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政治经济学 >试谈划分基于空间自相关工业产业集群功能区域划分技巧

试谈划分基于空间自相关工业产业集群功能区域划分技巧

收藏本文 2024-03-08 点赞:5759 浏览:1358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是基于对空间单元属性值聚集程度的度量,探讨区域内变量分布的规律性,其原理可用于分析空间格局聚集或分散状态、协调空间格局内主体问的平衡关系。本文首次将此计量方法用于研究省级区域内的工业发展评价分析,创新性地通过定量分析确定了湖北省工业产业集群功能区域划分体系,阐述了工业集群功能区域划分及其与空间自相关性的联系,最后针对性提出各工业集群功能区域的发展方向,强调通过发挥本地优势及周边集群效应,实现湖北省工业产业整体协调、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 空间自相关理论;湖北省工业;产业集群功能区域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3)01-0139-04
一、前言
空间自相关分析最初起源于生物计量学研究。1950年前后,Moran基于生物现象的空间分析将一维空间概念的相关系数推广到二维空间,从而定义了Moran指数;刘湘南(2005)提出,空间自相关研究方法反映的是一个区域范围内的某种地理现象或某一属性值与邻近区域单元上同一现象的属性值的相关程度,是一种检测从多个样本点中取样值变异的空间依赖性的空间统计方法。马晓东(2004)提出空间自相关作为区域化变量的基本属性,可用于判断区域内变量分布是否具有存在空间结构性、异质性和相互依赖性。
基于自相关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若某一变量在空间上不属于随机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那么该变量就存在空间自相关。局部自相关可以用来测算区域内地理单元产业集聚与扩散状态、分析区域经济集聚区具体地理分布,符合产业集群在空间聚集方面的条件及功能区域划定的思路。本文将此方法用于湖北省工业产业集群空间分布格局指标的测算,依据其定量分析结果对该地区工业产业集群的功能性区域进行重新划分。

二、研究方法

(一)基本公式

摘自:学术论文模板www.udooo.com

传统而言,测算局部空间自相关的一般方法有Moran指数法和G系数法两种。本文运用Moran指数法对湖北省工业产业集群的空间自相关程度进行测算。安塞林(Anselin)于1995年提出Moran指数的公式为:

(二)公式计算结果解读

“相关”一般用来描述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间相互消长的关系,表示被测评变量之间存在彼此关联性。“空间自相关”则是在空间布局概念下研究同一个变量在不同位置上的彼此关联性。“空间自相关”分为正空间自相关和负空间自相关。若变量在某一点赋值高,在附近某一点上也有高赋值,则说明两点之间存在正空间自相关;反之,则为负空间自相关。用Moran指数来表示,“Ii>0”表示空间单元i与邻近单元的属性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Ii的取值越大,正相关性就越强;“Ii<0”表示空间单元i与邻近单元的属性值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Ii的绝对值越大,负相关性就越强。
按Ii值的不同,将局部空间自相关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 HH型(High-High):当Ii>0,空间单元i的属性值xi高于区域内平均水平,即空间单元i发展较好,且周边发展也较好;
2 LL型(Low-Low):当Ii>0,空间单元i的属性值Xi低于区域内平均水平,即空间单元i发展不好,且周边发展也不好;
3 HL型(High-Low):当Ii<0,空间单元i的属性值Xi高于区域内平均水平,即空间单元i发展较好,但周边发展不好;
4 LH型(L0w-High):当Ii<0,空间单元i的属性值Xi低于区域内平均水平,即空间单元i发展不好,但周边发展较好。

三、湖北省工业产业空间集群自相关测算及区域类型界定

本文选取湖北省17个地市为研究对象,以2011年工业总产值作为衡量指标,首先根据邻接标准确定湖北省17个地市空间权重矩阵W。如表1所示。
其次,以2011年17个地市工业总产值为属性值,计算各地市与湖北省工业总产值平均水平的差值及各地市局部空间自相关Ii,如表2所示。
最后,依据局部空间自相关分类标准,将各地区Ii值的计算结果及其与湖北省工业平均总产值的差值绘制编成工业集群发展Moran指数散点图。
如图所示,湖北省17个地市中落入HH象限的仅有武汉市1个市,占地市总数的5.88%;落入LL象限的有黄石市、鄂州市、荆门市、荆州市、恩施市、随州市、潜江市、天门市和林区这9个地市,占地市总数的一半以上,达52.94%;在HL象限中包括襄阳市、宜昌市和十堰市,占地市总数的17.65%;孝感市、黄冈市、成宁市和仙桃市4个地市属于LH象限,占地市总数的2

