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医药学 >> 药剂学 >探究随访手术治疗并长期随访20例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站

探究随访手术治疗并长期随访20例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站

收藏本文 2024-02-20 点赞:5735 浏览:1375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672-3783(2013)04-0078-02
【摘要】 目的 显微手术全部或部份切除cpa 表皮样囊肿(ECs)并长期随访以观察疗效及探讨相关问题。 方法 20例CPA ECs部份向脑桥腹侧及中颅窝蔓延,显微镜下16例经乙状窦后入路4例经乙状窦后入路及颞下入路切除占位,术中沿尾端向颅端切除囊壁并依据其与周围结构粘连程度决定是否全切,围手术期予皮质激素预防无菌性脑膜炎发生并术后随访。 结果 术中颅神经及动脉等重要结构予以解剖保留,所有病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ECs且无恶变, 14例全切6例次全切,术后平均随访13.6年,全切和次全切中各有3例复发总体复发率30%。 结论 显微手术切除能够对CPA ECs起到较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错误判断肿瘤全切及复发率高等问题,因此应逐渐掌握神经内镜等辅助手段同时注意具有不典型影像学表现及组织恶变等特殊类型的CPA ECs以全面的提高其诊治水平。
约50%的颅内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 cysts, ECs)位于桥小脑角(CPA),其也是CPA第三常见的肿瘤及瘤样病变。CPA Ecs在胚胎发育的4至5周开始形成而大多在三十岁后才出现症状,因此当被发现时体积较大且CPA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密集常与之粘连增加了手术全切的难度,而且亦有术后ECs复发或恶变的可能。我们在此介绍我院自1989年至1998年共20例手术治疗的CPA Ecs并均对其进行了十年以上的随访以评价长期疗效。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特点:本组病例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66岁平均38.9岁。以头痛为首发症状者2例,三叉神经痛6例,面部感觉

摘自:学报论文格式www.udooo.com

减退3例,耳鸣4例,听力下降3例,复视2例,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9年平均1.5年,其中1例于9年前在外院首次切除CPA ECs此次系复发入院。
2. 辅助检查:术前所有20例患者均行头部CT检查,其中7例亦行头部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10例CT检查发现CPA低密度囊性占位病变,5例除CPA外占位同时蔓延至脑桥腹侧或中颅窝,5例可疑CPA占位病变。行MRI检查者4例占位局限于CPA,2例同时向脑桥腹侧蔓延,1例向同侧中颅窝生长,信号均为长T1长T2信号且无增强,2例梗阻性脑积水征象明确。
3. 治疗:所有患者均行显微手术治疗,16例经乙状窦后入路4例经乙状窦后入路及颞下入路切除占位。经乙状窦后入路开颅后视野中由浅至深分别为后组、VII和VIII、V颅神经且后组颅神经多位于瘤外,故我们首先显露后组颅神经并沿从尾端至颅端的方向切除肿瘤。由于颅神经在出颅处位置恒定所以在横向方面我们沿从颅骨内侧面至脑干面的方向切除肿瘤以保护颅神经。为预防囊内容物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部分患者术前予以皮质激素,术毕缝合硬脑膜前用足量生理盐水冲洗,术后均用皮质激素治疗3至5天。

