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医学 >> 中医学 >气虚补气活血定晕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查抄袭率

气虚补气活血定晕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2-02 点赞:20554 浏览:8653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目的观察补气活血定晕方对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眩晕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以便临床运用。策略1临床资料全部100例患者,均来源2010-06至2011-04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与中西医结合科门诊病人。采取随机、平行策略,按1:1比例进行分配,共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每一组均为50例。全部病例均符合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1994年2版诊断标准[30];同时符合中医辨证标准(气虚血瘀型)[2]。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临床体现及MBI评分等基本均衡,经统计学检验,差别无统计学作用(p0.05),具有可比性。2药物用法全部病例均给予常规制约各种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等。对照组给予二维三七桂利嗪胶囊1粒,bid,口服;5%葡萄糖250mL+舒血宁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qd,15~30滴/min,14d为1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补气活血定晕方[2]:“黄芪、人参、当归、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天麻、地龙、牛膝、夏枯头、菊花、甘草”,每日1剂,水煎两次滤液400ml,每次200ml,早晚空腹分服,14d为1疗程。疗程结束统计疗效。3疗效及安全性检测将2组患者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临床疗效判定,通过TCD比较观察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参数变化;检测凝血四项,所作观察记录疗效评定统计资料。同时检测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作为安全性检测统计资料。4统计策略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结果1临床疗效判定浅析:记录治疗前(当天)、2d、3d、5d、7d、14d眩晕发作情况。根据《中药新药临床探讨指导原则》[31]判定临床疗效。两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作用。治疗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Vm、Vs转变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作用。对照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Vm、Vs转变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作用。两组间治疗后比较,椎-基底动脉Vm、Vs转变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作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作用;两组间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作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四项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作用;两组间治疗后凝血四项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作用。2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临床用药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显著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检验,在治疗前后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异常转变。表明补气活血定晕方无毒、无副作用。结论探讨结果表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作用。治疗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Vm、Vs转变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作用。两组间治疗后比较,椎-基底动脉Vm、Vs转变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作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作用;两组间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作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四项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作用;两组间治疗后凝血四项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作用。表明补气活血定晕汤对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症(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明确。同时经用药安全性检测,也表明该药物安全可靠,无毒、无副作用,有较好的临床运用前景。关键词:后循环缺血论文眩晕症论文气虚血瘀型论文补气活血定晕方论文

    摘要5-7

    Abstract7-12

    第1章 前言12-15

    第2章 临床探讨15-19

    2.1 临床资料15-17

    2.1.1 诊断标准15-16

    2.1.2 一般资料16-17

    2.2 探讨策略17-18

    2.2.1 治疗策略17

    2.2.2 观察策略17-18

    2.2.3 统计策略18

    2.3 疗效评定标准18-19

    2.3.1 临床疗效判定18

    2.3.2 巴塞尔指数评分18

    2.3.3 辅助检查18

    2.3.4 实验室检查18-19

    第3章 结果19-23

    3.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19

    3.2 治疗组与对照组 MBI 评分结果比较19-20

    3.3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 TCD 检查结果比较20

    3.4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凝血四项治疗前后结果比较20-21

    3.5 治疗组与对照组血常规结果比较21

    3.6 治疗组与对照组肝肾功能部分检查结果比较21-22

    3.7 安全性评价22-23

    第4章 讨论与结论23-29

    4.1 中医对后循环缺血眩晕症认识和治疗23-24

    4.1.1 眩晕症概述与病理机制23

    4.1.2 中医对眩晕症的治疗23-24

    4.2 西医学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的认识和治疗24-26

    4.2.1 西医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的认识24-25

    4.2.2 西医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的治疗25-26

    4.3 补气活血定晕方的作用机理及浅析26-27

    4.4 临床疗效判定与结果浅析27-28

    4.4.1 临床疗效判定浅析27

    4.4.2 伤残能力评定评分结果27

    4.4.3 治疗前后 TCD 检查结果27

    4.4.4 凝血四项治疗前后结果比较27

    4.4.5 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27-28

    4.5 结论28-29

    第5章 结语29-3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