一系列与风险有关的文件,其中包括风险地图、评估和规划(RiskMAP)的项目管理、战略、技术怎么写作和用户数据怎么写作等[33]。日本学者Ana Maria Cruz 和Norio Okada研究了城市由自然灾害引发的技术灾难(Natech)[34],并提出了针对此类灾难进行风险评估的一套方法论。德国的备灾评估项目中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备灾指标和框架,可进行多种与灾难相关的评估[35](Center for Hazards Research and Policy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2006)。在火山、地震、泥石流、海啸等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灾害影响评估中,交互式绘图信息系统、地理空间信息技术、遥感遥测等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36-39]。
4 PCIM方法论
著名学者拉普拉斯说过:认识研究方法比发明、发现本身更重要。如果我们把发明和发现比喻为“黄金”,那么研究方法就是“炼金术”[49]。方法论是对方法的理论说明与逻辑抽象,是具体的、个别的方法的体系化与理论化,因此相对于方法而言,方法论具有理论性、系统性和统一性等特征。
信息管理方法研究在危机管理领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成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所运用的方法要侧重于应用性与可操作性,必须与实际情况相适应,这就决定了PCIM的方法体系与传统的信息管理方法有所不同。
对PCIM方法体系的建构来说,一方面,方法是实现PCIM各项具体工作目标或任务的工具,因此,方法的结构应该从总体上保证PCIM各种功能的实现,即符合功能—结构的对应原则。另一方面,由于PCIM方法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方法的类别和数量是众多的,方法的性质是多元的,固此,应构建一个尽可能全面的、有机的方法框架,既明确反映各种具体方法的“位置”、反映方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又是可以扩充和发展的,可为新方法的并入提供余地。
根据公共危机管理的四阶段模型,从支持公共危机管理流程的主要功能出发,建构了与主要功能相对应的PCIM方法体系(见图4)[41]。
PCIM方法体系由需求分析方法、信息采集方法、危机预测方法、危机监测方法、环境分析方法、深度研究方法、应急决断方法、执行控制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9大类方法构成,每一类方法又包括各种具体方法,本文只列举了部分常用或重要方法。
公共危机发生之前是信息管理的准备阶段,所需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www.udooo.com

要做的是需求分析、信息采集与危机预测。需求分析方法保证了需求分析阶段所划定的信息需求范围的合理性,信息采集方法保证了所采集信息的质量与数量,而危机预测方法则直接关系到危机预报的准确性。
公共危机过程中的信息管理过程就是危机决策的过程,对应于危机决策的5个步骤,信息管理也执行危机监测、环境分析、深度研究、应急决断与执行控制5个功能。这个过程直接关系到公共危机管理的效果,对各类方法的应用也最为广泛。公共危机后信息管理的作用是对危机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并进行及时反馈,此时的方法也主要是各类评价方法。
5 PCIM系统论
PCIM系统论主要研究支持公共危机管理的各种应用信息系统、信息架构和信息技术。美国纽约大学商学院劳顿教授认为:信息系统不只是一个技术系统,而且还是一个管理系统和组织系统,是一个社会系统。危机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不同层次、不同功能和技术的多维整合(见图5)[42]。
从技术维的角度,各种公共危机管理应用信息系统和信息平台的建设需要广泛采用各种信息技术。除计算机硬件、软件、存储技术、通讯和网络技术等最基本的技术之外,还需要利用遥感技术(RS)、GPS技术和分布式数据库技术,有效地集成分散的信息资源;采用网格技术、GMS(Geo-code Mapping System)技术、数据仓库(DM)等,建立完整、动态的危机管理综合数据库;采用GIS技术、信息可视化技术、XML技术和决策模型,建立相互关联的决策支持子系统;采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建立协作式危机管理系统[43-44];采用网络舆情监测技术,实现对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危机信息传播动态的实时监测[45];采用仿真技术,实现对危机事件的发生、演化机理分析,加深人们对危机治理的理解和认知[46-47]。
在经典文献中,19

