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医学 >> 畜牧兽医 >耐药性山东省部分地区鸭疫里默氏杆菌分离鉴定与其和鸭圆环病毒共感染检测科研方法和

耐药性山东省部分地区鸭疫里默氏杆菌分离鉴定与其和鸭圆环病毒共感染检测科研方法和

收藏本文 2024-02-03 点赞:9402 浏览:2365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 RA)病是一种主要侵害鸭、火鸡和其他鸟类的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又称为新鸭病、鸭疫综合征、传染性浆膜炎和鸭疫巴氏杆菌病等。该病主要病理变化是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干酪样输卵管炎等,发病率高,病死率也高。耐过鸭多成僵鸭,生长迟缓,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是目前危害养鸭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药物治疗作为最主要的防治手段,却常常因为该菌极易产生耐药性而导致治疗失败,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由此开展对该菌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方面的探讨尤为重要。(一)山东省部分地区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与鉴定对2009年6月-2010年12月自山东省潍坊、泰安、临沂、烟台、青岛、济南等地区的部分鸭场无菌采集疑似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病死鸭的肝脏、心脏,等病料划线接种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取纯化培养的典型菌落进行菌落形态观察和染色镜检,同时挑取典型菌落按Edwards PR等(Edwards,1972)的策略进行生化试验,对分离菌株加以鉴定。根据已发表序列建立了种特异性PCR快速检测鸭疫里默氏杆菌的特异性引物对分离菌株做进一步鉴定。结果分离到19株鸭疫里默氏杆菌。通过玻片凝集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对分离菌株进行了血清型鉴定,分离得到的菌株中有4株为RA1型,15株为RA2型。对分离菌株在樱桃谷雏鸭进行了动物回归试验,发病鸭主要临床症状为缩颈,嗜眠,精神不振,共济失调,采食减少,排黄绿色粪便,眼流出粘液样分泌物,48h后出现死亡,120h后全部死亡。病死鸭剖检,可见心包炎,气囊炎,肝脏肿大,肝脏表面有一层薄膜状的纤维素性渗出物,脾脏肿大,出血。肝脏、心脏病理组织学变化与与临床体现一致。(二)鸭疫里默氏杆菌山东分离株耐药性检测与浅析将试验一中分离菌株按纸片扩散法进行针对丁胺卡那、庆大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红霉素、氨苄青霉素、青霉素、链霉素等9种药敏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山东各地区鸭疫里默氏杆菌耐药情况均很严重,对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青霉素、新霉素有很强的耐受力,对红霉素敏感度最高,其次为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所有受试菌株对红霉素最为敏感,。整个山东地区的多重耐药现象极其严重,四耐、五耐菌株所占的比例最大,占总菌株数的63.16%。没有一株细菌是单纯耐受一种抗生素的。(三)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鸭群中鸭圆环病毒的共感染以本探讨鉴定为鸭疫里默氏杆菌阳性鸭的19份样品的脾脏及法氏囊等脏器中按常规策略提取总DNA,根据文献设计合成了一对用于DuCV扩增约228bp的特异性检测引物,对上面陈述的19份DNA样品进行了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了克隆和测序验证,结果在19份DNA样品有8份显示DuCV为阳性。病理学浅析认为,DuCV感染侵害免疫组织体现为淋巴细胞萎缩、坏死等,以而增加了其它细菌或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本探讨也以一个侧面说明了DuCV的流行传播很可能是鸭疫里默氏杆菌等细菌病高发病率和致死率的诱因之一。关键词:鸭疫里默氏杆菌论文分离鉴定论文耐药性论文鸭圆环病毒论文混合感染论文

    符号说明3-6

    中文摘要6-8

    ABSTRACT8-10

    1 前言10-36

    1.1 鸭疫里默氏杆菌探讨进展10-33

    1.1.1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流行历史10-11

    1.1.2 病原11-16

    1.1.3 流行病学16-17

    1.1.4 临床症状17-18

    1.1.5 病理变化18

    1.1.6 免疫原性18-19

    1.1.7 诊断19-24

    1.1.8 防治24-30

    1.1.9 细菌耐药性30-33

    1.2 鸭圆环病毒探讨进展33-36

    1.2.1 鸭圆环病毒的发现33-34

    1.2.2 鸭圆环病毒的危害34

    1.2.3 鸭圆环病毒的基因组34-35

    1.2.4 鸭圆环病毒的诊断35-36

    2 材料与策略36-45

    2.1 材料36-37

    2.1.1 病料采集36

    2.1.2 主要试剂、培养基及仪器36-37

    2.1.3 实验动物37

    2.2 策略37-45

    2.2.1 细菌的分离培养37

    2.2.2 细菌的鉴定37

    2.2.3 血清型的鉴定37-38

    2.2.4 分子生物学鉴定38-39

    2.2.5 动物回归试验39

    2.2.6 细菌的培养、计数39

    2.2.7 药敏试验39-40

    2.2.8 组织DNA的提取40

    2.2.9 DuCV引物的涉及与合成40

    2.2.10 PCR反应条件40-41

    2.2.11 电泳检测41

    2.2.12 PCR产物的回收与定量41-42

    2.2.13 DNA的连接反应42

    2.2.14 TG1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42

    2.2.15 连接产物的转化42-43

    2.2.16 质粒DNA的提取43

    2.2.17 重组质粒DNA的酶切鉴定43-44

    2.2.18 阳性克隆序列测定44-45

    3 结果与浅析45-52

    3.1 细菌的培养特性45

    3.2 细菌的鉴定45

    3.2.1 染色镜检45

    3.2.2 生化试验45

    3.3 血清学鉴定45

    3.4 分子生物学鉴定45-47

    3.5 动物回归试验47

    3.6 细菌的培养与计数47

    3.7 药敏试验结果47-50

    3.8 DuCV检测结果50

    3.9 DuCV的序列浅析50-51

    3.10 DuCV的阳性率及浅析51-52

    4 讨论52-55

    5 结论55-56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