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文化 >> 中国传统文化 >论学校文化建设误区、意涵和路径

论学校文化建设误区、意涵和路径

收藏本文 2024-02-24 点赞:5052 浏览:1553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特色学校建设的深化,学校文化建设正在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进行着广泛层面的研讨。凝练好、创生好学校文化,将推进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的协调有效健康发展。就此而言,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学校品牌倾力打造、师生诉求彰显多元的今天,从学校文化建设的误区中进行检视,重新深思学校文化建设的意涵并探讨有效路径是应然之向度。

一、现实回视:学校文化建设的误区诊断

学校文化建设已经走过了初步探索阶段,并以破竹之势浩荡前行。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众多学校已经或者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各种文化建设的尝试,取得的成绩和可能存在的理由都值得进行总结和反思。
首先,功利化的取向背离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初衷。在学校文化建设上,不为少数的学校是出自于功利主义,为了“粉饰门面”[1]。毋庸置疑,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必须明确一个前提,那就是无论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文化,最终必定要有利于学校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应坚守,也是建设中必定要坚持的取向。就此而论,为了建设而建设的功利化取向是背离学校文化建设初衷的。当前一些学校追逐文化建设的潮流,在没有客观审慎进行学校自身考量的情况下就盲目进行学校文化建设,要么是为了在相关的评比中崭露头角,要么是粉饰学校的外相,这都是功利化取向的表现,需引以关注和反思。
其次,形式化的做法遮蔽着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功利化的取向必定导向形式化的做法,使得一些学校陷入“肤浅的现象主义”学校文化建设的泥潭[2]。实际上,真正作用上的学校文化建设应该是立足学校实际、遵循自身基因展开的建设工程。只有立足学校实际,才可能让学校文化建设有厚实的土壤。只有遵循自身基因,才可能让学校文化建设长效推进。然而,现今的学校文化建设,存在明显的形式化做法,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机械效仿,按照别校已经较成熟的路子进行;二是着眼表层,只注重文化建设的硬件载体;三是忽视传统,割裂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历史传承。最终使得学校文化建设流于形式,而大大遮蔽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本有价值。
再次,浅表化的认识阻断了学校文化建设的系统。学校文化在空间上关及校园内和校园周围,在时间上贯通历史和当前,在主体上涉及教师、学生、社区居民等。这说明,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只是单方面、定时空的线性化流程。据此论之,一些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上的认识还很浅表,这既体现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时没有考虑到相关要素的整合,进行单项建设;也体现在建设工作没有深掘文化的要义与内涵,而是窄化或者浅显了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如此,本应具有系统性的学校文化建设工作被阻断与支离,建设的实效自然降低了。
由上论之,学校文化建设已经陷入功利化的认识、形式化的做法和浅表化的认识“三重误区”,正是这些误区的出现和存在,使得学校文化建设的初衷被背离、价值被遮蔽、系统被阻断。卓有成效的学校文化建设应该在审视这些理由的基础上进行内涵思考与路向探索。

二、本质追问:学校文化建设的意涵探讨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蕴蓄助推学校持久发展、彰显学校品牌特色和营造学校和谐氛围的上位、中位、下位三层意涵。换言之,无论进行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建设,无论学校文化建设采取怎样的策略展开,都应该而且必定是要有利于学校、教师、学生等健康良好发展的,这是学校之所以进行文化建设的源动力。
上位层面:学校文化建设助推学校持久发展。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源泉,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一方面是明晰并深化学校的办学理念,为学校定性;另一方面是以文化引领学校建设的理路,为学校定向。而就一所学校而言,办学理念和建设理路自然是学校发展的命脉,这就是说,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关乎学校持久发展。健康的、良好的、有效的学校文化建设对于学校的整体发展具有积极助推作用。总之,文化建设对于学校发展的作用是一种上位层面的,具有涵括和引领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潜在的,但却蕴蓄着巨大的力量,是学校发展“隐形的翅膀”。
中位层面:学校文化建设彰显学校品牌特色。当前,特色学校、品牌学校的建设正在以前所未有之势进行,这既是新时期学校在竞争中求发展的必定要求,也是学校获得自身彰显活力的重要方式。实际上,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进行学校品牌建设是一种“历险”,因为文化本身是一个需要琢磨玩味的抽象概念,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学校文化建设自然就需要有审慎的态度。当然,学校文化建设对于彰显学校特色、创建学校品牌的价值自不待言。以文化为突破口建设学校特色品牌,就是要以恰当的文化载体、适切的文化内容、适宜的文化形式发挥学校文化建设中位层面的作用。
下位层面:学校学校文化建设的误区、意涵与路径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文化建设营造学校和谐氛围。一所学校具有什么样的氛围,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长远发展。学校和谐氛围的营造,需要有形的载体,更需要无形的渗透。文化建设之于学校氛围的营造,就是要让有形的载体承载无形的文化符号价值,让文化之无形通过载体之有形表现出来。通过文化建设的学校氛围营造不是生硬的标语口号,也不是呆板的雕塑建筑,而是将文化与实物融为一体,在实物上孕育文化象征,在文化中表达实际作用。将学校文化建设与和谐学校氛围的营造结合起来,就是要发挥文化建设推动学校和谐氛围营造的作用,而和谐的学校氛围最终将直接使师生受益。
就上而言,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持久发展的“助推器”,是学校品牌特色彰显的“润色剂”,是学校和谐氛围营造的“牵引机”。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最终以学校发展和有益师生为基本原则。需要指出的是,学校文化建设所蕴蓄的上、中、下三个层面的意涵,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彼此渗入的。只有统整把握这三层意涵,才可能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取得更加有效的成果。

