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文化 >> 文化软实力 >有关于汉语委婉语与其文化成因

有关于汉语委婉语与其文化成因

收藏本文 2024-04-10 点赞:31022 浏览:14404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摘要:委婉语是社会交际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汉语委婉语也已产生并使用多年,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论文将从避讳、宗教、交际原则等方面出发,对汉语委婉语的文化成因进行探讨。
关键词:汉语委婉语 社会文化 成因
1.引言
“委婉”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形容歌声抑扬婉转,另一种是形容言辞曲折婉转,“委婉语”中“委婉”的含义应当取第二种。因此,委婉语就是“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含糊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不够尊重的表达策略”(《语言与语言学词典》 斯托克等编)。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手段,能够用温和的策略避开交际双方的言语碰撞,从而传达信息,交流感情。委婉语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就是由社会文化因素所决定的,避讳、宗教、交际原则等都是委婉语产生的理由。
2.避讳
张拱贵先生说:“语言禁忌是产生委婉语的最根本的理由。”因为有所禁忌,有些话不能说或者不好说,所以才会产生避讳。大多数人都会把语言符号和它所指称的事物等同起来,一说出那个词就想到那个事物,将那个事物的属性转移到语言符号身上了,比如人们一说到“死”,想到的就是生理上的毁灭;一说到“吃喝拉撒”中的“拉撒”,就认为那是粗俗不堪、拿不上台面的事情,因此就产生了避讳。避讳也有很多种,比如对不好的事情的避讳,对粗俗事物的避讳,对君主或长辈的避讳等等。

2.1对不好的事情的避讳

人们总是不愿意去说那些不好的事情,认为祸从口出,好像只要一说,灾难必定会降临、坏话必定会灵验,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死”。
“死”指的是生理上的灰飞烟灭。人们始终在追寻长生不老的道路上走走停停,古有秦始皇派徐福寻访仙丹灵药,今有克隆技术妄图克隆细胞增加人类的寿命。虽然这样的尝试颇多,但长生不老是不可能实现的一个梦。于是人们对死亡就更加避讳,不能说,不可说,说了之后万一让阎王爷听见了,黑白无常就会来找你,勾你的魂魄。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开的会有生老病死,怎么可能一点都不提到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些委婉语来代替死。张拱贵先生主编的《汉语委婉语词典》中,“死”的委婉语就有683个之多,更不用说还有一些与“死”相关的事,比如丧葬、死者、地狱等等。我们常用的关于“死”的委婉语有比如“安息”、“长眠”、“走了”、“去了”、“过世”、“去世”、“归西”、“临终”、“升天”、“翘辫子”等等。采用如此多的说法来代替“死”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死”这件事情的避讳,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比如家里有某个长辈去世了,我们不会直接说“他死了”,而是用“他走了”或者“他去世了”来代替,直接说“死”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不好的事情除“死”之外还有很多,比如失败。古时候秀才没考中状元,我们会说“名落孙山”或者“落第”,不会直接指明对方的失败;现代考试没及格不会说“不及格”,而是说“没过”或者“挂了”,而且考试期间打电话时不能说“我挂了”、“你先挂”等语言,因为这些语言在考试期间是不好的兆头,敏感的人对这个“挂”字非常在意,就好像一说“挂”,考试真的会不及格一样。另外,像疾病、灾难等事情也由于其不吉利的属性而拥有为数不少的委婉语。

2.对粗俗、不可告人事物的避讳

不管是封建严谨的古代社会,还是思想较为开放的现代社会,对于一些人们眼中较为粗俗的事物,古人和现代人都采取了避讳的手法。
污秽的事物总是被人们刻意回避,比如对于排泄这件事,古人会用“去茅房”来代替,而我们现代人则大多说为“上厕所”、“去洗手间”等较为文明的说法。再比如女性的生理周期,生理学上称其为“月经”,古时称“月信”,而我们一般称其为“大姨妈”,“月信”和“大姨妈”都是“月经”的委婉语。
难以启齿的房中私事一般也有委婉语。“性”是人们一直以来避开谈论的理由,因此男女交配之事就产生了很多委婉的说法,比如“颠鸾倒凤”、“翻云覆雨”、“鱼水之欢”等等。
不可告人的事情也有委婉语。因为不可告人,但有时候又有不得不说的情况,一方面为了遮掩,另一方面又要能够让对方明白,所以就产生了委婉语。比如“绿帽子”实际上指的是男人的老婆有了外遇,“断袖”指的是同性恋,“风月场”指的是妓院或卖淫的地方等。

2.3.对君主或长辈的避讳

对于君主或长辈,我们一般都不能直呼其名,而是有特定的称谓。虽然这些称谓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但它们其实也算得上是委婉语。古时对于君主的名讳是不能说的,一般都称君主为“皇上”、“陛下”、“主子”等,就连起名字或者写文章的时候,遇到君主的姓名,都要换一个字或者直接空去不写,这就是对君主的避讳,体现了我国古代的礼制和封建等级制度。对于父母长辈,都有一个固定的亲属称谓系统,比如妈妈、爸爸、爷爷、奶奶、舅舅、姑父等都是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笔者认为,称谓系统也是委婉语的组成汉语委婉语及其文化成因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部分。
3.宗教
宗教元素由古至今贯穿我国文化始终。在我国最为盛行的宗教是佛教,其次是土生土长的道教。不管是哪一种宗教派别,都或多或少对委婉语的形成起到了一定作用。佛教宣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因此它认为死对于人来说是一种解脱,“死”在佛教用语中就有了超脱而美好的含义,比如“圆寂”、“成佛”、“坐化”等。而道教是从老庄的道家思想发源而来,向往死后成仙,只有这样才能不理人事纷扰,因此道家对死则有成仙的寄托,比如“羽化登仙”、“仙去”、“仙游”等。

4.交际原则

我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都必须遵循一定的交际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对话顺利和谐地进行下去,这样的原则有两个,一个是礼貌原则,一个是合作原则。委婉语是为了实现礼貌原则,而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特殊手段。因此说委婉语的理由之一就是出于礼貌。
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包括六条次则:策略、慷慨、赞扬、谦虚、赞同、同情,可概括为三项,即损毁准则、褒贬准则、求同准则。它们所表达的就是:有意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婉转含蓄,因而也就减低贬损、增加褒惠、取得求同的预期效果,以满足受话者心理求同的需求,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委婉语之所以产生,有一定的理由是礼貌原则的需要。比如上文提到过的亲属称谓系统,再比如对死的避讳。
5.结语
委婉语的形成与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在汉语中,委婉语的产生与避讳、宗教、交际原则等方面有着割不断的联系。而委婉语也蕴含着我们汉民族注重礼貌、讲究等级制度、礼法观念等的传统思想。二者之间相互影响,体现出语言和社会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拱贵主编.汉语委婉语词典[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2]庚桂兰.委婉语语用功能解读[D].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3]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4]包丽虹.汉语死亡委婉语之文化成因探[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0.
[5]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