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现代汉语 >试述历史观历史和现实:黄仁宇史学

试述历史观历史和现实:黄仁宇史学

收藏本文 2024-02-21 点赞:31511 浏览:14538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因《万历十五年》一书而声名鹊起,之后他的著作持续热销,以致形成“黄仁宇现象”。史学界对其著作及史学观念有所争议,褒贬不一。有历史学者质疑其治学不严,特别是对其“大历史观”颇多微词。通过对黄仁宇的史学观念进行梳理辨析,以定位其在当代史学探讨中的位置,并对历史叙事方式以及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进行探讨。黄仁宇的一生不仅命运多舛、起伏跌宕,而且学术生涯也颇多磨折、争议随身。他生于湖南长沙,曾投笔以戎,后赴美求学,获密歇根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之后,曾在南伊利诺伊大学任教,1968-1980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纽普兹分校教授,还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1967)及哈佛大学东亚探讨所探讨员(1970),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探讨工作。1980年黄仁宇被纽普兹分校解聘后,专事写作,出版了《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著作。这位半路出家、大器晚成的历史学者,其学术生涯开始于知天命之年。其后三十年间,他勤奋终始,笔耕不辍,学术造诣日臻精深。其谨严的治学精神,不竭的学术热情,令人钦佩。当然,与学术大家相比,黄仁宇的治学与资历均未能望其项背。但他军人与记者的经历,以及他所经历的时空变迁,都给了他难得的思想滋养,使他的史学观念平添了一些特立独行的经验。就像他的人生经历一样,其学术生涯也并非一路顺遂,其间颇有一番波折与起伏。经过动荡不安的时代,而且亲历血雨腥风的战争,对于转身走进书斋探讨历史的黄仁宇而言,的确另有一番感受。这是一种切身经验后的深思。对于那段影响他那一代人大半生涯的历史,黄仁宇曾“对之经过多度的思量与扪心自问”。在其长达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伴随着因这种切身之感而来的追问,使其史学探讨的视界逐渐放宽,以明史探讨为起点,串联古今,横贯中西。以黄仁宇的探讨视域可以看出,无论是对传统中国的剖析,还是对近代中国的追问,甚或是将西方历史作为参照,都没有离开一个不能绕开的命题,那就是中国如何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即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现代化论是黄仁宇深思中国近百年来历史的主线,也是其历史探讨的中心议题。“数目字管理”、“西体中用”、“技术史观”等概念只是在解读现代化概念时所利用的工具。由古及今,贯通中西,看似琐碎庞杂的探讨,却因其背后一以贯之的不足意识,而具有了内在的关联和逻辑。如果说现代化论是黄仁宇史学的躯壳,那大历史观则是统帅其整个学术探讨的灵魂。在黄仁宇的评述中,我们无处不见其背后一以贯之的历史理念,那就是他的“大历史观”。无论是对于万历十五年这样一个历史瞬间的描摹,还是对于中国长期革命这样一个指涉久远命题的剖析。当我们循着“大历史观”所导引的思维逻辑逐渐理清了黄仁宇的历史观念之后,有必要对其历史探讨策略进行浅析。因为“大历史观”既是一种历史的视角,也是一种历史探讨策略,所以,探讨黄仁宇的治史策略,同样不能离开“大历史观”的视线。以某种程度上说,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恰恰是通过他不断成熟的探讨策略来体现的。可以说,作为策略论的归纳、综合、比较也更好地诠释了“大历史观”的深刻内涵。当然,黄仁宇在“大历史观”所确定的探讨思路上虽然有一些新见,但也有着一些不足。黄仁宇不仅在治史策略上偏离通行的探讨范式,而且在历史表述方式上也另辟蹊径,以叙事史学的手法,在学院派历史书写主流之外,探求更具阅读亲和力的历史表述的另一种可能。或许他的史学积淀不够,或许他的见解未必深刻,但我们以他的文本中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血肉和肌理,体验到一种新鲜的史学语式。这也是他颇受争议的主要理由。斯人已去,争议犹存。或许黄仁宇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流沙,或许若干年后他的“大历史”、“数目字管理”、“历史上长期合理性”等理念已成明日黄花,然而,其遗留的作品以及提出的议题,至今犹有余韵。在稍稍厘清了黄仁宇的史学观念之后,由此延伸出的历史学的定位、历史评价的基础、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等议题值得反思与探讨,这或可视为探讨黄仁宇史学观念的价值所在。关键词:黄仁宇论文现代化论论文大历史观论文历史叙事论文

