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哲学 >> 政治哲学 >论王权清初庙堂理学查抄袭率理工

论王权清初庙堂理学查抄袭率理工

收藏本文 2024-09-25 点赞:24433 浏览:10987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清初庙堂理学是儒学与王权在清初既斗争、又统一的产物。其中,王权起着主导作用,儒学占据主体地位。清初庙堂理学是参与到清初国家意识形态中的那一部分理学,反映与论证了当时经济形态、政治制度及其社会秩序的合理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它的说明对象有所影响。清初庙堂理学是在满洲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彼此冲突中产生的。清王朝初创之际,王权衰微、分裂势力猖獗,人口锐减、经济崩溃,社会意识形态混乱不堪。时代呼唤着王权集中与文化秩序的重建。于是,清初庙堂理学在顺、康期间以朱子升祀为最终标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清初庙堂理学以康熙帝与魏裔介、熊赐履、李光地、汤斌、张伯行等理学名臣的理学思想为主要内容。其中,康熙帝对庙堂理学的确立及其风貌起了决定性作用,李光地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庙堂理学名臣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在康熙帝授意之下,李光地等人编纂了以《朱子全书》、《性理精义》等为代表的御制经典。清初庙堂理学以程朱理学为主线,由道统、治统及学统三个部分组成。道统是清初庙堂理学融合儒学与王权的论述基础。李光地等庙堂理学名臣的相关道统著述与御纂经典均对清王朝的统治合法性进行了论证,确立了以程朱为尊、折中众家的道统论述系统。在王权的威压之下,原来师儒所肩负的道统转向庙堂、最后集中到皇帝手中、形成了道统与治统合一的局面。治统是清初庙堂理学影响王权的现实基础。庙堂理学提出了三代蓝图及为政以宽、以德治国的政治理念;通过经筵日讲及科举制度,既对皇帝进行了理学灌输、也培养了大批理学官僚;改善了前代与地方的权力分配,确立了奖励清廉、藏富于民的政治运作原则,保持了中原基层乡村的自治传统;它以王权律令的形式改良风俗,纳书院讲学于系统,禁毁“小说淫辞”,推动了国家意识形态在社会中的广泛传播。学统是清初庙堂理学的学理依据。以李光地、熊赐履等为代表的理学名臣,对宋明时代的理学进行了适合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新诠释。它以程朱理学为主体、又融合了王学的某些思路,以肯定人性本善为前提,在沟通天人的基础之上,构建了以确立道德源泉为先最后又归于践履、最终达到对天理秩序的认同一整套论述系统。清初庙堂理学确立之后,与它相对应的民间社会意识形态一起构建了帝国的文化秩序。它对民间意识形态中如民间理学、走向民间的佛道思想以及渐成主流学术的考据学中的异己力量、异己论述,一定程度、有区别地进行了重刑、严禁、威慑,最终与它们达成了以庙堂理学为核心价值观念、共同进展的文化秩序方式。其中,以孙奇逢为代表的中州士人理学群体对庙堂有重要影响。清初理学作为理学与王权结合的一种儒学形态,有其本身的论述特点。主要体现为道统、治统合一之后所体现出来的“强制性”,以“夷夏互进”民族观为基础进展出来的“开放性”,因游牧文明加入而在天道观与治统观中呈现出来的“满族性”,在学理与道统中体现出的以独尊与调和为标志的“折中性”。这四个特点以政治、民族、时代、学术层面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总之,清初庙堂理学虽然没有完全作用上实现理学家们的社会政治理想,但是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它推动了清初社会秩序的重建,中国人口激增、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以满、汉为主体众多民族交往融合彼此认同、中华民族的观念开始渐趋形成;在学术上,不仅考据学繁荣一时,中国古典文化也得到了一次最广泛、最有深度的总结。关键词:庙堂理学论文康熙与李光地论文儒学与王权论文满族论文意识形态论文文化软实力论文清初论文