三、实践诉求: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反思学校文化建设的现存理由和误区,重新探讨学校文化建设的意涵,是为了从理由出发,更好地回应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诉求。为现实中的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指明方向是我们回视的起点,也是我们反思的初衷。其一,观照传统和历史,探寻学校文化建设之根。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朝夕功夫,也不会立竿见影。事实上,有效学校文化建设的误区、意涵与路径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的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必定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回溯历史、不忘着眼传统的文化寻根历程。从一定作用上讲,现时代的学校文化建设“可以归结为中国传统的基本价值与中心观念在现代化的要求下如何调整与转化的理由”[3]。这就是说,学校文化建设既需要有历史眼光,也需要有传统视野。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尊重历史,就是要发掘学校的历史涵蕴,以此坚实学校文化建设之基;观照传统,就是要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注重提炼,以当前视角钻研传统,让那些优良的传统在当前的环境中不断彰显魅力。从文化寻根的角度来审度学校文化建设的作为,需要我们回视中进行反思。只有紧紧抓住学校发展的文化之根,才可能摸索其筋脉,也才可能让学校文化建设之树结出丰硕的果实。
其二,发挥各主体作用,聚合学校文化建设之力。任何一所学校的发展都是各种相关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校长、教师、学生是关乎学校发展的最直接主体。在学校自主、特色、比拼发展的今天,校长的办学理念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发展轨迹。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的认同感等因素也隐现在学校发展之中。而当前,文化立校的理念已经深刻影响着学校的发展。那么,何以让文化立校真正有效实践而不只是摇旗呐喊,这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校长秉持文化立校的朴实愿景、教师树立文化育人的真切情怀、学生坚持文化强己的诚心期待,这都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必定诉求。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工程,这种复杂性生动体现在其系统性上。进一步讲,学校文化建设不是校长、教师、学生等单一主体的行为,而是要在包括这些主体在内的一系列要素之间建立一种协调机制,在统整各主体的基础上,共同为学校文化建设凝心聚力。
其三,着眼长远和长效,凝炼学校文化建设之魂。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有一个前提性的基本认识,那就是学校文化建设既具有历史传承性也就有未来前瞻性。这就是说,只有在学校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才能清晰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只有在学校发展的未来展望中才能描绘学校文化建设的愿景。就一所具体的学校而言,进行文化建设,不能贪多求全,面面俱到,而应该有重点、有特色。从学校的历史发展回望与未来发展展望的过程中,勾勒学校文化建设的主线,这就是要凝练一个学校文化之魂。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着眼长远和长效,就是不能短视学校文化建设的作为,更不能机械评价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效。学校文化建设着眼长远,就是要进行长期规划,不以当前论断;着眼长效,就是要进行系统建设实践,不浅尝辄止。以此,在凝炼文化之魂中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是可行之径。
学校文化具有精神性、独特性、恒久性、变动性和潜在性[4]。这就决定了学校文化建设必定是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和复杂性的工程,功利化取向、形式化做法和浅表化认识等误区的存在遮蔽着学校文化建设“上中下”三位一体的意涵。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以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乐园,建设教师发展与生活的家园,兴办家长放心与社会认可的学校[5]。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学校文化建设要在观照传统和历史中寻根,在发挥主体作用中聚力,在着眼长远和长效中铸魂。实际上,在探索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继续探索,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认识线索,关键是我们如何进行探索,如何进行反思,这本身又值得去探讨。
参考文献
[1] 亓殿强,周新奎.学校文化建设理由及策略.中国教育学刊,2009(5).
[2] 谢延龙.学校文化建设的误区及其反思.教育发展研究,2008(10).
[3]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4] 刘志军,王振存.新课程改革视野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教育科学研究,2009(2).
[5] 杨骞.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相关因素分析.教育研究,2009(1).
(责任编辑 关燕云)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