3.53%。

基于产业集群识别理论及区域经济增长极集聚与扩散理论,将湖北省整体工业发展空间划分为四类工业产业集群空间功能区域:

(一)HH型,仅武汉市属于这一区域

武汉作为省会城市,是全省工业产业集群的扩散中心。依据增长极理论,该地区工业现状好,集聚大量的资本、劳动力、信息、市场等资源。通过对外扩散,对周边地市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和显著的集聚效益,有利于周边区域工业产业的共同发展。武汉工业发展与周边地区的差异呈缩小态势,周边城市的积极发展也为武汉地区的工业产业集群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因此,将它定位为湖北省工业产业集群优化发展区域。

(二)HL型,十堰市、宜昌市和襄阳市属于这一类型

该类型区域工业发展现状好,但周边工业发展差。按照增长极理论,它们应定位为全省工业产业集群的集聚中心,这些地区属于全省工业发展的“凹地”。为了实现本区域的工业发展,它们需不断从区域吸纳人才、招商引资。在聚合众多有利资源后,发展成为工业“增长极”,形成集聚效益。但是,目前的现状是:由于周边地区缺乏发展的前提和政策驱使,工业相对滞后,与优先发展城市的差距不断扩大,使得优先发展城市的扩散作用未能得到显现。我们将其划分为工业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区域,集中加强扶植,引导它们发挥扩散效益,成为工业产业集群的中心城市和新的发展点,以促进全省工业产业集群的整体发展。

(三)LL型,湖北省17个地市中有9个地市属于这一类型

这些地市为湖北省工业“贫困区”,发展步伐较慢且周边区域发展现状均不好,工业处于低级发展阶段。但在以上自相关测算中我们发现,这些区域的Ii均为正数,它们与周边区域的工业发展存在显著正相关,存在很大的集聚潜力和合作机会。先天工业发展不足及后天发展的巨大压力,使得这些区域有必要“抱团”发展。因此,应当对其工业产业集群发展予以政策指导,作为工业产业集群的引导发展区域进行重点开发,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产业扶植。

(四)LH型,仙桃市、成宁市、孝感市和黄冈市属于这一类型

由于周边相对发达区域的先发优势,占用了大量的资本、企业、劳动力、信息、市场等资源,LL类型的地区属于目前工业产业发展的“低洼地”。缓慢的工业发展速度和缺失的工业发展环境,使得它们处于产业集群的边缘地带。一方面,长久以来与发达地区工业发展的差距使得原本区位条件、先天工业资源禀赋、市场基础都处于劣势的区域更加的被动和落后;另一方面,这些劣势区域往往缺乏内部发展驱动力和先进发展技术的吸纳能力,很少参与到工业发展链条中来。因此,很难接受周边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所以,我们将该类区域划分为工业产业集群适度发展区域,不强求其迅速发展。

四、湖北省工业集群功能区域定位及发展方向

(一)优化发展区域

武汉市作为省会城市,是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华中地区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作为湖北省工业产业集群优化发展区域,有着排他性的优势。2010年3月8日,国务院发布国函(2010)24号文件明确指出,武汉市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武汉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5.3%。雄厚的工业发展底子,密集的工业开发强度,使其成为提升湖北省工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区域。该区域工业产业发达、基础条件好、资源密集、人才众多,应继续作为湖北省工业产业集群发展龙头来打造。
建议武汉市工业发展方向为:首先,为保持原有的竞争优势,武汉应该通过改进工业增长模式,提高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该区域参与市场竞争与分工的能力,实现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次,工业的发展应注重增长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共赢,把提高工业产业增长质量放在首位,靠高水平的工业实现产业集聚与扩散作用的融合。再次,通过政策倾斜和行业指导,重点发展低碳工业、会展工业等高端工业产品。加强对工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充分发挥工业产业集群龙头的示范效应。