    摘要5-7

    Abstract7-10

    目录10-14

    第1章 绪论14-28

    1.1 文献综述14-19

    1.2 选题作用19-21

    1.3 本论文结构、写作策略、革新及难点21-28

    1.3.1 基本结构21-23

    1.3.2 探讨策略23-24

    1.3.3 革新及难点24-28

    第2章 清初庙堂理学的缘起与界定28-40

    2.1 庙堂理学的根源与时代性28-34

    2.1.1 儒学与国家意识形态29-31

    2.1.2 儒学与传统社会结构31-32

    2.1.3 庙堂之学的时代特性32-34

    2.2 清初庙堂理学的界说34-40

    2.2.1 相关概念的界定34-36

    2.2.2相关不足的解说36-38

    2.2.3 内涵与外延的说明38-40

    第3章 清初庙堂理学的确立40-73

    3.1 顺治前满族的汉化演进41-49

    3.1.1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41-44

    3.1.2 满族固有的文化习俗44-47

    3.1.3 满族对汉文化的吸收47-49

    3.2 康熙前期的社会情况49-58

    3.2.1 康熙前期社会政治49-52

    3.2.2 康熙前期社会经济52-54

    3.2.3 康熙前期社会文化54-58

    3.3 康熙帝的理学思想58-66

    3.3.1 汉学渊源58-60

    3.3.2 理学真伪60-62

    3.3.3 天命人为62-64

    3.3.4 躬行务实64-66

    3.4 清初庙堂理学确立的体现66-73

    3.4.1 理学官僚集团的得势67-70

    3.4.2 御纂经典的集中刊布70-73

    第4章 清初庙堂理学与道统73-101

    4.1 传统儒家的道统观74-79

    4.1.1 儒家道统的进展历史74-76

    4.1.2 道统的社会文化作用76-79

    4.2 庙堂诸子的道统意识79-85

    4.2.1 庙堂诸子的道统史著79-82

    4.2.2 庙堂诸子的道统精神82-85

    4.3 御纂经典中的道统意识85-92

    4.3.1 《明史》编纂及其道统意识86-88

    4.3.2 《性理精义》等经典中的道统意识88-92

    4.4 清初庙堂对道统的争夺92-101

    4.4.1 明清易代与庙堂对道统的争夺92-96

    4.4.2 道统由师儒到庙堂再到皇帝的集中96-101

    第5章 清初庙堂理学与治统101-141

    5.1 庙堂理学与治国理念102-111

    5.1.1 取法三代、立足两汉102-105

    5.1.2 为政以宽,实以慎刑105-108

    5.1.3 先有治人,后有治法108-111

    5.2 庙堂理学与政治111-120

    5.2.1 经筵日讲111-114

    5.2.2 科举取士114-117

    5.2.3 君臣一体117-120

    5.3 庙堂理学与地方政治120-131

    5.3.1 “师封建遗意”与地方权力扩大120-123

    5.3.2 地方治理:藏富于民与激励清廉123-126

    5.3.3 基层组织:保甲制度与乡约传统126-131

    5.4 庙堂理学与社会教化131-141

    5.4.1 律令威慑下的风俗改良131-134

    5.4.2 书院讲学的官学化进展134-137

    5.4.3 文化秩序中的书籍刊毁137-141

    第6章 清初庙堂理学与学统141-178

    6.1 魏裔介——复程朱之性善142-149

    6.1.1 论人性之善142-144

    6.1.2 格物以知性144-146

    6.1.3 安命以尽性146-149

    6.2 熊赐履——重建对天理的敬畏149-157

    6.2.1 善即理149-152

    6.2.2 合本末之主敬152-154

    6.2.3 重建天理信仰154-157

    6.3 李光地——天人沟通的化157-166

    6.3.1 诚者性命之源157-160

    6.3.2 性立天下之有160-163

    6.3.3 知行本乎志敬163-166

    6.4 汤斌——道德本源的确立166-171

    6.4.1 心体工夫166-168

    6.4.2 主静慎独168-169

    6.4.3 义利之辨169-171

    6.5 张伯行——理学的观念化与践行171-178

    6.5.1 主敬以立其本171-173

    6.5.2 穷理以致其知173-176

    6.5.3 反躬以践其实176-178

    第7章 庙堂理学与民间社会意识形态178-213

    7.1 庙堂理学与民间理学179-188

    7.1.1 民间理学的夷夏观179-183

    7.1.2 庙堂对民间理学的尊与抑183-185

    7.1.3 民间理学的耕读传道理想185-188

    7.2 民间理学对庙堂的影响——以孙奇逢为例188-195

    7.2.1 孙奇逢与中州士人集团189-190

    7.2.2 孙奇逢与清初庙堂的联系190-193

    7.2.3 孙奇逢理学与庙堂理学的比较193-195

    7.3 庙堂理学与佛、道两教195-205

    7.3.1 走向民间的佛、道196-198

    7.3.2 清初庙堂的佛、道政策198-202

    7.3.3 庙堂诸子之辟用佛、老202-205

    7.4 庙堂理学与清代考据学205-213

    7.4.1 崇实思潮:考证之实与践履之实205-207

    7.4.2 价值追求:依古辩真与朱子独尊207-210

    7.4.3 整合方式:经尊服郑与法行程朱210-213

    第8章清初庙堂理学的特点213-231

    8.1 道统、治统合一前提下的强制性213-217

    8.2 夷夏互进民族观基础上的开放性217-221

    8.3 宗教色彩与游牧传统下的满族性221-226

    8.4 以独尊与调和为标志的折中性226-231

    结论231-237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