4. 随访: 主要通过复诊及电话随访,部份患者行头部CT和MRI复查。

结果
术中剪开硬脑膜后均能发现位于CPA的白色且边界清晰的病灶,血供均不丰富。首先在肿瘤后外侧部切开囊壁,剥除囊内容物后逐渐显露出穿梭于其中的颅神经和血管结构,所有病例均解剖保留视野内颅神经及动脉,其中14例(70%)全切病变,3例因与基底动脉粘连较紧次全切,3例与颅神经或脑干粘连较紧采取次全切。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Ecs且无恶变,其中左侧12例右侧8例。术后4例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症状但无死亡,6例无明显缓解,10例症状缓解。术后均无无菌性脑膜炎发生。
术后随访时间最短10年最长20年平均13.6年。14例全切患者中3例(21%)分别在术后第4、第7和第9年出现复发症状,MRI显示体积较小至今未再次手术;6例次全切患者中3例(50%)出现明显复发症状并经MRI证实,其中1例坚持予中医保守治疗2例再次开颅切除病灶;总体复发率30%(6/20)。
讨论
目前报道的发生于CPA的占位性病灶多达20余种,影像手段是诊断CPA ECs的金标准也是与其它病变进行鉴别的必须方法。ECs常见的影像学特征为CT低密度,在MRI上呈低T1和高T2信号且完全不强化。组织类型与细胞来源都与ECs十分接近的皮样囊肿(dermoid cysts, DCs)由于在MRI上强化明显十分容易与ECs区分,而cpa 蛛网膜囊肿及囊虫病的上述征象与ECs很接近甚至难以区分。首先利用FLAIR序列检查可对ECs和蛛网膜囊肿进行鉴别,另外ECs 在PDWI及DWI序列的信号均明显高于C及囊虫甚至其它实质性肿瘤,这些特点可用于ECs与其它任何一种CPA占位进行鉴别。 目前认为DWI是诊断ECs最为灵敏和特异的影像学方法,由于CPA的颅神经和血管等结构繁多可行脑池成像(MR cisternography)以清晰的描绘出Ecs与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为手术切除提供重要信息。
ECs的影像学特征并非固定不变,国内马景鑑[3]报道了两例CPA ECs在CT平扫表现为高密度,国外Hamouda[4]报道了一例ECs呈 CT高密度及高T1和低T2信号即所谓的“白胆脂瘤”。Timmer[5]解释高T1信号是由于囊内容物角蛋白含量较高(>90mg/l)造成,低T2信号是因为囊液的粘滞程度较高。尽管十分罕见但亦有ECs自发性瘤内出血和钙化的报道,因此当我们在术前通过影像资料对CPA占位进行定性时必须考虑到这些特殊类型的ECs。
Vincent[6]提出当CPA ECs小于4厘米且尚未侵入内听道时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切除,肿瘤较大或者已经向内听道蔓延建议经乙状窦前迷路入路切除。ECs同时可向中颅窝或向脑桥腹侧甚至中脑蔓延,MOFFAT[7]对CPA ECs的生长范围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表1),此时应联合颞下入路或切开小脑幕予以切除。ECs生长缓慢且质地软并且可引起局部慢性炎症反应,因此常包绕周围重要的解剖结构诸如V、VII和VIII颅神经或小脑前下动脉而不是将它们推挤移位,当切开囊壁后必须注意对这些重要结构的识别和保护。目前对于ECs的手术策略主要分为两类:大多学者坚持在清除囊内容物的基础上同时全切囊壁以减少复发;另有学者主张应完全清除囊内容物,但不应过分强调全切囊壁因为这会明显增加术后的死亡率而是采取次全切辅以立体定向放疗并进行终生的随访,例如ECs体积较大时亦可压迫脑干产生椎体束征或共济失调,为避免脑干损伤可保留与脑干粘连部份的囊壁[8]。我们也尽量避免术中对与脑干粘连的囊壁进行过多的操作,随访发现残留少部分的囊壁在数年内可无复发症状且从影像学判断也无明显体积增加的迹像(图1-3)。在切除肿瘤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其对周围解剖结构造成的微妙影响,Desai[9]报道了四例以面神经痉挛为首发症状的CAP ECs,除刺激性极强的囊液可能激发面神经异常放电外术中还观察到其中三例CPA的血管攀与面神经紧邻,同时行微血管减压术,术后面神经痉挛完全缓解这可能与ECs引起的血管攀位置变动有关。
ECs术后复发多是因为残留部分囊壁未予切除,我们认为本组14例全切的病例中2例复发是由于对切除程度判断的不准确造成。国内张亚卓[10]等学者报道在45例显微镜下全切CPA ECs的患者中用神经内镜进行检查发现其中38例(84%)仍有不同程度的残留,同样Liu[11]等用神经内镜证实14例显微镜下全切的CPA ECs中8例(57%)亦有残留。由于ECs具有蔓延生长的特性除集中于CPA外还可同时向内听道、中颅窝、脑桥腹侧甚至对侧的CPA生长,因此在显微镜直视下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时很可能遗漏视角以外的部份而错误的增加了全切的比例。我们采取乙状窦后入路切除ECs时并未针对可能已经侵入内听道的肿瘤进行处理,尽管全切的14例中只有2例复发但一些患者并未行MRI复查随着随访的延长很可能有更多的患者复发,总之我们必须改变既往凭借镜下判断肿瘤全切的观念。利用神经内镜不但可以切除显微镜视野以外的囊壁增加全切的机会,而且还可以减少为增加操作空间对小脑及颅神经的牵拉。有报道神经内镜辅助的显微手术(Neuroendoscopic assisted microneurosurgery,NEAMN)可实现对CAP ECs100%的全切[12]。
Talacchi[13]报道次全切的ECs 在术后第8年约30%复发,我们的数据与其接近。目前对于再次手术切除大多待复发引起十分明显的症状后再行手术。瘤体生长到与术前相等的体积约需要与手术年龄相近的年数,因此对于ECs的随访应该是长期甚至终身的[13]。影响ECs复发的因素并不明确,Rutherford[14]报道了1例cpa ECs由于复发迅速在18个月内进行了三次开颅手术,将切除的ECs进行细菌培养发现有葡萄球菌生长故采取抗生素治疗后便有效的抑制了ECs的复发。
ECs是良性病变但亦会恶变为鳞状细胞癌,一旦发生癌变后其预后极差而且对已经发生癌变的ECs进行手术很可能促进癌细胞向邻近软脑膜的种植转移以及增加死残率。因此对ECs及其特殊病理变化的鉴别十分有意义,以下几点有助于我们的诊断:(1)ECs对颅神经的激惹症状进展较慢,发生癌变后症状大多迅速加重;(2)ECs的MRI影像无强化征象,发生恶变后囊壁上能够观察到强化的癌结节;(3)ECs破裂后可使周围血脑屏障破坏产生MRI强化及显著水肿的影像而难以与恶性肿瘤或ECs癌变鉴别,但ECs的弥散加权成像信号显著高于较鳞癌组织,因此借助 DWI序列可对ECs及其癌变者进行区别;(4)ECs全切后少有复发,术后症状不缓解反而短期内病变复发提示已经发生癌变[15]。ECs恶变后大部分患者在数月内死亡,但通过普通以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可以显著增加患者生存率。
参考文献
Bonneville F, Satovsky J, Chiras J. Imaging of cerebellopontine angle lesions: an update. Part 2: intra-axial lesions, skull base lesions that may invade the CPA region, and non-enhancing extra-axial lesions. Eur Radiol, 2007,17:2908-2920.
Liu P, Saida Y, Yoshioka H, et al. MR imaging of epidermoids at the cerebellopontine angle. Magn Reson Med Sci,2003,2:109-115.
[3] 马景鑑, 张爱军, 赵开胜, 等。CT表现为高密度的颅内表皮样囊肿二例并文献复习。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23:51-54。
[4] Ben Hamouda M, Drissi C, Sebai R, et al. Atypical CT and MRI aspects of an epidermoid cyst. J Neuroradiol,2007,34:129-132.
[5] Timmer FA, Sluzewski M, Treskes M, et al. Chemical analysis of an epidermoid cyst with unusual CT and MR characteristics. AJNR Am J Neuroradiol, 1998,19:1111-1112.
[6] Darrouzet V, Franco-Vidal V, Hilton M, et al. Surgery of cerebellopontine angle epidermoi

