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7
Abstract7-10
目录10-14
第1章 绪论14-28
1.1 文献综述14-19
1.2 选题作用19-21
1.3 本论文结构、写作策略、革新及难点21-28
1.3.1 基本结构21-23
1.3.2 探讨策略23-24
1.3.3 革新及难点24-28
第2章 清初庙堂理学的缘起与界定28-40
2.1 庙堂理学的根源与时代性28-34
2.1.1 儒学与国家意识形态29-31
2.1.2 儒学与传统社会结构31-32
2.1.3 庙堂之学的时代特性32-34
2.2 清初庙堂理学的界说34-40
2.2.1 相关概念的界定34-36
2.2.2相关不足的解说36-38
2.2.3 内涵与外延的说明38-40
第3章 清初庙堂理学的确立40-73
3.1 顺治前满族的汉化演进41-49
3.1.1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41-44
3.1.2 满族固有的文化习俗44-47
3.1.3 满族对汉文化的吸收47-49
3.2 康熙前期的社会情况49-58
3.2.1 康熙前期社会政治49-52
3.2.2 康熙前期社会经济52-54
3.2.3 康熙前期社会文化54-58
3.3 康熙帝的理学思想58-66
3.3.1 汉学渊源58-60
3.3.2 理学真伪60-62
3.3.3 天命人为62-64
3.3.4 躬行务实64-66
3.4 清初庙堂理学确立的体现66-73
3.4.1 理学官僚集团的得势67-70
3.4.2 御纂经典的集中刊布70-73
第4章 清初庙堂理学与道统73-101
4.1 传统儒家的道统观74-79
4.1.1 儒家道统的进展历史74-76
4.1.2 道统的社会文化作用76-79
4.2 庙堂诸子的道统意识79-85
4.2.1 庙堂诸子的道统史著79-82
4.2.2 庙堂诸子的道统精神82-85
4.3 御纂经典中的道统意识85-92
4.3.1 《明史》编纂及其道统意识86-88
4.3.2 《性理精义》等经典中的道统意识88-92
4.4 清初庙堂对道统的争夺92-101
4.4.1 明清易代与庙堂对道统的争夺92-96
4.4.2 道统由师儒到庙堂再到皇帝的集中96-101
第5章 清初庙堂理学与治统101-141
5.1 庙堂理学与治国理念102-111
5.1.1 取法三代、立足两汉102-105
5.1.2 为政以宽,实以慎刑105-108
5.1.3 先有治人,后有治法108-111
5.2 庙堂理学与政治111-120
5.2.1 经筵日讲111-114
5.2.2 科举取士114-117
5.2.3 君臣一体117-120
5.3 庙堂理学与地方政治120-131
5.3.1 “师封建遗意”与地方权力扩大120-123
5.3.2 地方治理:藏富于民与激励清廉123-126
5.3.3 基层组织:保甲制度与乡约传统126-131
5.4 庙堂理学与社会教化131-141
5.4.1 律令威慑下的风俗改良131-134
5.4.2 书院讲学的官学化进展134-137
5.4.3 文化秩序中的书籍刊毁137-141
第6章 清初庙堂理学与学统141-178
6.1 魏裔介——复程朱之性善142-149
6.1.1 论人性之善142-144
6.1.2 格物以知性144-146
6.1.3 安命以尽性146-149
6.2 熊赐履——重建对天理的敬畏149-157
6.2.1 善即理149-152
6.2.2 合本末之主敬152-154
6.2.3 重建天理信仰154-157
6.3 李光地——天人沟通的化157-166
6.3.1 诚者性命之源157-160
6.3.2 性立天下之有160-163
6.3.3 知行本乎志敬163-166
6.4 汤斌——道德本源的确立166-171
6.4.1 心体工夫166-168
6.4.2 主静慎独168-169
6.4.3 义利之辨169-171
6.5 张伯行——理学的观念化与践行171-178
6.5.1 主敬以立其本171-173
6.5.2 穷理以致其知173-176
6.5.3 反躬以践其实176-178
第7章 庙堂理学与民间社会意识形态178-213
7.1 庙堂理学与民间理学179-188
7.1.1 民间理学的夷夏观179-183
7.1.2 庙堂对民间理学的尊与抑183-185
7.1.3 民间理学的耕读传道理想185-188
7.2 民间理学对庙堂的影响——以孙奇逢为例188-195
7.2.1 孙奇逢与中州士人集团189-190
7.2.2 孙奇逢与清初庙堂的联系190-193
7.2.3 孙奇逢理学与庙堂理学的比较193-195
7.3 庙堂理学与佛、道两教195-205
7.3.1 走向民间的佛、道196-198
7.3.2 清初庙堂的佛、道政策198-202
7.3.3 庙堂诸子之辟用佛、老202-205
7.4 庙堂理学与清代考据学205-213
7.4.1 崇实思潮:考证之实与践履之实205-207
7.4.2 价值追求:依古辩真与朱子独尊207-210
7.4.3 整合方式:经尊服郑与法行程朱210-213
第8章清初庙堂理学的特点213-231
8.1 道统、治统合一前提下的强制性213-217
8.2 夷夏互进民族观基础上的开放性217-221
8.3 宗教色彩与游牧传统下的满族性221-226
8.4 以独尊与调和为标志的折中性226-231
结论23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