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护理 >> 外科护理 >马拉色菌,优化,拮抗,中药,

马拉色菌,优化,拮抗,中药,

收藏本文 2024-01-29 点赞:30590 浏览:14332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马拉色菌是一种常驻于人体和温血动物皮肤表面的嗜脂性酵母类真菌,人体感染后会引起花斑癣、溢脂性皮炎和头皮屑、银屑病、马拉色菌毛囊炎、特应性皮炎等很多皮肤疾病。目前治疗这些疾病的策略主要是利用化学合成药物,疗效一般且毒副作用大。为了解决上面陈述的疾病治疗中有着的不足,本论文马拉色菌的生物学基础、马拉色菌的拮抗菌、中药对马拉色菌的抑制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对马拉色菌拮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初步浅析验证,并对马拉色菌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主要探讨结果如下:(1)对马拉色菌的生物学基础进行了探讨,发现在本地区引起相关皮肤疾病的主要是糠秕马拉色菌、合轴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通过对这三种马拉色菌培养条件优化,其结果为,糠秕马拉色菌:单硬脂酸甘油酯2.5g,花生油40mL,葡萄糖40g,蛋白胨10g,酵母浸膏2.0g,吐温-600.5mL,氯霉素0.5g,放线菌酮0.5g;培养温度28℃;培养时间为4天。合轴马拉色菌:单硬脂酸甘油酯3.0g,花生油40mL,葡萄糖40g,蛋白胨10g,酵母浸膏2.0g,吐温-600.5mL,氯霉素0.5g,放线菌酮0.5g;培养温度32℃;培养时间为7天。球形马拉色菌:单硬脂酸甘油酯2.5g,花生油40mL,葡萄糖40g,蛋白胨10g,酵母浸膏2.0g,吐温-600.5mL,氯霉素0.5g,放线菌酮0.5~g;培养温度32℃;培养时间为4天。(2)对马拉色菌的拮抗菌、中药对马拉色菌的抑制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土壤中分离出3株对糠秕马拉色菌有一定拮抗作用的木霉,体外实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中药抑制马拉色菌效果较为显著,实验以贝母、南星、蛇床子、白癣皮、生姜为配药的“复方贝母酊”抑制马拉色菌效果较好。5味中药及其混合物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对糠秕马拉色菌、合轴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的MIC测定结果可以看出:①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效果要强于水提取物的抑菌效果;②生姜的提取物抑菌效果要强于其它四种中药单体;③五种中药合剂的抑菌效果要显著强于单味中药的抑菌效果。(3)对马拉色菌拮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初步浅析验证。中药合剂运用到临床治疗相关皮肤病上面,并与口服及外用抗真菌药物相比较,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中药合剂外用治疗花斑癣,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中药合剂外用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与对照组疗效相当,中药合剂外用真菌清除率与对照组一致(P0.05),但中药外用无毒副作用。(4)对开封及周边地区近三年马拉色菌相关疾病进行了流行病学回顾调查浅析。结果显示近年来马拉色菌感染性疾病逐渐增加,门诊患者大约每年增加1%,马拉色菌感染和患病的轻重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皮脂分泌过多、多汗、环境湿热、年龄因素、食物因素、生活条件、免疫功能转变等。关键词:马拉色菌论文优化论文拮抗论文中药论文

    摘要4-6

    ABSTRACT6-13

    1 前言13-25

    1.1 马拉色菌概述13-14

    1.2 马拉色菌相关疾病14-16

    1.2.1 花斑癣14

    1.2.2 脂溢性皮炎14-15

    1.2.3 银屑病15

    1.2.4 马拉色菌毛囊炎15

    1.2.5 特应性皮炎15-16

    1.2.6 其他疾病16

    1.3 马拉色菌取材策略16-18

    1.3.1 钝手术刀刮取法16

    1.3.2 擦洗法16-17

    1.3.3 胶带法17

    1.3.4 牙刷刷取法17

    1.3.5 挤压法17-18

    1.3.6 培养皿直接压片培养法18

    1.4 镜检及染色策略18

    1.5 马拉色菌主要治疗策略18-20

    1.6 真菌的药敏试验策略20-22

    1.6.1 美国系列案例20

    1.6.2 纸片扩散法20-21

    1.6.3 浓度梯度(E-test)法21

    1.6.4 比色法21

    1.6.5 葡萄糖消耗法21

    1.6.6 流式细胞仪法(Flow Cytometry Determination,FCD)21-22

    1.6.7 生物细胞追踪仪(Biocell-Tracer,BCT)22

    1.7 生防法治疗马拉色菌22-23

    1.8 论文选题作用及依据23-25

    1.8.1 论文选题作用23

    1.8.2 论文选题依据23-25

    2 马拉色菌的生物学基础25-37

    2.1 材料与策略25-27

    2.1.1 试验用菌株25

    2.1.2 主要仪器设备25

    2.1.3 培养基25-26

    2.1.4 溶液26-27

    2.2 浅析检测策略27-29

    2.2.1 马拉色菌取材及鉴定策略27-28

    2.2.2 马拉色菌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优化28

    2.2.3 马拉色菌细胞提取物蛋白浓度的测定28-29

    2.3 实验结果29-33

    2.3.1 马拉色菌的鉴定结果29-31

    2.3.2 马拉色菌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优化结果31-33

    2.4 讨论33-37

    2.4.1 马拉色菌鉴定33-34

    2.4.2 马拉色菌培养条件优化34-37

    3 马拉色菌拮抗菌的筛选及 5 味中药对马拉色菌的抑制作用37-47

    3.1 实验材料37-38

    3.1.1 试验用菌株37

    3.1.2 主要仪器设备37

    3.1.3 培养基37-38

    3.2 实验策略38-42

    3.2.1 土样采集38

    3.2.2 菌株的分离纯化38-39

    3.2.3 拮抗菌筛选策略39

    3.2.4 中药提取39-40

    3.2.5 菌悬液的制备40

    3.2.6 中药药液的制备40-41

    3.2.7 MIC 值的测定41

    3.2.8 MFC 值的测定41-42

    3.3 实验结果42-44

    3.3.1 5 种中药及混合物 2 种提取成分对受试菌的鉴定结果42-44

    3.3.2 拮抗菌筛选结果44

    3.4 讨论44-47

    3.4.1 中药抑菌效果44-45

    3.4.2 拮抗菌的筛选及拮抗效果浅析45-47

    4 马拉色菌拮抗的临床效果验证47-53

    4.1 临床资料47-48

    4.1.1 诊断标准47

    4.1.2 病例入选标准47-48

    4.1.3 病例排除标准48

    4.2 策略48-49

    4.2.1 治疗策略48

    4.2.2 观察指标48

    4.2.3 疗效指标48-49

    4.2.4 疗效标准49

    4.2.5 统计学策略49

    4.3 结果49-50

    4.4 讨论50-52

    4.5 结论52-53

    5 马拉色菌的流行病学调查53-59

    5.1 对象与策略53

    5.1.1 资料来源和策略53

    5.1.2 实验室诊断标准53

    5.1.3 统计学策略53

    5.2 结果53-56

    5.2.1 就诊率53-54

    5.2.2 发病年龄54

    5.2.3 性别54

    5.2.4 季节54-55

    5.2.5 食物或药物因素55

    5.2.6 皮肤类型55-56

    5.2.7 职业56

    5.2.8 生活质量对发病的影响56

    5.2.9 其它因素56

    5.3 讨论56-58

    5.4 结论58-59

    6 展望59-6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