源于:免费论文www.udooo.com

84年,沙特朗(R. L. Chartrand)等人在名为《用于应急管理的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Emergency Management:Report)的研究报告中,着重研究了应急通信系统、与自然灾害有关的信息存储与检索系统,以及其它信息技术在减灾和危机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问题[48]。科林(Nick Collin)讨论了危机信息管理中对信息和技术管理重构的重要性[49]。1999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RC)编著的《用于危机管理的信息技术研究》(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for Crisis Management)详细介绍了各种可用于危机管理的信息技术的特点、作用等,并强调要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来应对各种危机[50]。在危机管理实践中,全球著名的ESI公司开发了基于Web的应急信息管理系统——Web EOC系统,已得到了广泛利用,可以使组织在没有建立紧急事件处理中心的情况下也能很好地预防和应对危机[51]。
从层次维的角度,地方危机管理信息系统支持地方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各应用信息系统一般由政府专门部门建设,一般系统可操作性强,但可集成、可扩展性差。国家危机管理信息系统支持国家层面的公共危机管理,是地方危机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建设中主要解决不同系统间的数据融合、共享和扩展问题。全球战略与区域应对信息管理系统支持国际层面的公共危机管理,在“全球风险社会”背景下,是支持跨国危机管理和全球危机管理的信息基础设施。在上述三个层次的危机信息系统中,国家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居于核心地位。以美国国家突发事件管理系统(National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 NIMS)为例,美国国土成立后,NIMS将美国已有的最佳经验整合为一个统一的适用于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对各种灾难的国家突发事件管理方案,使联邦、州、各级地方府与私人团体能够有效、高效、协调一致地对国内突发事件作出准备、反应以及从突发事件中恢复[52]。在实用系统层面,Sahana作为一个开放的灾害管理信息系统,能有效地促进政府、公众、企业及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协作,协作主体可以跨越组织界限共享数据,共同响应灾害[53]。
从功能维的角度,公共危机管理信息系统按照功能可以划分为安全信息采集系统、动态数据监测系统、危机预测预警系统、应急预案系统、应急演练系统、应急仿真系统、应急决策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应急资源配置与调度系统、环境污染评测系统、灾害综合理赔系统、财产损害评估系统、医疗救助系统等。这些应用信息系统通过统一的应急信息平台进行集成,支持公共危机管理各项功能的实现。
6 结语
EPFMS分析框架是在公共危机管理与信息管理双重视域的交叉结合中基于问题域及其关系建构起来的PCIM研究框架,说明PCIM既有其背景学科——公共危机管理与信息管理——的知识支撑,又有其不同于背景学科的独特的知识元素和学科气质。
EPFMS分析框架的PCIM要素论主要研究PCIM的构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关于PCIM结构要素的基本认识和知识;PCIM过程论基于公共危机管理的典型生命周期过程,研究每一阶段的信息保障和信息管理问题;PCIM功能论主要研究PCIM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功能和作用,探析PCIM最基本、最普遍的功能及其作用机理与方式;PCIM方法论研究PCIM的方法来源、方法原理、方法应用以及方法体系的建构问题;PCIM系统论主要研究支持公共危机管理的各种应用信息系统、信息架构和信息技术。每个研究范畴都有其核心科学问题和研究侧重点,它们共同构成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EPFMS理论分析框架。为了便于对EPFMS分析框架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将其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等总结如下表(见表2)。
[EPFMS
框架\&研究
时间\&研究的
成熟度\&研究的核心问题\&未来发展
方向\&要素论\&稍晚\&不成熟\&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主体、客体、环境,以及主体和客体间的信息传递、作用机制等。\&由要素内容转向要素关系研究\&过程论\&较早\&欠成熟\&以决策为轴心研究公共危机信息的螺旋式周期管理\&由灾害应对转向信息备灾和风险管理\&功能论\&较早\&较成熟\&以决策功能为核心研究公共危机信息收集、处理、存储、传播和使用中的问题,支持危机预测预警、决策、评估。\&智能化决策,突发事件的动态仿真与计算实验\&方法论\&稍晚\&不成熟\&危机信息的收集方法、组织方法、决策方法、评估方法以及改进\&新方法的引入,独有方法的建构\&系统论\&早\&较成熟\&支持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如GIS、网格技术、卫星遥感、可视化技术等。不同信息系统的集成和融合问题,如数据共享、数据兼容\&综合危机信息管理系统\&][表2 EPFMS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参考文献:
[1]沙勇忠, 刘红芹.公共危机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模型[J].科学·经济·社会, 2009, (1): 58-61.
[2]N. Bharosa, J. Lee. Challenges and Obstacles in Sharing and Coordinating Information During Multi-Agency Disaster Response: Propositions From Field Exercises[J]. 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 2010, 12(1): 49-65.
[3] F. W. Horton, D. A. March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M], Arlington, Va. : Information Resources Press, 1982.
[4][澳]罗伯特·希斯. 王成, 宋炳辉, 金瑛, 译. 危机管理[M].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1: 30-31.
[5]Mitroff , Pearson. Crisis Management[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93.
[6]Otto Lerbinger. the Crisis Manager: Facing Risk And Responsibility[M]. New Jersey: Lawrence Erlubaum Associates, 1997.
[7]Ronald J Burke, Cary L Cooper. the Organization in Crisis :Downsizing, Restructuring and Privatization[M].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0.
[8]Austin, Lucinda, Liu, Brooke Fisher, Jin, Yan. How Audiences Seek Out Crisis Information: Exploring the Social-Mediated Crisis Communication M