源于:免费论文网站www.udooo.com

d cysts: role of the widened retrolabyrinthine approach combined with endoscopy.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4 ,131:120-125.
[7] Moffat DA, Quaranta N, Baguley DM, et al. Staging and management of primary cerebellopontine cholesteatoma. J Laryngol Otol,2002,116:340-345.
[8] 张力伟,杨国瑞,吴安华,等。引起脑干受压胆脂瘤的临床评价。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0,5:97-99。
[9] Cerebellopontine angle epidermoid tumor presenting with hemifacial spas. Desai K, Nadkarni T, Bhayani R, et al. Neurol India,2003,51:288-289.
[10] 张亚卓,王忠诚。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治疗颅内胆脂瘤。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1,17:201-204。
[11] Yuguang L, Chengyuan W, Meng L, et al. Neuroendoscopic anatomy and surgery of the cerebellopontine angle. J Clin Neurosci,2005 ,12:256-260.
[12] 周东,李昭杰,林志俊,等。神经内镜辅助的中后颅窝胆脂瘤显微手术治疗。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2,8:73-75。
[13] Talacchi A, Sala F, Alessandrini F,et al. Assesent and surgical management of posterior fossa epidermoid tumors: report of 28 cases. Neurosurgery,1998,42:242-251.
[14] Rutherford SA, Leach PA, King AT. Early recurrence of an intracranial epidermoid cyst due to low-grade infection: case report. Skull Base, 2006,16:109-116.
[15] Kodama H, Maeda M, Hirokawa Y, et al. MRI findings of malignant tranormation of epidermoid cyst: case report. J Neurooncol,2007 ,82:171-174.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