(二)重点发展区域

十堰市、宜昌市和襄阳市3地市属于湖北省工业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区域。其中,十堰位于华中、西南、西北三大经济板块的结合部,是鄂、豫、陕、渝四省市毗邻地区的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毗邻地区最大的汽车制造基地。十堰东风商用车公司总部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的卡车生产基地,素有“车城”的美誉;宜昌为中国最大水电能源的中心,内陆经济发展的中转港口,海内外客商投资开发的聚集地,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工业城市;襄阳属于湖北西部支点城市,是全国36个明星工业城市之一,是、省属三线军工企事业集中的城市,工业总产值仅次于武汉市,居全省第二位。
重点发展区域是工业产业集群未来发展的增长区和崛起区,也是未来全省工业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若能更好地利用工业资源,改善基础设施及投资环境,使其发挥出扩散效益和发展潜力,一定能成为湖北工业产业的重要集群载体。
重点发展区域的发展方向为:鼓励这些地区“走出去”,主动参与到全省工业发展队伍中,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工业转移,分享工业集群发展的成果。运用先进的怎么写作理念和管理理念,促进工业产业空间集聚发展,在保护工业资源和环境的同时加快工业发展步伐。

(三)引导发展区域

湖北省工业产业集群引导发展区域有9个地市,它们集中分布在湖北省东南部区域,占地市总数的52.94%,但其工业总产值仅占湖北省总产值的25.18%。由于历史原因及帕累托效益选择的结果,这些区域仍处在自由发展的阶段,工业现状差。但正由于其发展约束条件少,且处在省级工业发展的成熟时期,因而可以作为湖北省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后备空间,对其进行系统性的引导和帮扶。
我们建议引导发展区域的发展方向为:引导工业龙头企业在政策规定下在特定区域因势利导,集中布局。引入集聚发展战略,通过吸引人才、资本、信息等资源聚集,担任起重点发展区域和优化发展区域的工业承接地的角色。通过与周边先进发展城市“帮、扶、靠”,借助后发优势,实现工业的突飞猛进。

(四)适度发展区域

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和仙桃市属于湖北省工业产业集群适度发展区域,它们呈两两组合分布在武汉市周边两极,工业收入仅占湖北省的13.38%。该区域由于先天禀赋及历史原因,工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根据工业产业布局均衡原则及资源有效分配原则,这些地区应立地区资源现状和特色资源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走符合当地资源特色的工业发展之路。
适度发展区域的发展方向是:首先,工业发展的先进平台是招商引资的前提和保证,良好的工业发展环境是先进工业的孵化器。因此,这些地区需要加强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其次,利用后发优势,向工业发达城市学习经验和技术,推广先进工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努力改善工业专业化发展水平,最终实现湖北省工业产业集群全面发展。

五、结束语

湖北省作为传统工业基地,在为我国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各区位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也给政府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难题。

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www.udooo.com

本文探讨了湖北省17个地市工业发展的相关性及集群化特征,将湖北省工业发展区域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笔者认为,湖北省工业应逐步形成“点、极、带、圈”的低碳式空间发展格局。以武汉为重点,襄阳、宜昌作为两极发展,沿三条横向交通干线(长江中游、汉江中下游和汉十高速公路暨汉渝铁路)形成三个核心产业集聚度高、产业链完善、比较优势明显的产业集聚带(长江沿线冶金、装备和石化产业集聚带,江汉平原轻工、纺织、农产品加工和盐化工产业集聚带,汉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带),形成三个内部产业配套合理、联系紧密、相互协调、区域整体竞争力强的城市圈(武汉城市圈、“宜荆荆”城市圈、“襄十随”城市圈)。通过工业优化发展区域、重点发展区域、引导发展区域及适度发展区域的协调共同发展,早日实现湖北省工业的突破性发展和创新性腾飞。
责任编辑:陈瑾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