摘自:毕业论文提纲范文www.udooo.com

odel[J]. Journal of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12, 40(2): 188-207.
[9]Dearstyne, Bruce W. Big Data's ManagementRevolu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2, 90(12):16-17.
[10]Wei Jiuchang. Estimating The Diffusion Models of Crisis Information in Micro Blog[J]. Journal of Informetrics, 2012, 6(4): 600-610.
[11]Allan Jonathan. Using Social Networking, Mobile Apps to Distribute Tsunami Hazard Information[J]. Sea Technology, 2012, 53(4): 61-64.
[12]Song Xiaolo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mergency Information Spreading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 a Simulation Approach[J]. Journal of Homeland Security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2012, 9(1), 1515/1547-7355.
[13]沙勇忠,史忠贤. 公共危机伪信息传播影响因素仿真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2,56(5):36-41, 111.
[14]Nostro Concetta, Amato Alessandro, Cultrera Giovanna. Turning the Rumor of The May 11, 2011, Earthquake Prediction in Rome, Italy, Into An Information Day on Earthquake Hazard[J], Annals Of Geophysics, 2012, 55(3): 413-420.
[15]Curtis Andrew, Mills Jacqueline W. Spatial Video Data Collection in a Post-Disaster Landscape: the Tuscaloosa Tornado of April 27th 2011[J]. Applied Geography, 2012, 32(2): 393-400.
[16]Munaretto Daniele. Resilient Data Gathering and Communication Algorithms For Emergency Scenarios[J].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 2012, 48(3): 317-327.
[17]F. A Matsuno. Mobile Robot For Collecting Disaster Information And A Snake Robot For Searching[J]. Advanced Robotics, 2002, 16(6): 517-520.

源于:论文结论范文www.udooo.com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答辩www.udooo.com

[45]O. Oh, M. Agrawal. Information Control An Terrori: Tracking The Mumbai Terrorist Attack Through Twitter[J].In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 2010(13):33-43.
[46]Kim Sung-Duk. Lee Ho-Jin, Park Jae-Sung. Simulation Of Seawater Intrusion Range In Coastal Aquifer Using The Femwater Model For Disaster Information[J]. Marine Georesources & Geotechnology, 2012, 30(3): 210-221.
[47]L. K. Comfort, K. Ko. Coordination In Rapidly Evolving Disaster Response Systems: The Role Of Information[J].American Behioral Scientist,2004(48):295-313 .
[48]张建宇.对企业危机信息管理的思考[J].现代企业, 2003,(11): 14-15.
[49]Nick Coll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Crisis :Getting Value For Money From It Investments By Rethinking The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J].Computer Audit Update, 1995,(2): 

论文大全www.udooo.com

6-11.
[50]Did Mendon?a.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For Crisis Management[M].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9.
[51]基于web的应急信息管理系统——Web Eoc系统[EB/OL].[2009-06-08].Http://www.Esi91

1. Com/Esi/Products/Webeoc.Shtml.

[52]卢一郡, 贾红轩. 美国突发事件管理系统简介[J]. 中国急救发素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7, 2(6): 367-380.
[53]Currion Paul, De Silva Chamindra, Van De Walle Bartel. Open Source Software For Disaster Management - Evaluating How The Sahana Disaster Information System Coordinates Disparate Institutional And Technical Resources In The Wake Of The Indian Ocean Tsunami[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7,50(3):61-65.
作者简介:沙勇忠(1968—),男,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文娟(1987—),女,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情报学硕士研究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