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政府经济学 >谈转型加快转型升级转变进展方式

谈转型加快转型升级转变进展方式

收藏本文 2024-02-10 点赞:11233 浏览:4613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的成效

自“十二五”规划以来,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原有基础上又取得新的成效。一方面,传统产业出现了大量迈向高价值制造活动的投资,另一方面,先进科技产业也获得了更多的支持。从全国看,转型升级的最新进展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信息化改造提升了传统产业

依托信息化的支撑作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已经大为提高。近年来,国内组织实施了技术改造专项和试点示范工程,建设了一批两化融合区域公共怎么写作平台,逐步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怎么写作体系。根据提供的资料,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60%,重点行业关键工序数(自)控化率超过50%。钢铁、石化等行业涌现一批综合集成应用水平世界领先的大企业。超过300家中小企业信息化辅导站已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一站式”信息化怎么写作新模式初步形

摘自:毕业论文结论怎么写www.udooo.com

成,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二)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2011年,六大高耗能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低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6个百分点,与此相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5%,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2.6个百分点。这反映出了工业经济正在朝着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方向积极转型。进入2012年之后,这种强劲的势头得以延续。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在GDP同比增长7.8%的背景下,全国新兴产业增速达14%,领跑整个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趋明显。

(三)现代生产性怎么写作业实现大发展

当今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就是向怎么写作业延伸。依靠信息化的支撑,聚焦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工业设计、信息怎么写作等领域,现代生产性怎么写作业实现了加快发展。涌现出一批交易额超过2000亿元的行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基本实现电子口岸无纸化大通关。工业设计、信息怎么写作等生产性怎么写作业为产业结构调整注入新的活力。2011年信息技术咨询怎么写作、数据处理和运营怎么写作分别实现收入1864亿元、20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

2.7%、42%。

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虽然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商品生产国,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增长仍未完全摆脱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步伐沉重而艰难。因此,在推动制造业持续转型升级,努力培育“第三次工业革命”环境下,源自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的新竞争优势,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业已开启的转型升级进程还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一)提升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现代技术革命的发展,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当前,制造业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同样重要。因此,我国制造业必须以全球化为发展方向,从以下方面入手,不断提升整合全球资源和运作的能力。

1、供应链的全球化

供应链全球化是企业发展的需求,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国际贸易使得供应链全球化发展成为必然。处于全球化的企业只有实现供应链的全球化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的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也要立足于实现供应链的全球化。目前,华为、海尔等企业已经在这方面取得相当成果。当然,中国企业也应当加大对供应链全球化的风险管理。

2、生产的全球化

即把生产建在生产成本及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地方,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进行生产,形成世界范围内的生产网络化体系,向全世界提供商品。例如,改革开放以来,美国、日本、欧洲的跨国公司全都相继在中国建厂,向全世界市场出口提供商品。

3、研发的全球化

近年来,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活动呈上升趋势。其主要表现是:一是海外研发的比重逐渐上升;二是海外研发在东道国研发体系中的作用日渐上升。我国企业的研发活动也应当趋于全球化。有实力的企业要把更多的研发工作转移到国外。为了抢占技术与市场的制高点,应当把一部分核心创新工作首先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

4、公司治理的全球化

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逐渐扩展为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公司战略、组织架构、商业模式、风险管控和人力资源等治理方面的全球化。有志于实现全球化的中国企业以此为借鉴的方向。

(二)把握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方向

纵观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说不懈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是其第一要义。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然是制造业未来持续转型升级的正确选择。由此,必须认清当今科技发展的趋势与特征,正确把握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方向。

1、技术的融合趋势与协同创新

从技术的发展看,当前人类社会的技术创新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因此,客观上需要一次爆发式的革命来实现质的飞跃。与以前基本上由少量技术突破比较,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结合传统行业本身自我的技术创新通过相互映射、融合的结果。因而,这种新的特点也必然会反映在制造业中。未来制造业成长中新技术、新产品与新产业的出现,就不再是某项技术“单打独斗”的结果,而很可能是若干项技术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未来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必须注意当前这种多项技术融合的趋势,建立多项技术协同创新的新机制。在协同创新中,要明确各种技术与各个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合理布局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

2、完善新工业革命环境下的自主创新体系与流程

一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的研发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应当具备足够能力把握创新机会,选择创新方向和技术路线,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利用和转化科技成果。二要以企业为主导深化产学研结合。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新技术、新产品最敏感。产学研结合,要坚持“产”为主导,即企业为主导。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凡是产业目标明确的,要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三要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国家投资建设的科研设施要向企业开放,作为技术研发的公共平台。国家支持的科研活动所获得的信息资料,要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公开。

(三)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支撑作用

当前,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正成为一种全面、动态、优化的资源配置方式。信息化业已成为新时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塑全球化时代国家产业竞争新优势的“利器”。