    摘要5-9

    Abstract9-21

    绪论21-38

    一、 选题缘起21-23

    二、 探讨综述23-33

    三、 结构及思路33-35

    四、 难点及突破35-38

    第一章 生平及学术生涯38-64

    第一节 坎坷丰富的一生38-48

    一、 生逢离乱39-41

    二、 投笔以戎41-44

    三、 负笈美国44-48

    第二节 起伏波折的学术生涯48-55

    一、 初涉史学,念兹在兹48-51

    二、 黄仁宇与费正清51-53

    三、 黄仁宇与李约瑟53-55

    第三节 主要著述介绍55-64

    一、 早期著述56-57

    二、 成熟期著述57-61

    三、 晚年著述61-64

    第二章 放宽视界:黄仁宇的探讨视域64-102

    第一节 明史探讨64-78

    一、 为何涉足明史65-68

    二、 黄仁宇眼中的明朝68-70

    三、 “洪武型”财政70-73

    四、 小结73-78

    第二节 中国的长期革命78-91

    一、 不足的提出79-81

    二、 为什么中国需要“长期革命”81-85

    三、 公共意志与长期革命85-87

    四、 小结87-91

    第三节 资本主义与现代化91-102

    一、 缘起及目的91-94

    二、 资本主义的“技术性格”及其定义94-96

    三、 资本主义与现代化96-99

    四、 小结99-102

    第三章 现代化论:以技术史观为核心102-133

    第一节 传统与现代102-111

    一、 黄仁宇史学的两个层次103-105

    二、 传统社会的隐喻105-108

    三、 现代与现代化108-111

    第二节 技术史观:现代化论之核心111-122

    一、 道德与技术之间111-114

    二、 “数目字管理”之所指114-117

    三、 明清的中国与十七世纪末的英国117-120

    四、 现代化,不仅是“数目字”120-122

    第三节 西体中用:现代化的实现方式122-133

    一、 源流与考异123-126

    二、 “长隧道里的历史”出口何在126-129

    三、 “西体中用”的三重联系129-133

    第四章 大历史观:一以贯之的历史理念133-185

    第一节 “大历史观”以何而来133-144

    一、 人生际遇之积淀134-136

    二、 学术渊源之考辨136-141

    三、 “大历史观”的内涵141-144

    第二节 “大历史”与“大历史观”144-157

    一、 “大历史”的背景144-148

    二、 多维度的作用之网148-153

    三、 “大历史”与“大历史观”153-157

    第三节 历史的长期合理性157-167

    一、 “大历史”中的个人157-160

    二、 历史“不可抗拒”160-164

    三、 历史真的有“长期合理性”吗164-167

    第四节 “大历史观”下的史学探讨评价167-185

    一、 明史探讨:见微知著,以小见大168-172

    二、 近现代史探讨:拉长距离,提纲挈领172-177

    三、 现代化探讨:中西合璧,纵横捭阖177-182

    四、 小结182-185

    第五章 放大镜式的历史探讨策略185-212

    第一节 放大镜式的治史策略185-194

    一、 发端于不足意识的探讨186-188

    二、 理解历史的另一个角度188-191

    三、 以年鉴学派为参照191-194

    第二节 历史归纳法的运用194-203

    一、 重归纳不重浅析194-198

    二、 以原始资料为基础198-200

    三、 以专题探讨突出综合性200-203

    第三节 历史比较法的探讨203-212

    一、 中西历史的比较203-207

    二、 中国历史的比较207-209

    三、 历史比较的探讨价值209-212

    第六章 历史叙事的探讨——以《万历十五年》为中心212-236

    第一节 《万历十五年》现象212-224

    一、 一波三折,一炮而红213-217

    二、 争议中不断扩大影响217-221

    三、 是写历史还是写小说221-224

    第二节 “大历史”的叙事方式224-236

    一、 历史叙事的尝试224-227

    二、 “当场”与“事后”交相参照的历史建构227-230

    三、 心理史学的“真实”与“虚构”230-233

    四、 小结233-236

    余论236-244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