1、信息化可以加速重构我国制造业生产组织体系

当前,全球产业竞争,已不仅是技术、产品、人才、管理的竞争,也是生产方式的竞争。进入新世纪,集成了生产诀窍、成熟工艺、科学方法、先进理念的智能装备、工具软件和管理系统快速普及,柔性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怎么写作型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信息化进入制造业领域正好可以加速重构全球制造业的生产组织体系,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生产方式日益成为制造企业增强市场控制力、提高产品附加值、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2、信息化业已成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我国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也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的广泛渗透,不断突破企业规模和组织界限,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机遇。信息技术与能源、材料、生物和空间技术交叉融合,不断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怎么写作等现代生产性怎么写作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成为制造业的“心脏”和“大脑”,为高端制造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支撑。

3、信息化为企业创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使得信息和知识的扩散以及人力资本的提升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信息技术融入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创新了研发手段,优化了研发流程,提升了研发效率和研发能力。信息技术与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组织管理体系的有机融合,构建起了集成先进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的管控平台,为一些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水平不高的企业提供了赶超的机会。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促进了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市场需求从产品导向向产品与怎么写作组合转变,高价值环节从制造环节向怎么写作环节转变,推动了怎么写作型制造快速发展。

(四)以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化制造

对制造业而言,通过推进节能减排,可以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怎么写作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制造业必须拓展眼界,通过三大创新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制造业的绿色发展。

1、通过技术自主创新,拓展新的领域,我国制造业的节能减排技术与装备还有巨大发展空间

通过自主创新,企业必须努力实现关键领域技术突破,填补空白,开发一批对节能减排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和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成套装备,为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也从而形成环保产业新的节能减排增长点。

2、开发国内外市场,拓展产业空间

目前我国与节能减排相关的产业,如环保产业已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水平、制造能力和投融资能力,并且拥有多年积累的国际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经验,部分节能减排技术装备已走向世界。“十二五”期间,业界应把握政策扶持机遇,大力开发国内、国际市场,一方面要鼓励已形成比较优势的节能减排技术装备进入市场,重视开发针对国际市场需求的节能减排技术装备;另一方面应积极探索和开展产业链上下游的并购整合。2012年8月,我国政府宣布到2015年向节能减排领域投资

2.4万亿元人民币的计划。这对节能减排产业无疑意味着巨大的商机。

(五)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成长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从前期的发展经验看,“十二五”时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当注意以下方面:

1、技术路线:谨慎选择

战略新兴产业在起步阶段的特点是技术创新非常活跃,不断地产生新技术,甚至是出现一些“颠覆性创新”、突破性创新。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技术的不成熟,充满着一些技术风险,同时也充满着一些技术的机遇。因此,在实施技术创新时,应当既大胆探索,又尽量避免选择的盲目性。对大规模的投资行为尤其要谨慎,技术的突破要立足于企业、行业的比较优势,注意与传统行业技术的衔接及带动作用。规模经济很可能不是最优的追求目标,而应当视新技术的技术特性而定。

2、政策路线:消费导向

新兴产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产业,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制定了相应的财政支持政策。如国家的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贴,地

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方政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专项计划,新能源产业促进政策等。目前这些政府的主导方向都是促进投资,实际上,现在新兴产业还处于财政输血的培育期,怎样从输血机制转变为造血机制一直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家电下乡消费补贴的政策值得借鉴,将政策的作用点从投资转向消费,可增加政策的多样性、互补性。可根据需求方的支付能力,制定消费补贴政策。在项目选择上,要突破单一性,支持多样性,特别应支持统筹兼顾的综合利用项目。

(六)以管理创新作为降低成本的抓手

当前,为了给企业转型升级争取宝贵时间,管理就必然成为企业控制成本、增强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新时期加强管理更需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

1、扎实做好基础管理

温家宝总理指出:“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切实加强管理,必须从规章制度、工艺技术、质量标准、生产定额、操作规程等基础工作做起”。基础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根基。没有扎实有效的基础管理,企业各项管理不仅难以规范也容易流于形式。当然,企业只做好基础管理还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要想有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大胆实行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应当建立在基础管理的根基之上。管理创新和发展又能深化基础管理。基础管理要求管理创新必须符合基本业务规范;管理创新则要求基础管理不断更新。没有管理创新,基础管理就没有新的依托;没有基础管理,管理创新和发展也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因此,基础管理与管理创新的关系是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是既牵制,又促进。要处理好基础管理与管理创新的关系,必须把基础管理与管理创新纳入企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必须在总体设计目标下同步运行,必须按高度协调的要求去解决基础管理与管理创新中的矛盾和问题。

2、把实业管理与虚拟经营相结合

企业实行虚拟经济的有效形式就是突破组织上的有形界限,进行虚拟经营。作为一种高弹性的经营模式,虚拟经营对于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促进产品快速扩张,具有重要作用。许多国际知名企业,如耐克、菲利普、索尼等正是通过虚拟经营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但虚拟经营必须以实体经营为基础,注意三方面问题:一是关键性资源的掌握。企业不能全部借助外部力量,必须根据自身情况,控制住关键性资源,如产品设计、销售网络等,以免受制于人。二是核心竞争优势的确立。任何一种虚拟经营策略的实施,都要建立在自身竞争优势的基础上,这才会有资源的整合力量,实施虚拟经营策略也才会有可靠的基础。三是品牌战略的实施。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于品牌竞争,企业无论实施何种虚拟经营方式,都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波音、耐克的成功之道足以说明这一点。
(作者单位: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